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願分享玩具?你注意到TA的物權意識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Sharon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

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

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

Alice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

鄰居家妹妹想一起玩蠟筆塗色,Alice不肯,媽媽責備她,「不能這麼自私!」一邊拿出幾個蠟筆給小妹妹玩。

Alice哭著跺腳,把蠟筆用力摔在地上,跑回了房裡。

一對雙胞胎搶玩具,爸爸媽媽一齊勸說哥哥,「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弟弟。

但是,小朋友們一定要把東西讓出來分享嗎?

「我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

一位美國媽媽Alanya Kolberg,在facebook提出了另類的抗議。

當我跟兒子Carson走進公園的時候,至少有6個小男孩向Carson走過來,而且都要求他將自己的變形金剛,樂高和玩具卡車分享出來。

面對這些要求Carson有些不知所措,那些孩子靠近時,他還會把這些玩具護在胸前。

然後,Carson看向了我。

這些玩具是Carson為了媽媽朋友的女兒帶過來的,他們約好了在公園見面。

Carson想留著玩具給小女孩一個驚喜。

多數行為學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天生分享的意願薄弱,但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強。

8歲之後,「慷慨」傾向就會占據主導地位。

這種行為與分享對象有關,
幼兒慷慨的對象更廣泛,而大兒童則會選擇對象,做出更加慷慨的表現。

這時很多家長可能會希望寶貝多交朋友或者迫於面子,和氣地張羅,「和小朋友一起玩吧,要學會分享。

而Alanya對Carson說,「Carson,你可以跟他們說不,說不就可以,其他的什麼都不用說。

」這6個孩子轉頭和Alanya說Carson太小氣,Alanya解釋說,「他不是必須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來,他已經說了不願意,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就給了。

」孩子的家長們都對這對母子投以鄙夷的目光。

強迫分享背後的「強盜邏輯」

抵擋住這些非議的媽媽,無疑是勇敢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走進公園,有幾個陌生同齡人問我們要手機玩,我們會給嗎?當然不會。

那為什麼要孩子跟陌生人分享呢?失禮的究竟是誰?

拒絕並不失禮,失禮的是強人所難。

有些父母好面子,生怕別人覺得自家孩子小氣。

更有邏輯不對路的成人,小事化大,隨口給孩子貼上標籤。

我見過公園裡一個男孩不願給別的孩子玩水槍,被一個老人指著說自私。

殊不知,分享的本質是快樂,是內心的滿足,而不是伴隨著強烈的痛苦

讓寶貝感受到,分享會讓我結交朋友,一起吃一起玩更開心;出於責任感而分享,會很有成就感,以後我也會收穫關心和體貼。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讓寶貝明白我們這個初衷?

當孩子不願分享的時候,他在想什麼?

回到前面的Alice媽媽,她說Alice這樣,讓她萬分尷尬。

我問她,「你有問Alice為什麼嗎?」Alice媽媽遲疑了,「……這還要問嗎,不就是不樂意嘛?」我建議她回去問問。

果然,Alice說,以前妹妹塗色總是很用力,弄斷了好幾根蠟筆。

芝加哥大學教授Gene Diesel說,孩子們不會因為「天生善良」而分享,而是慢慢學會反思和評價別人的道德行為。

每一次是否分享的決定,往往都經過了深思熟慮。

比如,以為分享就是失去:「借了她我就再也沒有Mickey了。

挑選分享對象:「上次他給我玩了,這次我也給他玩。

權衡利弊:「我還是分她吧,不分她就不跟我玩了。

學習分配原則:「我給他一點,但大部分是我的,因為我比他大。

社會評價影響:「我分她,老師就會誇我了。

Alice媽媽沒去設法了解女兒的感受,而是直接把蠟筆給了小妹妹。

媽媽以為自己在給Alice播下「分享」的種子,並不知道自己在無禮地對待女兒。

Alice一時也說不清自己的理由,急得只能用哭鬧抗議。

寶貝真的是「自私」和「小氣」嗎?不,其實是因為他們的物權意識在萌芽。

0-6歲有各項敏感期,而2-3歲,是寶寶物權意識的敏感期。

他們會常常重複「我的」,「我的」,伴隨著衝動情緒和攻擊行為,保護自己的東西,還惦念著別人的東西。

這其實就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寶貝們像模像樣地劃分物品歸屬權,以此來認知ta與物品的關係。

