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做一名「熊家長」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談及小朋友調皮搗蛋的時候,經常會說出類似「熊孩子」這樣的網絡詞語。

一般方言中的「熊孩子」是說那些惹人討厭的、沒家教的、改過後又會惹人生氣的、調皮搗蛋的小孩。

「熊」其實是孩子的一種天性。

5歲的小宇看著媽媽用打孔器在紙上打出來的一個個小孔,他很新奇,覺得打孔器很好玩,便從媽媽的手中拿了過去,開始打孔。

小宇見媽媽沒有說他,打起孔更有勁了,小宇的媽媽看他打孔的興奮勁,便隨便他玩了。

而當小宇把手中的紙用完了之後,便隨手拿起桌上的一些照片。

當小宇的媽媽回頭再看他的時候,發現他邊上堆了一把被他打過孔的照片和一些還沒被打孔的照片,小宇的媽媽內心真是又氣又無奈。

一般來說,「熊孩子」都是「熊家長」慣出來的。

那麼,怎樣避免做一名「熊家長」呢?

大人在管教熊孩子時,一定要看孩子的出發點,如果孩子出發點是好的,而且做出來的事情是無傷大雅,是積極的,是有創造性,或有鑽研探索精神的,並不傷害到其他人時,大人大可一笑而過,不要把熊孩子教成聽話的小大人,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對於孩子犯錯誤,很多家長是採取暴力的態度,責罰孩子,但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而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卻認為自己孩子幹什麼都是對的,採取無限溺愛的態度,從而讓孩子一錯再錯,「熊孩子」就是這樣煉出來的。

我覺得,認真對待孩子犯錯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1.家長要賞罰分明

其實熊孩子所表現出的,都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對他們過於苛求,要想讓熊孩子真正轉變成人見人愛、乖巧聽話的萌孩子,需要平時長期的教導。

作為家長必須賞罰分明、言出必行,平時給孩子定好規矩、做好榜樣,言傳身教的將正能量傳遞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

2.給孩子立個規矩

要給熊孩子立個規矩,讓他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這種方式會逐漸在寶寶頭腦中紮根,更會慢慢成為他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律。

寶寶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的作用就是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在孩子的教育上,過度放任和過度嚴苛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更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自由,同時也應設立明確的界線,當孩子越界時做出公正的懲罰,並解釋清楚背後的原因。

這也是我們咔拉寶寶對熊孩子的教育理念,即通過這樣的教養方式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幫助他們從小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請別再妖魔「乖孩子」了!

文| Jo媽最近很流行一種育兒觀點:不要再培養乖孩子了,乖、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更讓人操心,他們沒有創造性,只會聽父母的,內心其實很壓抑。而「不聽話」的孩子有糖吃,他們不循規蹈矩、有創造性,以後更容...

「熊孩子」和「乖孩子」,哪個更會有出息?

身為一個家長,總會不由自主的將別人的孩子拿來比較,周邊也總有那麼幾個乖巧懂事、循規蹈矩,讓父母省心的孩子令人羨慕。而自己的孩子又是調皮搗蛋、活潑愛動型的,在家裡爬高上低、竄上竄下一刻也不得安寧...

寶貝,我不想讓你做個聽話的孩子

近日帶著寶寶到朋友家做客,他們家有個四周歲的小姑娘,在我進門的時候問了一聲好就一直默默的坐在客廳的角落,很是安靜,我一直在默默關注這個小姑娘,感覺有好幾次她想要起身去玩或者說話,朋友一個眼神過去...

這六種「中國式育兒」,你一定中招了!

很多媽媽都吐槽老一輩的育兒方式,但其實,現在我們依然受著這些育兒觀念的影響。看看下面這些,你是不是還在這樣做?一、過早傳授知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曾經在多少家庭留...

乖孩子的問題你知道嗎?

園長喵媽的碎碎念:給您分享幼兒園裡的各種故事,一起學習,一起陪伴孩子成長好友在朋友圈發了一個尋人啟事,說她朋友家12歲的孩子留書告訴父母自己過得不開心,離家出走了。父母這才驚覺孩子的問題,同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