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開學了,入園焦慮期如何度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學日裡,令家長心塞的,除了繁忙的交通,還有幼兒園小朋友撕心裂肺的哭鬧聲。

如何應對入園焦慮,請聽做了13年老師的晚詞娓娓道來。

今天是什麼日子?9月1日,又有一大批小寶貝們要開啟幼兒園生活了。

在剛開學頭一兩周里,幼兒園門口常常上演著一出出「大戲」。

有抱著媽媽脖子不撒手的小朋友,有滿地打滾哭鬧的小孩,有無可奈何的家長,有臉紅脖子粗怒吼「你必須去!」的家長。

甚至,寶寶在門裡哭,家長在門外抹眼淚的情況也不罕見。

過來人往往會心一笑:這是入園焦慮了!

入園焦慮,到底是什麼?

初入幼兒園時,幼兒因為周圍環境變化而出現生理、心理的不適應,引發情緒、情感和行為的反應,稱之為入園焦慮。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在入園焦慮方面的表現也不一樣。

有的孩子並不哭鬧,但少言寡語,對周圍的人和事反應冷漠,也不願意參與集體活動。

孩子這種做法,很像是在「無聲地抗議」。

有的孩子在家裡說的好好的——「不會哭,乖乖上幼兒園」,但到了幼兒園門口卻轉身就跑,拉都拉不回來。

還有的孩子,會出現生理上的反應,比如頭疼、肚子疼、嘔吐等症狀,看起來很像是生病了。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

孩子感受到了環境變化引起的種種不適應,但他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時候會用身體行為來表達這種不適應、不舒服。

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出:「人的左腦是邏輯的、語言的和求實的,而右腦是情感的、非語言的、經驗化的和自傳體式的。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右腦占據主導地位。

他們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感受的能力,完全活在當下。

緩解入園焦慮,

家長可以做什麼?

孩子入園,是從家庭進入社會的第一步。

為了幫助孩子儘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遇到過這樣的家長,孩子在初入園時哭鬧得比較厲害,家長哄勸無效後有些著急,對孩子大聲說:「怎麼哭個沒完?哪像個男子漢?你看看比你小的都不哭!再哭我揍你了!」

孩子果真沒有再哭,但小臉憋得通紅,牙齒緊緊咬著嘴唇不敢出聲。

但這種一時的壓制絕不可取。

孩子需要有渠道宣洩和緩解負面情緒,強制地壓抑往往適得其反。

遇到這種情況,不如給孩子一個擁抱,能幫助他舒緩緊張的心情。

和孩子聊聊「焦慮」這件事。

在入園之前,可以和孩子討論對幼兒園的恐懼,可以具體到某一件事。

有時候,家長擔心和憂慮的,與孩子真正所想的根本不一樣。

比如,有時候孩子害怕的是家長把自己「扔」到幼兒園了再也不會接回家,有時候則是擔心睡覺時沒有人陪。

家長卻未必想得到這一點。

家長還可以和孩子講講自己以前的故事,讓孩子了解到,每個人都可能有過類似的經歷,以及在同樣情況下,爸爸媽媽是怎麼做的。

簡短的告別。

在幼兒園門口,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和寶寶的告別儀式特別長,親完額頭親臉蛋,親完左邊親右邊,家長不停地囑咐:「你乖乖的,放學我就來接你,給你買玩具,買冰淇淋,去遊樂場……」

結果是,告別儀式拖得越長,孩子越粘著家長不肯放手。

其實,和孩子告別的時候可以簡潔一點:「寶貝,媽媽去上班了,再見!」如此足矣。

避免整天把幼兒園掛在嘴邊。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在離園之後總會問孩子「今天吃的什麼?」「認識了幾個新朋友了?」「老師怎麼樣?」「早上進去後哭沒哭?」

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不建議家長問這些問題。

試想一下,您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家人卻總是問一些有關工作的問題,即使你明白是出於關心也會覺得有些疲於應付對不對?

同樣,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也要努力去學習適應,很多時候不願意再談關於幼兒園的事,並不是因為幼兒園不夠好,也不是「腦子什麼也記不住」,只是因為孩子想放鬆放鬆。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安慰是父母的陪伴,回家陪寶寶看看書、講講故事,一起做一些戶外運動,玩孩子喜歡的遊戲,輕鬆、自在、溫馨的氣氛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徹底地釋放。

過一段時間,等孩子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沒準無須您再問孩子這些問題,他會主動跟您分享呢。

有意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進入幼兒園,從全家關注的焦點變成老師關注的幾十分之一,凡事都得自己來,雖然有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但對於在家很少自己動手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產生沮喪和排斥心理。

因此,建議家長狠下心來,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洗漱、吃飯,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大腦、小肌肉、身體協調性等方面的發展,還能培養孩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到幼兒園之後受欺負,建議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情境遊戲,模擬可能發生的情況,這樣在幼兒園如果真的遇到類似的事情,就不會因為陌生而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

