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亂發脾氣也要忍?我又不是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蘇雪菲 本文經授權發布

來源/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1

豆芽兩歲多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我和豆芽之間的一次「談判」:

周六晚上家裡要來很多客人,我希望他去外婆家睡覺,阿姨要帶他走,他卻在門口大哭說「媽媽一起去」。


這時候我可以說「拜拜」,然後把門關上,阿姨會帶走他,然後很快就能哄好他,他一會兒也就會重新高興起來。

或者,我也可以完全放棄這個計劃,讓他留在家裡。

可是我想了想,也許可以試試找到我們彼此都滿意的方式。


我對他說:「哦,你想讓媽媽和你一起去,對嗎?」

「嗯!」

「寶貝你不想離開媽媽,你捨不得媽媽,對嗎?」

「嗯!」

「可是媽媽晚上要在家裡接待小群(教會的活動,大概會來十個人在我家吃飯、一起聊天)。

要不這樣吧,媽媽把你送到樓下,媽媽抱著你,我們一起走到小門口,然後你去外婆家,媽媽明早去接你,咱們一起去教會打鼓(禮拜天教會有他最喜歡的架子鼓)?」

他偏著頭想了想,說:「好。


然後我們一起下樓,走到小門口,他開心地跟我說了拜拜。

到了外婆家,一進門,他就對外婆匯報說:「媽媽在家小群呢。

當時寫這一段,是想說明我希望可以不再像父母對我那樣對我的孩子——講很多道理,全面系統性地說服我接受他們的安排,卻很少對我的感受表達理解。

文章發出去之後,收到了一位國內大名鼎鼎的育兒專家的點評,大意是說我雖然反思了原生家庭的問題,做法卻跟我父母沒什麼差別,還是對孩子進行系統性的說服,只不過方式稍微溫和了一些。

這位老師甚至直接質問我:為什麼家裡有小群,孩子就得去外婆家?完全可以留在家裡。

這條留言一出,許多媽媽也跟著表示:對啊對啊,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不願意去,就不應該讓他去。

2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理解孩子的感受,這一點我舉雙手贊同。

豆芽兩歲甚至更小的時候,我就會詢問他的意見,聽他用不甚完整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是,在一個家庭關係里,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不應該只有孩子——父母的想法當然也應該得到尊重,父母的感受當然也應該得到理解。

我不是教育專家,不是心理學專家。

我只養過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還只有五個月。

理論和經驗,我都不很具備。

但我本能地感覺到,完全以孩子為中心來思考問題,是有哪裡不妥當的。

最初接觸P.E.T.的時候,我就被講座宣傳頁上的一句話吸引了:父母是人,不是神,不需要強迫自己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

而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實踐篇》這本書中,戈登博士寫道:

  • 也有些家長對「好父母」的定義有些誤解,認為「好父母」就意味著「要為孩子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些父母也往往會認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是自私的表現。


  • P.E.T. 很明確地表示,當孩子的行為使父母陷入問題區時,父母需要很堅定地維護自己。


  • 不要認為孩子很脆弱、很容易被傷害。

    只要你的「我-信息」不是一個偽裝的「你-信息」,你就可以放心地說出自己真實的、強烈的感受,不用擔心它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永久的傷害。

3

P.E.T.不僅支持父母維護自己,並且給出一種比較合適的方法,幫助父母來跟孩子溝通。

這個方法叫做「我-信息」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對孩子的做法有異議、有不滿、有想要和他商量的部分時,先說事實,然後表達「我」的感受和想法,最後說這件事情對「我」造成的影響和帶來的結果

用一個公式表示就是:

「我-信息」=事實+感受+結果。

前幾天,豆芽吃飯的時候把不喜歡吃的東西嚼碎了吐在地上。

我給二寶洗了澡出來,發現地上有許多食物碎渣。

一怒之下,我很想大吼:「豆芽,你怎麼又把東西吐到地上?!不是跟你說了不能把東西吐地上嗎?你看看弄得滿地都是有多髒!」

你你你,全是「你-信息」。

後來,我想起自己正在「戒吼」,已經堅持了8天,不要功虧一簣,於是深呼吸了一下,嘗試改用「我-信息」:

