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怎麼辦,6招教你解決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自我中心心理

3~6歲之間的幼兒大多都處於『自我』的階段,與人的溝通能力較差,想要某件東西或者不想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時就會以肢體動作來代替,從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家長可以教孩子正確的與人溝通的方式,用語言來代替肢體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前可以詢問下小朋友可不可以借他的玩具玩、自己想玩多長時間、願意用自己的玩具互換著玩等。

2.模仿性心理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這種攻擊行為大多是從動畫片中看到的,但孩子並不知道動畫片里的內容全部是虛擬的。

家長在生活中儘量不要給孩子看帶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選一些益智類及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動畫片觀看。

比如:海底小縱隊、巧虎、超級飛俠等。

3.情緒性心理

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孩子在交往能力上的問題,叉腰指人的樣子就像是個大人訓斥小孩,這說明孩子的這種攻擊性行為很有可能是跟成人學的,在家不愛說話說明平時不敢在成人面前發表意見。

孩子發生錯誤時家長儘量不要出現大聲訓斥以及動手的行為,孩子難免會出現犯錯正確的引導可以讓他以後不再犯錯,暴力行為只會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當孩子想要發泄這種情緒時就會出現打人行為。

4.引起關注性心理

孩子總是沒有原因的去碰其他人說明他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關注或者是他想跟其他人玩,這類的孩子在與其他人的社會交往技能上不是很強。

成人平時記得多給予這類孩子一些關注並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要怎樣與人進行交往,也可以與孩子進行情景表演親身感受一下平時與人交往的問題並在成人的幫助下解決問題。

推薦2本繪本:《不打人NO HITTING》、《牙齒不是用來咬人的》。

5.試探性心理

孩子本身是不存在攻擊性行為的,但成人總是像提醒一樣告訴孩子這些錯誤的事情,孩子是有好奇心的,所以一定會試試打人到底會怎麼樣。

成人在幼兒面前不要提及一些負面的思想話語,多給孩子鼓勵支持,讓孩子感受怎麼做是對的,而不是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是錯的!

6.嬌慣型性心理

現在的孩子都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所以從小有一些小脾氣就愛打人,家裡人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不是真打,就一直縱容孩子的行為。

打人的這種行為從來都不是正確的,這是原則性的問題,家長要給孩子立下明確的規矩,孩子現在打人家長不管,那以後要出去打了別人吃了虧,再想管教就來不及了,想要孩子以後好那就應該從現在教育起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打人的孩子是壞孩子嗎?

我們常看到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衝突為了一點小事動手打人,或者在幼兒園裡老師告知家長孩子在幼兒園裡經常打人、推人、抓人等嚴重的現象。一、什麼是攻擊性行為孩子打人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攻擊性的行...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教會孩子處理矛盾才是關鍵

研究發現:6歲以下的孩子容易發生攻擊性行為都是因為物品,如玩具、食物等。這種攻擊性行為不在於傷人,而是通過功擊性行為得到某樣物品。一旦得到了目標物品,孩子就會放棄攻擊性行為。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和...

這五種習慣,會毀了孩子!

一、愛打人,有暴力傾向有的孩子,特別是男孩,跟同齡人玩耍時喜歡打人,或有推到、掐咬等暴力行為。如果爸媽放任不管的話,將來長大了,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了。崇尚暴力的孩子,往往內心容易...

小朋友愛打人?家長只需看兩點就可以了!

好朋友說他家的4歲寶寶現在很愛打人,問我怎麼辦?小朋友為什麼要打人,做父母的你有觀察他是在什麼情況下打人嗎?是主動打人,還是被動打人?你了解他的需求嗎?在育兒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細心,切不可簡單粗...

科學育兒:揭秘小朋友之間「打架」怎麼辦?

小朋友之間的交往中,打打鬧鬧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有兩種典型的現象,一種是,家長過於敏感和緊張,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衝突行為,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為演變成家長之間的「較勁」,影響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

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觀察與分析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是在幼兒階段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打、踢、咬、大聲叫嚷...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什麼?!你家的孩子又打人了?

孩子打人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很著急,覺得自己的孩子學壞了,往往用很急躁的管教方法去管教。不過,不知道原因和處理方法的話,永遠不能根治呀。 那麼,該怎麼做呢?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裡經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