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入幼兒園哭鬧? 面對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分離 你做對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馬上上幼兒園了

你是否擔心孩子會因此哭鬧不止

是該從了孩子

還是該哄著孩子

其實你只需要對孩子「殘忍」一點

這幾天各大幼兒園將陸續開園,很多小朋友也要踏入他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里程——幼兒園小班,展開全新的生活。

電視劇里,小朋友開學,一定是陽光明媚,小朋友背著新書包,在家長的陪伴下高興地入園。

之後小朋友會認識很多新朋友,很快愉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但事實上,我們在幼兒園門口經常會見到的,卻是這樣一番景象:

孩子抱著姥姥的腿大哭,不願意去陌生的幼兒園,之後姥姥妥協,帶孩子回家了;

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孩子想哭又不敢哭,扭扭捏捏地站在門口磨蹭,爸爸哄了幾句,孩子依舊不願往前邁半步,最後爸爸不耐煩地訓斥,孩子最後還是委屈得哭了;

媽媽送孩子入園,孩子還沒走,媽媽已經開始擔心孩子,悄悄地抹起了眼淚。

最後孩子躺在地上哭鬧不止,誰對他都沒轍。

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是陌生的,在入園之前,媽媽和其他家人對孩子幾乎是寸步不離,即便離開也只有短短几個小時而已。

而到了幼兒園,孩子不僅要和熟悉的家人分開,還要面對陌生的老師、小朋友們,開始自己吃飯、上廁所。

面對人生的第一次分離,孩子
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可想而知……

這些從沒有出現在孩子世界裡的東西,一下子都來了,孩子一時肯定接受不了。

所以孩子不適應這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因為孩子的哭鬧,就停止下來。

其實孩子入園時的心理是這樣的:在進入幼兒園大門時:

1、 孩子入園時大哭。

是因為孩子還沒學會能替代「哭」的好的告別行為。

2、趨利避害是所有動物的天性。

身為最高級的人更是如此。

孩子上幼兒園哭鬧主要是由於孩子感覺自己面臨著兩大「危險」:一是要離開最熟悉、最親的人,家人會把自己交給一個「陌生人」然後離開;二是家人離開後,自己要面對陌生的老師、小朋友,要接觸陌生的生活環境。

前者我們把它叫做與父母間的「分離焦慮」;後者我們把它叫做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這兩種「危險」都會讓孩子心生恐懼,由此而產生直接的情緒反應。

在進入教室時:

1、只要孩子進入教室,哭鬧的情況就會好很多

這是因為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思維特點是「情境性」的,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哭自己也會莫名其妙跟著哭,就是由「情境」決定的。

所以當孩子離開了當下那個感覺悲傷的環境,很快就會恢復。

2、和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有關。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關注事物的時間不會很長,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

當進了班裡後,如果小朋友們也沒哭,同時又看到了新的事物,他們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轉移。

所以,孩子哭並不是表現給家長看的,而是他當下的發展只到了這樣的階段。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試探性地希望不去陌生的地方,不觸碰不熟悉的事物,但這並不代表,他是不能適應的。

那麼入園焦慮的,究竟是孩子,還是家長

不要驚訝,就是家長。

其實家長才是孩子入園焦慮的幕後主使。

家長過於關注、興奮和憂慮,最終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

而不正確的做法,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牴觸的情緒。

像剛剛那些場景里,姥姥對孩子沒招,只要孩子哭,就覺得孩子太小、可憐,很容易妥協。

這樣做的結果,最終會導致孩子產生哭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入園問題難比登天。

媽媽對於孩子過分依賴,當孩子還未做出表現的時候,媽媽已經表現出焦慮的動作——哭,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媽媽這麼做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最終孩子入園更加困難。

明星馬伊俐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大女兒入園時已經體會過既欣喜又失落的複雜心情了,按理說在面對小女兒入園時,更應該有經驗,表現出的會是淡定和開心。

