90%以上幼兒有行為攻擊傾向,孩子家長們要特別注意引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分類處理「攻擊」

黃女士 33歲 公務員

兒子長得人高馬大,坐在教室里的最後一排,平時調皮又搗蛋,總喜歡惹別人。

每次去學校領他總是讓我頭很大,因為常常會有小朋友睜著一雙無邪的眼睛來告狀說兒子欺負他們,對於他這個好「攻擊他人」的惡習我一度無計可施,只會回家狠狠地批評,有時實在氣不過就會打他。

但這個辦法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效果,他後來變得越來越老油條,一副很無所謂的樣子,真讓我氣不打一處來。

後來有一次聽到兒子對奶奶說:「媽媽不講理,自己常欺負我卻要我別欺負小朋友。

我只是想和他們好又不是要欺負他們。

」聽到這句「無忌童言」後我開始反省自己一貫的教育方法,覺得應該和他多溝通溝通。

此後,我就會問他和小朋友打鬧的原因,再根據原因的分類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很多時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沒有掌握分寸,這樣我就會勸他做事「溫柔」一點,想和小朋友友好只要用嘴巴說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時是他真的會欺負小女孩,這樣我就會讓他知道這不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情,兒子雖然才一年級,但非常崇拜男子漢的品格,用「男子漢不會哭」、「男子漢不欺負人」這樣的話激勵常常挺有用。

起碼不要護短

陳先生 38歲 職員

我小時候也經常和小朋友打架,但是並沒有見到什麼犯罪傾向。

所以,對於孩子之間偶爾的侵犯行為,我也不是特別重視,但如果這類侵犯變成了經常性,並帶有報復性和惡意的時候,我會出面嚴教,家長要做的第一條就是不能護短。

有一次,兒子和他的同桌鬧了一次小矛盾,本來也沒什麼大問題,可第二天同桌的家長就來了,說我兒子把他的孩子打得出了鼻血,染紅了衣服之類的。

據我對孩子的了解,這都不太可能。

不過我還是義正辭嚴地批評了他,打架總是不對的,不分誰先動手。

這是孩子第一次出現這類情況,我要把它遏制在萌芽中。

而對方家長的做法,我不太贊同,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囂張氣焰,他會利用家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家長幫他贏了這場小小的打架,卻輸掉更多有利於他成長的機會。

反擊也要批評

方女士 40歲 教師女兒還在讀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一次在外面玩得晚了,回家以後特別乖。

沒過多久一個小男孩的家長來告狀,說我女兒把石頭丟在她兒子的頭上,擦破了皮。

我一問,女兒很不情願地說,是那些小男孩朝她扔黃沙,她一邊逃一邊撿了塊石頭扔過去,打中了別人的頭。

那小男孩也承認是他們先扔黃沙的。

我仍然嚴肅地讓女兒賠禮道歉,然後一直訓到她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了。

我覺得不能因為自己孩子先受欺負就縱容她的打人行為,畢竟用石頭打破了別人的頭可不是小事。

再說,從小就讓她明白以暴易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家長要以身作則

李女士 36歲 財務

孩子有攻擊性應該不是天生的,可能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我發現,這類經常性侵犯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來自父母的不良影響。

我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一例。

平時,朋友的脾氣很不好,在生活中常常與人發生衝突,為了一些小事就爭執不休,就走道里那一小塊地方他們家也和鄰居吵了不知道多少次,甚至還動手。

平時教育孩子,也是棍棒相加,打罵的教育手段為主。

這些事情都給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現在他的孩子也是個火爆脾氣,在和同學的交往中,一有不順心或不如意,也會不自然地用起父母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

隨著老師和其他孩子家長告狀數越來越多,朋友也開始反思自己,我們都說這樣的脾氣早就應該改正了,上樑不正下樑歪。

想要孩子彬彬有禮,家長要以身作則。

讓孩子學會交往

白先生 41歲 醫生

孩子們平時打打鬧鬧是難免的,這是他們表達感情的一種方法,對他們來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簡單而直接的,通常圍繞的也只是一些小事情。

我認為,對於這類小打小鬧,家長沒有必要過多參與,小題大做,留給孩子一個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當然也可以通過其中的一些小事情來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處理問題。

