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叛逆期」,四招輕鬆搞定「我不要」和「我偏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閨蜜和小恩說了她家兩歲的小天發生的一件事:

周五晚上在家,閨蜜去洗澡,老公陪著小天在玩。

可是沒一會兒就傳來了小天的哭聲,與其說是哭,不如說是佯哭,沒多少力氣和情緒,毫無穿透力。

明顯是小天的一種小伎倆。

原來,早在閨蜜洗澡的時候,就告訴小天,玩具玩完了收起來,可是直到閨蜜澡都洗完了,玩具還是照樣放在那裡。

老公說,已經明確告訴小天玩具玩完了收起來的,小天也答應了,可小傢伙走過去就是一陣搗亂,把玩具弄的到處都是,就是不肯收拾。

這似乎是先前沒有過的事情,以前,在小天小的時候,只要告訴他說,你聽聽玩具不回家回不到爸爸媽媽的家它們都哭了,小天就會同情似的把玩具收起來,還會安慰它們說,別哭別哭,我都把你們送回家了,你們別哭。

可是現在呢,用這招不好用了,小天會說它的爸爸媽媽不是都在嗎?閨蜜就說,可是你沒有把它們送回家呀。

小傢伙會特淡定得說,等我明天再送它們吧。

這不,眼下因為小天的刻意搗亂,明明答應了老公收拾玩具,可偏偏像挑戰似的反而把玩具弄得更亂,於是老公拉住了小天的手不讓他走開讓他把玩具收起來後再走,小天就扯開嗓子在那哭。

此時的哭,明顯是一種求救,小天以為閨蜜洗澡出來後會救他。

可是,閨蜜並沒有像小天預期的那樣。

比如:責備老公或者把他從老公的手裡救出來,而是和老公統一戰線,堅持讓小天把玩具整理好。

小傢伙明顯不願意了,就開始扔東西發脾氣,大聲哭鬧。

對此閨蜜和小恩抱怨說:寶寶兩歲了,開始有脾氣了,有時候真是氣的自己有種想狂揍TA的衝動啊。

但是,最擔心的還是孩子會變成「熊孩子」。

其實,閨蜜所糾結的寶寶變調皮了,並不是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前兆,而是孩子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任性的兩歲」,這是大多數寶寶在成長發育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

1

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這時候的孩子很難帶,動不動發脾氣。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各種表現:粘人、愛說不、倔強、自私、不分享、執著、耍橫、說謊……

研究顯示:2歲左右是寶寶人生里的第一個叛逆期。

當聽到自己的「小尾巴」對自己說「不」的時候,我們的媽媽不要有受傷或者失敗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了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媽媽的話說「不」。

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媽媽處理不好,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不可否認,要和這個階段的孩子朝夕相處,對爸爸媽媽來說,仍然是個很大的挑戰。

先調整一下爸爸媽媽的心情吧,心裡有這5點準備,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我們起碼不會太著急。

1.孩子太黏人,不是不夠獨立;

2.容易發怒,不是受不了挫折;

3.一直問為什麼,其實不煩人;

4.孩子的反抗不是難搞;

5.孩子說謊不是不誠實;

除此之外,還有5點,如果能讓小寶寶明白,爸爸媽媽肯定會輕鬆很多。

1、別人也有權利;

2、沒有人是完美的;

3、除了哭還有別的表達方式;

4、感覺是會改變的;

5、父母知道什麼是對我好。

當然了不要指望孩子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因為長時間的方式習慣的改變,不是一次兩次可以做到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以及家長自身的改變

讓孩子接受新的方式,養成新的習慣。

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的互動交流中,慢慢體驗。

孩子的性格和情商也會變的更受人歡迎,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會更親近、更融洽。

這是一個需要爸爸媽媽,改善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小朋友的過程。

2

爸爸媽媽可以儘量做到這幾點:

溝通,做到反思式的傾聽。

通過溝通能夠利於彼此換位思考,獲得雙方的信息,從而反觀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幫助一個人不斷成長和完善。