「豆芽,媽媽給妹妹洗完澡出來,看到地上有好多你吐的東西(事實),一下就不高興了(我的感受),因為不喜歡你浪費食物(我的想法),而且要帶妹妹沒有辦法掃地,地上這樣太髒了,走路都會粘到腳上(結果)。

豆芽聽了我的話,沒吭聲。

我感覺到他這時候也有點不高興,就轉而用主動傾聽來支持他表達自己的情緒:「你是因為不喜歡吃那個丸子,所以才把它們都吐到地上了嗎?」

這下他很快回答了:「是……我吃不下。

「哦,你不喜歡吃,而且也吃不下了,所以就吐出來了。

「嗯。

」他看看我,似乎因為說出了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得到了理解而鬆了一口氣,「媽媽,對不起。

「好的,沒關係。

」看到他一臉抱歉的小樣子,我也因為自己的情緒得到了理解而鬆了一口氣。

之後,在我們倆都已經比較平靜的時候,我先提出了解決方案:「我希望你能自己把這些東西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

他想了想,說:「好的。

」然後拿來垃圾桶,一點一點把那些碎渣都撿起來扔進去。

剩下太細碎的一點點,他拿來笤帚和簸箕,對我提出他的解決方案:「媽媽,你可以幫我掃起來嗎?」

「當然可以。

那天晚上剩下的時間,我們一起玩得很開心,並沒有被這個小小的不快打擾。

睡覺前,我們關了燈靜靜地躺著。

忽然,豆芽若有所思地在我耳邊輕聲說:「媽媽,你真好呀。

4

之所以一直跟身邊許多父母推薦P.E.T.,是因為它讓我看到做真實而有界限的父母的可能性:

一方面,我不必為了孩子失去自我,或是假裝自己是個聖母,無論孩子怎樣我都能理解和接納(實際上我也假裝不下去,多半會忍一段時間然後突然爆發);

另一方面,我也不必強迫孩子執行我的意志,碾壓孩子的自我,導致他成年後仍然無法獨立做出選擇和判斷,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你可以選擇,也沒有人教過他怎樣做決定。

豆芽三歲半,就已經是公認的「暖男」。

兩歲多,他就會用主動傾聽的方式來支持我。

我稍微累了、臉色不好看,他會跑來問我:「媽媽,你不高興了嗎?」如果我哭了,他會問我「媽媽難過了嗎?」,然後抱我,摸摸我的頭說「安慰~」

有段時間我會有點擔心他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天生敏感的孩子,很容易活在別人的臉色中,察言觀色,小心翼翼。

但後來我發現,只要我們在他表達的時候,給他高質量的傾聽,他是不會因為我們的表達而放棄自己的需求,或者壓抑自己的情緒的。

在顧及別人感受的同時,他也會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媽媽!你剛才用不好的口氣和我說話,我好生氣好生氣,肚子這裡像有一個氣球要爆炸了!」

噗哈哈……為了不讓他感覺我在嘲笑他,我得拚命忍著不笑出來。

當然,在實踐「我-信息」和主動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肯定還會遇到問題。

比如,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確實是衝突的,雖然我表達了、傾聽了,這個衝突還是存在。

P.E.T.也為這樣的情況提供了方法——共贏的解決方案

作者介紹:吉吉 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慢成長聯合創始人,斜槓媽媽。

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

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連續堅持22輪21天打卡。

相信育兒就是育己,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微博/個人公眾號:吉吉pure。

常青藤爸爸: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本文由原創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真的準備好做家長了嗎?先從這三點做起吧

在還沒有成為父母的時候,或者在孩子還沒有出生時,相信很多人對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想讓他成為什麼樣子等都有一些思考和想法。現如今很多人都會提前去學習,去了解相關的知識。然而,當實際操作的時候,卻非...

父母做好這4件事,孩子輕鬆學會尊重

很多次去幼兒園做正面管教的公益講座時,經常有家長會問我: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一點都不尊重父母,要不就是對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動手,要不就是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這是不是現在所謂「愛和自由」教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