我的孩子是爭強好勝的脾氣,無論遊戲或者比賽,他都要贏過別人。

有天下棋,連下一個下午卻一路輸到底,被小朋友嘲笑了幾句他就急了,不僅扔了別人的棋盤,還動起手來。

回到家裡,他也很懊喪,因為人家也是他最好的棋友,有點棋逢對手的意思。

我說,你動手打他能證明棋下得就比他好嗎?兒子搖頭。

兒子說他動手只是受不了別人嘲笑。

這樣我也順水推舟地告訴他,在別人落敗的時候嘲笑別人肯定是不對的,對於朋友要寬容。

最後我鼓勵他接受自己的失敗,繼續努力,下次再和那個小朋友下棋。

後來兒子和那個小朋友第二天就和好了,現在仍然一塊兒下棋,有輸有贏。

孩子是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長大的,家長還是要找找他們打鬧的原因,才能合適對待。

「打地,都是地不好」

吉吉

兒童的行為是大人的鏡子,早早出現攻擊性傾向,反映了父母的某些行為失當或教育方法的偏差。

由於工作壓力的增大,家長回到家裡還要面對一大攤亂扔的玩具和不願吃飯的孩子,有時難免會缺少耐心。

女兒不願吃飯時,威逼利誘不見效果,我會板起面孔,舉起手來嚇她:「再不好好吃飯,媽媽打你」,而女兒也會舉起她那稚嫩的小手,嘴裡念念有詞「打」、「打」。

另外,孩子被什麼東西絆倒了,大人說:「打地,都是地不好。

」孩子便會使勁地用小腳蹬地,這便是攻擊性的一種開端。

還有當你的孩子第一次搶小朋友的玩具,第一次把手揮向其他孩子時,你要做的是立刻阻止,並好言說服孩子與小玩伴和睦相處。

總之我相信,性本善,兒童擁有最純潔的心靈,作為家長千萬要好好保護這一顆善良的童心。

實用方法助孩子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會導致對他人的侵犯,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雖說攻擊性行為會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體力上的對抗和競爭,但這也需要在社會行為規範的框架下進行,如參加對抗性的遊戲,激發孩子的拚搏精神等。

平時幼兒發生抓、咬、踢人的不文明行為,家長則要堅決制止並加以教育、引導。

作為家長,對幼兒的攻擊行為不要縱容,並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幫他改正。

1、強化法

在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給予獎勵,使該行為以後多次出現,這是正強化;出現不好的攻擊性行為時給予懲罰,一旦孩子有改正表現,即撤消懲罰,這是負強化。

作為強化物,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給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成為正負強化物來強化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對別人友好,家長可以表示讚賞,讓他體驗到愉快;孩子攻擊別人,家長則設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後則再消除不愉快的體驗。

這裡的要點是使孩子能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方法也叫「情感矯正」。

這樣逐漸幫助他建立行為規範。

2、行為塑造法

就是以分步達到的要求來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家長所希望的行為。

例如孩子在遊戲輸掉以後耍賴、打人,家長先引導他做到不耍賴,然後讓他做到積極配合、友善對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給他一步的獎勵,最後讓他實現遵守遊戲規則,不對別人無理攻擊。

3、代幣法

這種方法對幼兒也很有吸引力。

簡單的例子是,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好,不罵人的話發給一個三角形,不打人的話發給一個圓形,幾個三角形或幾個圓形可以換一個五角星,累積多少個五角星就能換一個小獎品……孩子會慢慢改掉壞習慣。

先分享這些吧,各位寶媽們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可以留言,也可以找到林叔得到更多育兒資訊。

【如下圖,進入到林叔頭條主頁,點擊最下方的找到林叔,就可以和林叔溝通了,林叔等你們哦,O(∩_∩)O~,即日起凡是關注 「幼兒教育林叔頭條號」 的朋友都可以獲贈一份教育視頻光碟,數量有限,趕快來領取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6招教你解決它。

自我中心心理3~6歲之間的幼兒大多都處於『自我』的階段,與人的溝通能力較差,想要某件東西或者不想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時就會以肢體動作來代替,從而產生攻擊性行為。家長可以教孩子正確的與人溝通的方...

寶寶的攻擊性行為與挫折教育我們該如何引導

孩子們的暴力行為總讓家長苦不堪言,小時候的行為延伸到長大之後那該怎麼辦?我能打孩子嗎?我的孩子被打了,該怎麼辦?我的孩子經常打人,該怎麼辦?我們又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去處理自己和「暴力」之間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