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講道理,是不是切實際的期待,如何把期待變成現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教養孩子不容易,要用心關愛也要勇於管教。
教孩子不只是稱讚孩子好棒棒或是處罰壞行為而已,還有許多值得注意和引導的步驟,才能讓管教直達孩子心底。
談到有效的管教,父母腦海里浮現的可能是:「到底用什麼方法可以立即讓孩子聽我的話,讓孩子乖乖去做。
」當孩子能夠立即順從,似乎就是管教成功。
事實上,管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長期的、幫助孩子可以信任父母的歷程,因為信任,所以孩子對於父母給予的建議,願意順服。
小孩之所以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有2個理由:
一是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建立出對父母的信任感。
他知道父母給他的建議確實是經過考量,而且是他目前經驗所不能及。
二是當孩子願意順服父母的意見,當中帶著理解,他知道父母為什麼要他這麼做,而且他有責任也應該這麼做。
在這2個前提下,有效的管教是一個必須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結果。
透過一定程度的行為獎懲,也許暫時可以讓孩子立即聽從,卻不見得能夠內化成為長期的管教成效。
要達成管教的長期效益,除了獎懲以外,父母還要朝2 個方向努力:認知上給予規則的教導、情感上給予體驗。
只有認知的規則教導,沒有情感經驗的涉入,道理都懂,但行為上做不到,因為認知和行為之間存在落差。
就像父母這一代的公民與道德學了一大堆,即使考了100 分,也不代表不會說謊、不會犯罪。
所以認知教導和情感體驗都要做才算完整的管教。
面對孩子的行為,現代父母經常出現2 個極端,一是過度自由派,另一種是過度要求派。
過度自由派的家長認為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很可愛,即使他亂發脾氣,或搶了別人的玩具。
這類父母認為,這些行為是孩子發展上的必然現象,理應尊重,讓其自主發展。
但是,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紀律教導及社會化的引導。
過度放任並不代表尊重小孩,而是父母沒有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該有的引導及約束角色。
而過度要求派的家長則希望,孩子的行為能照他所期望的方式表現,例如要有禮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甚至容易泛道德化,認為孩子理所當然該具備好品格,所以在行為上有許多的約束。
這類家長認為自己的期待很合理,希望自己講了一番大道理給孩子聽之後,孩子就能出現正向的行為。
講道理前,先學會規則
殊不知「講道理」本身就是管教上的迷思,尤其是愈年幼的孩子,父母希望講完道理,孩子就能明白為什麼要守規矩的道理,進而做到,這是不切實際也不合理的期待,隱含著對幼兒發展過程、對規則的理解、對行為教導上的許多誤解。
父母需要釐清一個觀念,在0 ~ 6 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照顧者、玩伴,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關鍵的引導者與教導者。
每個社會對何謂恰當的行為有一定的期待,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在滿足自己需求的過程中,又能夠符合社會的期待,這是孩子必須透過刻意的學習而來。
年幼的孩子經驗不足,出現了成人覺得不該發生的行為時,很多時候是因為小孩根本不知道這是不應該做的事,所以規則的學習很重要。
如果沒有教導,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就處罰他,則是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
孩子不是故意違反規則,而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件事不能做。
孩子生氣順手就打人要怎麼管教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一言不合就打人,這該怎麼辦?孩子生氣順手就打人要怎麼管教?下面一起看看吧。1、小孩打人時父母要改變孩子的目標父母是很難讓一個正在打人的孩子停止他...
做父母有時候需要「不講道理」
今天外出坐地鐵碰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拿著一把玩具劍。在行駛的地鐵里揮舞。旁邊還有幾位老人、抱孩子的媽媽。大家都嚇得提心弔膽。男孩的媽媽,一直在旁邊喊:「某某,你快停下來,你這樣是不...
管教孩子 用雞毛撣、掃帚還是?
管教孩子應該用什麼「工具」?尺子?拖鞋?雞毛撣子?掃帚?這些用於體罰的工具顯得不合時宜,用起來不好使,而且體罰並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對即將過渡到叛逆階段的孩子來說,很可能適得其反。其實太多的...
霸凌從兩歲開始,你的態度關係到孩子一生
十歲的男孩被兩名同班同學接二連三的欺負,以至於得了急性應激反應——被稱為一種精神障礙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是每個孩子必經歷的過程,這段時期,家長正確的處理好這種衝突,會讓孩子更...
積極家庭教育模式:做權威型父母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就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哪裡不對,肯定要先反觀父母自己是否有不對之處。但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不自知。而且,這還跟學歷高低沒關係,甚至越高知的父母,越容易執迷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