最重要的一點:強調「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要告訴老師!」

只有家長覺得老師是可以信任的,孩子才會真的信任老師。

孩子有入園焦慮,

老師是如何做的?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哭鬧老師會不喜歡,甚至會「關小黑屋」。

其實,任何一個正規的幼兒園、任何一個合格的老師都不會有那樣的錯誤行為。

老師從家長手裡接過孩子之後,通常會抱一抱,輕輕地撫觸孩子,待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還會引導孩子到班級里看看有趣的繪本,玩玩新鮮的玩具,組織一些集體遊戲,孩子很快能轉移注意力,自如地洗手、喝水,參與活動。

在這方面,每個老師都各有妙招。

比如有的老師在班級里用紙做了色彩鮮艷的大鐘,指針可以移動,告訴孩子短針走到哪個位置媽媽就會來接;有的老師編了活潑有趣的舞蹈,當她帶著孩子們起舞的時候,總能成功地逗他們開心;有的老師準備溫暖的毛絨玩具,當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有毛茸茸的小兔子來陪伴;有的老師允許孩子帶一張全家福來幼兒園,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也能感受到家人的陪伴……

孩子是故意哭給家長看的嗎?其實孩子的想法並沒有那麼複雜,只是當他們進入班級的時候,情境轉變了,分離的情緒也會隨之相對緩解。

請相信,老師們同樣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度過適應期,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時候應簡明扼要地說清問題,比如孩子的性格、習慣、在家裡的表現、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等,便於老師有針對性地照顧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

家長的焦慮,

如何緩解?

每個焦慮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甚至不止一個)更為焦慮的家長。

曾經有一位家長,孩子入園已經兩個月了還是哭鬧,她每天都求孩子:「你不哭了我就送你進去!你別哭了!別哭了!」可想而知孩子根本不聽她的。

而當孩子爸爸送園的時候,孩子卻表現得很輕鬆,和爸爸揮手再見後就進班了。

很顯然,這位媽媽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事先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帶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讀關於幼兒園的繪本,結交一些同班的小朋友,為什麼孩子還會哭?是不是我這個家長做得太失敗了?

真不是!

首先,因為分離產生焦慮的前提是孩子對家長已經建立了依戀關係,是孩子心理發育正常的標誌。

其次,當孩子到一個陌生或者不確定的環境中時,他們往往會根據成人的情緒來判斷是否安全,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

家長流露出的焦慮情緒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所以,這種因為焦慮而引發的哭鬧都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並不是父母的失敗,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即可,也是給他們一個自然成長的機會。

建議家長可以多和其他家長交流,很容易找到「哦原來大家都這樣」的認同感,從而緩解自己的壓力。

也可以和「過來人」交流,吸取別人的應對經驗。

偷偷透露一下,當年我站在孩子的幼兒園門口正要掉眼淚的時候,媽媽成功地一位大班的打斷了我,她說,想當年,不出三天,她兒子就拉著美女老師的手進去了頭都不帶回的!我有點高興又有點感傷地想,哦,原來不過如此!

初入園,孩子的適應有一個過程,由於個體的差異,這個適應期的長短也不停同,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也有。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表現和家長的期待不一樣,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就輕易認為孩子適應能力差,建議努力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和老師深入溝通,幫助孩子儘快融入集體。

有時候,孩子會出現一些身體上的不適,如果並非大病或傳染性的疾病,還是應該堅持送孩子入園,避免養成隨意缺課的不良習慣。

總之,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能否勇敢地邁出成為一個社會人的第一步,「不論孩子的感情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和令人沮喪,它們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重要的——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做出回應。

接納孩子的焦慮,不必過分自責,放輕鬆,會有比你想像中更好的結果。

___END___

本文出品:撰文/唐晚詞 編輯/Teresa

唐晚詞:6歲男孩媽媽,13年教齡老師。

愛閱讀,愛分享,與孩子一起成長。

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配圖:繪本小兔湯姆系列《湯姆上幼兒園》。

更多應對入園的書籍有:《全腦教養法》《別讓孩子傷在幼兒園》《我不要去幼兒園》《小阿力的大學校》《了不起的幼兒園》《我好擔心》《我的名字叫克麗桑絲美美菊花》。

童書媽媽:熱愛新觀念,懂得新方法。

百萬新生代家庭信任的家教參考。

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上幼兒園哭鬧怎麼破?從原因找對策!

案例重現1豆子爸:女兒聽見說學校老師就哭我家寶貝入園了,前兩天還好,沒怎麼哭,第三天開始,從家裡到學校一直哭個不停,而且哭得挺厲害的。孩子從未與我們分離過,在家裡一點都不能提學校、老師、同學等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