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別再給我貼標籤了!我是人不是物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們有沒有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孩子:他很懶的,平常自己的事情都是我幫著做;或者,他太好動了,學習老是不專心。
有沒有經常對著孩子大吼,「你膽子怎麼這麼小,有什麼好怕的」,「跟你講過多少遍,快一點,做什麼事都這麼拖拖拉拉」,「女生天生腦子笨,學不好數理化,男生英語不好」等諸如此類的話。
生活中,我們一定有無數個這樣或者那樣不經大腦說話的時候,但自以為是說出的話就很容易變成一個標籤,貼在孩子身上,一輩子都去不掉。
貼標籤是父母將自己對孩子的評價固定下來,讓周圍人和自己對孩子的印象變得統一。
當孩子被貼上標籤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想想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貼過標籤?勤奮?懶惰?內向?禮貌?有責任心?自私?
後來怎麼樣了呢?是不是慢慢朝著這些標籤發展下去?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個星座標籤。
對於成年人,標籤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而對於小孩子,標籤則會影響孩子一生,讓孩子逐漸失去個性和自我。
年齡較小的孩子可塑性更強,更容易受成人的評價影響。
不管是負面還是正面的標籤,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負面的標籤,容易讓還沒有自我獨立的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本身就是這樣子,沒有要改變的想法,也無法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
正面的標籤,則容易過多地壓抑孩子的天性。
讓孩子以為自己應該是完美的,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可能會無法承擔,在自責中崩潰。
孩子天生就不是完美的,缺點難以避免,父母要做的是悉心引導,而不應該用負面的標籤來評價孩子,這樣做是對孩子人格上的否定,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們看見一個大孩子欺負一個小孩子的時候,使用不同的語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
「怎麼搞的,你怎麼這麼喜歡欺負比你小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負小朋友的是嗎?」兩種說法,兩種效應,結果截然不同。
在孩子做了某種行為的時候,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認為孩子怎麼樣,而是鼓勵或者述說這個事實,孩子勤奮了一次,就表揚孩子這次做的很棒,孩子偶爾懶惰了一次,也只說這次。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本意是希望孩子乖乖地聽話、專心寫功課,就不要用罵人的方式去表達。
當你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就等於把孩子局限在某一個條條框框內,孩子的興趣、性格就很難多元化發展。
但是可怕的往往不是給孩子貼標籤,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經給孩子貼了標籤,並且正在傷害著孩子。
警惕「貼標籤效應」,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
你可能連貼標籤是什麼都不知道,卻在無形之中做這件事傷害孩子
經常在身邊聽見有些寶媽喜歡叫自己家孩子「調皮鬼」、「小人精」之類的稱呼,雖然家長在說孩子的時候,可能是無意或者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但其實這種做法往往不被專業育兒家認可。家長...
「貼標籤」逆著玩,給孩子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貼標籤,不是一個新鮮詞了,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做「貼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特定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TA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