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許標,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士

對於青春期教育,我一直秉持「關係>教育」的觀點,父母重視與孩子關係的建立,青春期教育會變得簡單許多,但父母會覺得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傾聽

中國的父母,面對孩子時習慣以「結果為導向」,又在結果的基礎上做出自己想當然的推測:

  • 孩子成績不好時,家長只會說你為什麼沒有別人努力;

  • 孩子沒上學時,家長只會罵你還逃課了;

  • 孩子跟人打架了,家長只會打罵;

  • 孩子說不想上學,家長來一句不讀書你能幹嘛……

這樣的情形舉不勝舉,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時,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指責,而不是聽聽孩子的理由:

  • 為什麼沒考好?

  • 為什麼沒去上學?

  • 為什麼跟人打架了?

  • 為什麼不想讀書?……

如果父母在沒有詢問過孩子原因時,就開始指責孩子,剝奪孩子表達的權力,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不會願意和父母交流,因為孩子認為父母已經有自己的看法,說了理由也沒用。

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必須永遠假定:在他們莫名其妙、出格、」叛逆「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很好的理由」——哪怕涉及打架鬥毆、沉迷網絡、逃課等不恰當行為。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這些行為並不是孩子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達成某種可能孩子自己都無法說清楚的目的。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問題行為,如果父母能控制自己對孩子指責、教訓的衝動,用「你這麼做的理由是……」詢問來代替,願意先傾聽孩子表達,通常孩子的理由比他(她)的行為更讓人覺得合理!這樣做的教育效果也更好!

青春期孩子特別重視與成人的平等地位,獲得成人的尊重。

而家長的「不傾聽」,對孩子不滿意行為的妄加指責,沒有給予表達的機會,是對青春期孩子追求「成人感」的嚴重壓抑,容易促使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強烈反抗,和父母對著幹,造成父母說的都不聽,父母不同意的偏去做,出現問題行為。

一旦青春期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父母對其管教又不聽,就變成滾雪球一樣,容易出現更多問題行為。

父母需要重視傾聽孩子的表達,看似簡單的傾聽,有與沒有對孩子而言帶來的影響卻不簡單。

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不允許孩子的某些做法,但一定要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特別是對於青春期孩子,只要營造出能夠自由表達的家庭氛圍,孩子知道不論父母是否贊同,他(她)都可以自由發言,才會對父母表達真實想法,父母才能夠知道孩子的真實情況。

如果每次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話還沒說完,父母就打斷,「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孩子會漸漸的不願和父母表達——很多父母對我說,以前和孩子關係很親密,現在孩子突然像變了個人,有什麼話都不願意和自己說了。

也有父母說:我願意聽孩子說啊,我總是對孩子說,你有什麼想法說出來,我們多溝通,可是孩子不願意和自己說!這種情形通常是父母「言行不一」!

如果父母不能夠真正做到平等地對待孩子,是無法做到發自內心的傾聽孩子!如果父母內心仍然帶著」父母說,孩子聽「的習慣下意識地對待孩子,必然是孩子每次說上一兩句,父母就開始「苦口婆心」「淳淳教誨」,根本談不上「傾聽」!傾聽需要父母拋開批判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表達,避免先入為主,能夠嘗試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看法!

尊重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對待,教育中也是一樣。

在中國,很多家庭採取的是父母專制的權威型教育方式——以愛之名,本著父母一定是為孩子好,父母說,孩子聽和做就行了。

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毋庸置疑,但教育自有其規律,孩子的成長也自有其適合性!父母的關心和愛無法代替孩子本身天性所適合的成長方向!教育無法「削足適履」,只能「為足找履」——以適合孩子的方式去培養他(她),而不是完全按照父母的願望去培養!

青春期之前,孩子的成長都是在聽從父母話的環境下長大,父母也容易下意識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覺得孩子就應該聽從自己的安排。

但孩子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迅速增長,處於從「兒童「向」成年人「的過渡期,特別在意父母對自己的平等態度,十分」計較「父母對自己是否尊重以尋求」成人感「的滿足!