但事實上,馬伊俐並沒有什麼「長進」。

二女兒入園時,她仍然表現出了家長面對分離時的焦慮感。

微博里的字句完全暴露了她的真實想法,失眠的狀態,是對女兒無限的擔心。

步入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斷奶期」,更是成長的一個新起點。

爸媽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在屬於自己的空間飛翔。

千萬不能做這些「錯愛之事」。

1、 推遲入園時間,送兩天歇一天

家長因為心疼、可憐孩子,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的哭鬧變本加厲。

有些家長覺得想給孩子多一些休息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

其實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

只會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更加陌生,適應過程更加困難。

2、孩子鬧情緒,家長跟著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得厲害,家長心疼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力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新生入園時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兒園不管對於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3、欺騙孩子

「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件衣服,一會就來接你!」「媽媽第一個來接你!」這些話,很多家長都說過。

可這種說法簡直就是掩耳盜鈴,事後孩子發現自己上當被騙後,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沒有安全感。

像「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這固然是好。

可是那麼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如果不能,絕對不能欺騙孩子。

4、威脅孩子

「再哭就不接你了!」「不聽話就把你送幼兒園。

」這些都是家長說的氣話,嚇唬孩子的。

可是這樣做只會引來孩子的負面情緒,更加哭鬧不止。

面對分離焦慮,是孩子情緒宣洩的一種方式。

一味壓抑孩子哭,是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的。

5、窗子外面看一看

孩子入園後,很多家長都不放心,想看看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總是偷偷地趴在窗外看。

這樣做初衷是好的,但是這樣的行為一旦讓孩子發現,只會讓孩子更依賴你。

6、追問孩子負面問題

「有小朋友欺負你嗎?」「老師凶不凶?批評你了嗎?」家長的這些問話看似沒什麼毛病,但包含了滿滿的負面暗示。

這樣說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兒園的生活,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所以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例如「今天老師表揚你了嗎?」「和小朋友玩得開心嗎?」幫助孩子建立對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7、休息的時候無節制

星期六、星期天,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放假,家長會毫無節制地陪伴孩子玩耍。

這樣很容易把孩子的作息秩序紊亂。

尤其是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成的關鍵時期,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如果家長不放下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擔心,只會加重孩子對家長的依賴長此以往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人格障礙。

讓你的錯愛害了孩子……

所以,放下自己的焦慮再去看待孩子,很多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了。

在行為心理學中,科學家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者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效應。

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者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的動作和想法。

第一個階段是1-7天,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

第二個階段是8-14天,這一階段的特徵是「刻意、自然」,需要刻意地提醒孩子改變。

第三個階段是15-21天,這個階段的特徵是「不刻意、自然」,這就是習慣。

一旦跨入這個階段,孩子就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個習慣已成為孩子生命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為孩子「效勞

為了更快地使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規律。

家長除了要努力地幫助孩子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外,還要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所以在入園前,爸爸媽媽一定要讓孩子具備以下的技能:

1、讓孩子學會表達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家人對他的照顧那肯定是無微不至的,對孩子的了解那就更不用說了,有句粗話說的好「抬起屁股,我都知道他要拉什麼屎。

可是孩子去了幼兒園,就大不一樣了。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學習的就是表達。

讓老師知道他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當孩子GET了這個技能,那可以說家長懸著的心就可以放下一大半了。

2、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幼兒園一名老師要看15個左右的孩子,很難將所有精力都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孩子必須有簡單的生活技能。

尤其是:自己用勺子吃飯、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上廁所等。

這樣可以大大縮短孩子的適應過程。

不要擔心孩子小學不會,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那是槓槓的,放手讓他們去做吧!

3、最重要的是在送孩子入園的時候:

要堅定,別猶豫

要明白這麼做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方式!

文章內容是您相夫教子必備秘籍

選擇私藏關注 | 選擇轉給他人

如要獲取更多秘籍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七色童話

微信號:qisetonghua7

客服QQ:324819887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上幼兒園哭鬧怎麼破?從原因找對策!

案例重現1豆子爸:女兒聽見說學校老師就哭我家寶貝入園了,前兩天還好,沒怎麼哭,第三天開始,從家裡到學校一直哭個不停,而且哭得挺厲害的。孩子從未與我們分離過,在家裡一點都不能提學校、老師、同學等字眼,

學會獨立 幼兒園新生患上「分離焦慮」

紅網時刻長沙9月5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張樹波 吳雯芳 通訊員 徐珊)9月4日,幼兒園入園第一天。對於小朋友來說,第一次離開父母,遇到陌生的環境,與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相處,哭鬧在所難免,甚至還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