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方法,輕鬆hold住「倔脾氣不聽勸」的小祖宗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示:點擊上方"家庭育兒堂"訂閱↑教育養育深度乾貨即刻擁有

仔仔是朋友家的一個孩子,有一次和朋友們聚會,一個小朋友拿起仔仔的玩具玩了起來,仔仔看到了馬上就去搶,結果沒有搶回來,當場開始賴在地上哭鬧起來,朋友說,「你又不玩,就先借給他玩好不好!」

孩子不聽,另外一位媽媽看到仔仔哭鬧,努力勸說自家寶寶把玩具還給了仔仔,可仔仔生氣地把玩具扔了,還是一個勁地哭鬧。

朋友很尷尬,將仔仔晾到了一邊,無奈嘆道:「就是這麼個犟脾氣,不管他,哭完就消停了。

海明威曾說,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卻不能被打敗!如果一個孩子能有這樣的「倔脾氣」去對抗生活中的挫折,自然是可喜的。

但如果用來對抗父母,那就真是養了個「小祖宗」!

寶寶倔脾氣,不聽勸

首先可以說倔脾氣的孩子比較有主見。

孩子的倔脾氣有時和性格有關,也和家庭代養方式有關,和年齡也有關係,到一定年齡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會堅持自己的想法。

聽不聽勸要看什麼問題,家長不要一定強調孩子要聽你的,也要尊重孩子的真正需要。

如果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就要滿足孩子,當然前提是要尊重規則。

所以我們要培養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而不是聽話的孩子。

是你在影響寶寶的行為

孩子的外在表現和家庭代養方式有關,如果家庭代養的觀念不一致,如對同一件事情的態度和行為不一致,會導致孩子的判斷錯誤

如果這個孩子本身就是外向性的孩子,就會使得孩子比較容易焦慮或煩躁,尤其在公共場合會有不當的行為表現。

如果是更加內向性的孩子,則會使孩子更加內心,長期下去會影響孩子自信心建立。

講道理不管用,重要的是引導正確做法

從孩子生理年齡來說,學齡前的孩子一般對道理不是太理解,因為很多的道理屬於社會道德行為標準。

由於孩子的經歷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孩子有時很難理解,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做法,因為孩子的習慣是在不斷重複的行為中建立起來的

孩子不會故意犯錯,家長也別「野蠻」處理

有時孩子犯錯誤並不是故意的,因為有時候孩子不會預知事情的後果。

如果孩子自己的錯誤不敢承擔責任,一般常見的情況是:

1. 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行為,並對孩子的行為經常有評價或生活中經常給予物質獎勵。

2. 有的時候生活中本來是孩子該承擔的責任他人或家長替代了

(如孩子自己不小心絆倒或摔倒,家長會責備環境不好)

3.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包辦替代比較多;遇到事情給孩子講道理等。

孩子真正犯了錯誤,從心理上來說孩子都會比較緊張。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經常對孩子講道理評價好或不好,就會導致孩子會把錯誤轉嫁他人。

強扭的瓜不甜,別給孩子的個性塑形

針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

1. 首先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要直接批評(除非你確定是孩子對故意行為),先讓孩子說出來原因

2. 其次如果是真的是錯誤行為,就要明確告訴孩子這種做法就是錯的

3. 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家庭成員的行為應該是一致,這樣才利於孩子對標準的判斷。

4. 不管發生任何情況,和孩子溝通對最好是父母,而不是祖輩。

5. 不管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家長一定不要恐嚇孩子,經常恐嚇孩子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同時讓孩子缺乏自信。

6. 孩子對於道理不是特別理解,所以給孩子正確的示範遠比道理更重要

性格不同表現不同,有的人比較溫和,有人比較外向,如果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就很難培養成性格溫和的人。

如果一定要改變孩子的性格特徵,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發展,甚至會有性格障礙,所以家長最好不要改變孩子的性格,需要和孩子互動時掌握一些技巧。

遵守規則遠比聽話更重要

我們總希望孩子聽話,其實遵守規則遠比聽話更重要,因為我們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是從自身體會給孩子提要求的,並且我們家長的話不一定符合規則。

希望孩子聽從命令遵守規則,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做法不同:

3歲以內的孩子,給予孩子選擇,可選擇的事情只有2個(不是這個就是那個)。

當然可選擇的事情是孩子比較感興趣的,因為3歲之內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討論制定做事情的規則,但規則最好不要超過3條。

因為太多的規則對於孩子過於限制,會影響孩子活動的主動性,同時規則的制定要尊重孩子生理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規則是對家庭里所有參與者的約束,至少是參與規則制定者的約束,而不是單單約束孩子,要知道孩子在發展過程中行為是最好的榜樣

倔脾氣看一篇怎麼夠

仍然很重要的題外話:

每個寶寶的睡眠雖大體相同,但具體原因和對策並不盡相同,通過回復留言,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講清楚的。

為此,家庭育兒堂特邀北京航天總醫院主治醫師沈紅為大家系統精鍊地講解如何哄寶寶「整晚安睡」!

點擊下方藍色字了解詳情:

覺得文章不錯 記得鼓勵一下小堂哦♥

家庭育兒堂特邀早教專家孫杰獨家撰稿。

孫杰:早教專家,從事家庭教育培訓20多年。

看到小手指☟☟☟就會忍不住一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一位媽媽跟寶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