這時候父母想要對孩子進行有效管教,就需要順應孩子個體意識迅速增長的特點,學會尊重孩子,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

根據我對青春期孩子心理諮詢工作的總結,促進青春期孩子問題行為的改變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尊重」。

當我以平等的對待青春期孩子,平等地和他們進行交流,而不是把他們當成孩子時,會看到他們身上自發的朝著良好的一面轉變。

同樣,對於青春期孩子,父母如果想對孩子進行有效管教,就需要順應孩子的發展特點,學會尊重孩子,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平等對待。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嚴厲管教只會導致「物極必反」,招來孩子的強烈反抗。

以柔克剛,尊重孩子,才更容易教育有效。

尊重孩子,需要父母發自內心平等地對待孩子。

對於中國父母而言,要做到這點其實非常困難。

中國文化強調」惟父母之命是從「,尊崇父母至上的家庭觀念,這樣的文化傳承讓父母內心深處認為孩子就應該聽從父母,在父母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相衝突時,就應該把自己的想法退居其次,服從父母意見。

如果在與父母意見相衝突的情形下仍堅持自己的意見,就會被冠上」大逆不道「」不孝「這樣的罪名!因此,父母想要真正做到尊重孩子,需要克服文化傳承根深蒂固的影響。

尊重的教育效果實質是滿足人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是個人力量的源泉,有著高自我價值的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容易適應環境,發展良好行為;自我價值低的孩子,難以通過良好行為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容易發展不良行為,結交不良朋友,以「問題行為」彰顯自己的力量,尋求自身價值的滿足。

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對比,力圖通過「同一」的模式來教育子女,例如,認為孩子應該認真學習,放學就回家做作業等。

這樣的結果容易造成孩子的低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的基礎在於獨特性——體會到自己是與別人有著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的獨一無二的人。

父母通過與其他孩子對比,按「同一」的標準去教育孩子時,實際上在否定孩子的獨特性,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由於人存在維持自我一致性的心理特性,低自我價值感的孩子認為自己做不好,在父母、老師面前得到的總是指責、抱怨,從而更有可能結交不良朋友,學會不良行為。

因為在不良朋友中自己能夠獲得認可,不良行為也與自己的低價值形象相匹配。

低自我價值會導致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改變。

改變意味著面對新的情況,新環境可能存在危險和傷害,低自我價值的人傾向於以消極觀點看待未知的情況,因而更願意固守現狀,拒絕改變。

自我價值的培養主要在家庭,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自我價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家庭中,父母的自信程度會有所不同,自信的父母會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不自信的父母會導致問題家庭。

在和諧的家庭中,父母言行一致,不吝嗇對孩子的愛,與孩子之間可以輕鬆交流;孩子不需要中規中矩,個人特點得到賞識,犯下的錯誤是被用來學習的,通過錯誤使孩子獲得成長。

問題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家庭內部缺乏真誠交流,孩子受各種規矩的約束,犯錯就會受罰,與人不同就會遭到指責(比如不喜歡某門學科)。

在這樣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大部分潛力都得不到發揮。

自我價值的高低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深遠影響,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本文為『成長導讀』(微信ID: miaoba1976)原創首發,請勿隨意轉載,轉載請私信。

成長導讀,關注0-12歲孩子的閱讀與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父母的18個教養建議,每句都值得珍藏!

說句實話,做父母是件挺辛苦的事。最辛苦的在於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也沒有任何實習機會,一切都得靠自己學習與成長。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這個世界也不會有標準的教養方法,都需要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

我以母親的名義推薦一本書正面管教

子女的教育方式永遠是一個家庭永恆的話題,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大類:積極有效的和消極無為的。顯然我們希望我們的方式方法是前者,但事實上可能效果卻是後者。原因在於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方法。而《正面管...

孩子沒有表現問題,不等於沒有問題!

在我的心理諮詢工作中,經常會聽到家長反映孩子的問題,說孩子以前很聽話,也不惹事生非,怎麼一下就變得這麼不聽話,還做出不回家、逃課這樣「出格」的事情? 「青春期叛逆」是很多家長用來解釋為什麼原本很...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孩子不聽話?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開始不聽話了,是怎麼回事?我說東,孩子偏往西,越說道理他越不聽!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的孩子到底還能打嗎?在百度搜尋引擎輸入「怎樣教育熊孩子」,顯示出的結果有7,360,0...

孩子頂嘴,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盼望著,盼望著,孩子長大了。小胳膊小腿蹦躂起來了,小嘴活躍起來了,越來越有主見了,家長的煩惱也多起來了。你看,小時候安安靜靜的樣子多乖啊,不像現在天天只是跟我對著幹。家長不懂的是:孩子的行為和話...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聆聽開始

良好的親子關係的成立,並不是單方面無條件服從就能夠成立的,當孩子發脾氣時,當孩子恐懼害怕時,當孩子憤怒時,父母應該怎麼辦?是大聲呵斥、又哄又騙?其實孩子的這些表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