當寶寶犯錯時,父母很容易從道德的標準上去評判寶寶的行為,從而打擊到寶寶的心理,讓寶寶產生自我懷疑,不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不要訓誡、不要講道理、不要爭辯,這些通常都沒有用。

比如,對於閨蜜家孩子的行為,換一種說話方式:

小天不收拾玩具的時候,閨蜜就可以說:「寶寶你看,玩具在這放著多亂啊。

媽媽爸爸和你一起,把玩具放到小箱子裡,好不好。

別擔心這樣會誤導孩子不聽你的命令。

相反這是在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你愛他,同時,你也在堅持你的規則。

你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這便是溫柔而堅定。

即便孩子還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因為媽媽已經幫助了孩子疏解情緒,孩子會漸漸平靜一些,不至於哭鬧失控。

正面引導,選擇代替指令。

讓孩子擁有更多思辨的想法,父母可以把給孩子多個選擇,並說明這只是爸爸媽媽的想法,而你可以自己選擇,可以從自己的層面和角度去理解或選擇接受大人的觀點,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選擇。

用選擇去代替指令,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比如,有時候大人說,「把那個凳子搬過來,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說,「不!」

但是如果給孩子一點選擇,用更尊重的語言,就會好很多,比如:「寶寶,你想搬那個藍色的凳子,還是那個紅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他也感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成為會玩的父母,親子感情會更好。

「叛逆期」 的孩子之所以經常發脾氣,內心的OS通常是:你們不理解我!

怎麼才能轉變孩子的這種思想呢?和孩子一起玩耍,是拉近親子關係的最好途徑。

比如:一個普通的小球,它不僅僅是個球,它還可以當蘋果,被孩子「賣「給你,它可以當麵包,被你「烤」出來給孩子吃,它甚至可以當天空中划過的一顆彗星,在你們面前「飛」過……總之,給舊玩具加點想像力。

另外:戶外運動是親子互動最好的時機。

2歲正好是孩子想像力萌發的時候,在陪他們玩的時候,給玩具加上想像力,立刻有了新的活力,孩子立刻覺得很有趣。

適當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叛逆期的時候首先要給予孩子的是尊重,而不是責罵或者硬性要求孩子按照大人意願行事。

當家長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尊重,反過來他們也會尊重家長,願意聽從家長的規勸,或者願意接受家長的一些觀念。

所謂叛逆和任性,都是因為孩子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在不傷害環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孩子的行為,都可以適當的被尊重。

比如:孩子在塗鴉的時候,TA自己想畫什麼就讓畫吧,不要以為的去干涉TA。

即使TA畫了一朵黑色的畫,父母也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去改正TA。

充分的給孩子自由和尊重。

畢竟父母養育子女的目的是讓孩子順利的進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複印件一樣的複印父母的生活。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運用這些方法能夠促進相互之間的有效溝通,叛逆的孩子也會變得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願意和父母分享,找到彼此之間平等對話的模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最討厭大人說的「那些話」,你可能都說過

小編最近發覺,現在的小朋友別看年紀小,內心還是很豐富的。有時候常被大人無意間的一句話所傷害,無形中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為了避免粑粑麻麻們踩入雷區,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那些你千萬不要對孩子...

孩子自私小氣?請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啦!

▲點擊上方藍色小標收聽。春暖花開,相信很多寶爸寶媽們都會約著朋友帶著寶寶出去郊遊踏青了。寶寶們在一起,總是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有的更愛鬧,有的更文靜,有的更樂於分享,有的則對自己的玩具看護得...

好孩子可能也會有這種小問題

最近好幾個家長和UU聊起孩子分享的問題:A:「我家孩子2歲了,別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總是跟小夥伴爭啊,搶啊,就是不懂的謙讓,自己的玩具死死抱住,教他分享,他也不願意,可鬱悶了,是不是天生小氣啊?...

寶寶打人該怎麼辦?寶寶打人原因大探究!

常有爸爸媽媽給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留言問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其實0—3歲的寶寶打人是沒有任何惡意的,由於寶寶的語言功能發育得還不完善,不用能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