爸爸媽媽應該理解並適當教育,讓他們學會維護和珍惜,也尊重別人。

而不是感到失望,正面和孩子較真,甚至羞他「真小氣」。

強迫分享的後果

先有了自己能自由地支配「物品歸屬權」的概念,孩子才會真正自願地分享。

強迫分享會冒犯孩子的自尊,以致很多孩子長大後都會有無法拒絕別人的困擾。

「怎麼拒絕朋友要我免費設計?」「怎麼拒絕別人借錢?」「怎麼拒絕不合理要求,特別是對有一定感情的人?」

明明很不情願,但拒絕就是無法啟齒。

他們把自由地表達需求和意願當做一種冒險。

不懂得劃分區域,對他人到了委曲求全、自我犧牲的地步。

有受壓方,就有施壓方。

所以你會看到有人逼問明星,「舉國同慶的時候你竟然在曬娃?」「你這麼有錢怎麼只捐這麼一點?」這就是權利意識沒有被很好地引導,小時候是物品歸屬,以後會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

我們應該怎麼做

分享是生存必備的智慧和美德,如果發現寶貝自私霸道,那教育和糾正是很必要的。

但關鍵在於以下這3點。

不強迫孩子分享心愛之物

✉️ 徵求孩子的意見

如果送禮物給孩子,就跟他們說這是給你的。

把屬於他們的東西拿給別人的時候,先問問孩子願不願意。

不要因為孩子不肯分東西給人而橫加指責。

✉️教孩子拒絕的禮儀

當寶貝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不妨教他們怎麼拒絕。

鼓勵寶貝說出拒絕的理由,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為難。

而不只是強硬地說「我不」,甚至哭鬧耍脾氣,動手爭搶。

這樣對方尷尬傷心,自己也不高興。

如果對方是朋友,更要用商量的語氣溝通,想辦法解決。

比如拿別的玩具替換,制定輪流的規則和時間等等。

這也是我對Alanya的建議。

引導「自願」分享

✉️不要讓寶貝感到分享等於被剝奪

不想分享,最主要就是因為這種難以割捨的心情。

給寶貝積極的分享經歷,告訴他們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還能要回來的。

還東西給ta時,積極地讚美鼓勵並表達感謝。

✉️分享可以從嬰兒時代開始

反覆交換你和寶寶手中的東西,保持溫柔愉快,讓寶寶感覺到互惠和信任。

✉️對大一點的孩子,在東西豐盛時引導分享

《進化與人類行為》的書中,寫到英國一個研究,遊戲中的小朋友都願意分享貼紙,而來自收費高的學校的小朋友分享得則更多。

滿足他們的需求,再教育孩子學習分享會容易得多。

✉️大人良好的示範和引導共情

研究表明,行為榜樣能非常有效地引起兒童的分享行為。

在孩子面前和家人、朋友分享;接受寶貝的分享,不要經常說「媽媽不吃,你吃」,讓他們形成自我中心的概念;稱讚謙讓的小朋友。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在家庭會議上聊分享,說說當時的感受,以及覺得別人會有什麼感覺。

孩子會知道有時要跟人分享,有時要泰然地接受別人不願分享的心情。

對別人東西的尊重

✉️不隨意動別人東西

要明確家裡的規矩:未經許可不能進別人房間,或動別人東西。

弄壞了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就領著孩子道歉並賠償。

✉️禮貌地溝通

教寶貝與別人商量的語氣和技巧,禮貌地請求詢問,也可以拿著自己的玩具交換。

告訴寶貝,別人也有不願意的權利。

生活中有非常多類似的事,有些行為方式,我們習慣之後察覺不到有什麼問題,但對於寶貝們來說,實在太複雜太矛盾了。

然而,真正的分享是主動、心甘情願的,爸爸媽媽應當珍視寶貝們的情緒體驗。

不要怕麻煩,學會了「讀心術」,我們就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寶貝從分享中獲得快樂。

你會發現,ta漸漸從無理寶貝,變成受歡迎的「wuli」寶貝!

作者簡介

我是Sharon,兩個混血寶貝的媽媽。

海外留學生活多年,畢業於常青藤盟校。

曾任職於跨國投行,後投身母嬰行業十多年。

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和你一起發現更多育兒驚喜。

weibo @SharonSharonK

wechat SharonSharon

★ 歡迎大家添加Sharon的小助手wechat i30416,解答媽媽們的帶娃疑惑,更有超多福利不定期大放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

寶寶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

當你想讓寶寶分享的時候,你是否這樣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把你的零食和分點給其他小朋友吧!」而寶寶的態度是:「不給、不給,這是我的!」寶寶這麼堅決,感到很尷尬,心中有個疑

千萬別讓「孔融讓梨」誤導了孩子!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把各種友好往來都看的無比神聖。國之如此,家亦然。我們從小被「孔融讓梨」的故事深深地植入大腦,到現在也一直被長輩津津樂道,一代代的傳教給子孫。「孔融讓梨」或許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