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並不是生離死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他們挑幼兒園了。

可是當入園日期臨近,心中還是忐忑不安。

就怕看到孩子無助的眼神,和撕心裂肺的哭喊:「我要爸爸媽媽…」

這樣的畫面想想都心疼。

身為父母,可以做哪些準備來幫助孩子更順利地度過分離焦慮呢?

準備一:讓孩子相信,你走了還會回來。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依戀的家人一去不回。

這樣的擔心會讓他們在你不在的時候緊張、焦慮、無法安心地做任何事情。

如何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呢?做給他看比說教更有用——你可以拿出幾天時間,循序漸進地和孩子練習分離:

比如,最開始可以故意去洗手間,告訴孩子「xx,我要去一下衛生間,馬上回來」。

之後可以藉口去別的房間打個電話,5 分鐘回來。

等孩子開始適應你的離開了,你可以下樓 15 分鐘再回來,逐漸過渡到離開 2 個小時(你睡醒覺媽媽就回來了)、半天(吃完午飯媽媽就回來了)、全天(晚飯時候媽媽回來)。

有幾個技巧:

  1. 一開始從 2 分鐘到 1 個小時的分離最好是你特意製造的,而不是突發的,這樣才能從容地和孩子提前打招呼,然後保證能按時回來。

  2. 語氣儘量放鬆愉快,回來時告訴孩子:「我上完衛生間啦!」或者「我打完電話了」,來提醒孩子你可以說到做到。

  3. 另外,研究表明,離開前給孩子布置具體的任務,會讓孩子更習慣和你分離。

    比如,當你和 1 歲多的孩子在玩過家家,可以告訴她「媽媽要去一下洗手間,你幫我做杯果汁吧,我回來喝!」。

    當你需要出門時可以說:「媽媽要上班啦,午飯的時候會回來,來幫我關門!」 孩子習慣了之後,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更容易和他們建立固定的再見儀式(比如擊掌、飛吻、親吻手心等)。

準備二:放輕鬆,積極看待分離焦慮

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覺得「被拋棄了」,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但大量研究表明:適度的分離焦慮是健康的。

分離時的焦慮情緒其實是健康親子依戀的結果。

就像學走路難免摔跤、學游泳難免喝水,學習獨立也要學會忍耐暫時的分離。

分離本身並不會導致任何心理問題,重要的是分離後孩子所處的社會心理環境 (Fogel, 2014, p310)。

比如老師是否理解孩子哭是正常的,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媽媽,你可以哭一會,或者我可以抱著你」,而非強迫孩子不哭。

又比如老師是否能讓孩子感到安全,當孩子哭的時候,保持平和、理性的溝通方式,不會因為自己情緒失控而對孩子大喊大叫。

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其實是不放心老師,那麼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就應該問問老師如何看待分離焦慮,孩子哭的時候一般如何處理,會做什麼,說什麼。

否則,一旦家長對老師和幼兒園不信任,就會有很多行為將這種情緒傳達給孩子,如:

  1. 面容憂慮。

  2. 不敢看孩子的眼睛。

  3. 說話更急,語氣中有明顯的不安。

  4. 平時在家再見一次就走了,到幼兒園卻千叮嚀萬囑咐,遲遲猶豫不肯走。

所有上述肢體行為,都在告訴孩子:

  1. 我不放心你——我覺得你還沒有足夠能力應付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2. 我不放心這裡的老師——我不確定他們是否能把你照顧得很好。

  3. 我不放心這個環境——我不確定這裡是否安全、舒適,我不確定你在這裡是否會開心。

你的這些焦慮信號,會讓孩子更難適應這個環境。

相對的,幫孩子度過入園焦慮也很簡單,你可以:

  1. 選擇信任的老師和幼兒園。

  2. 說話的時候看著孩子的眼睛,保持微笑。

  3. 用平常的方式、冷靜地應對孩子的情緒。

  4. 從容地和孩子再見,走了就不要回頭。

當你自信地和孩子告別,輕鬆愉快地和老師交談,孩子得到的信息是:

  1. 這裡是安全的。

  2. 我可以信任這裡的老師。

  3. 媽媽相信我有能力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準備三: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哭的時候別驚訝

很多媽媽會困惑:我在家裡給她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和她讀了繪本、也練習了循序漸進的分離、我也信任幼兒園老師、做到了輕鬆愉快、走的時候很堅決,為什麼孩子還是哭得一塌糊塗???

是的,無論你多努力地和孩子一起為入園做準備,即使孩子前一天晚上答應得好好的,在上學路上都開開心心的,到真正分離的時候,還是會哭鬧,還是會哭鬧,還是會哭鬧。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你做好心理準備哦。

很多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個現象:孩子看到家長離開時的反應,和家長之前做的任何行為、說的任何話都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沒有關係:)

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at the child's immediate response to the parent's departure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nything the parent said or did (Fogel, 2014, p310).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樣,我為什麼要費那麼大力氣準備呢?直接簡單粗暴地送去不就好了?不用擔心,之前的準備工作並沒有白費,只是要在孩子完全冷靜下來、度過了最初的反應之後,才會顯現出效果。

Only after this initial response, when the child finally calmed down, did the child's behavior begin to reflect the efforts of the parent's work at preparation(Fogel, 2014, p310).

雖然每個孩子的分離焦慮的強弱、早晚、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我們無法避免孩子可能會哭這件事,充足的準備卻能幫助他們在哭過之後感到更安全,從而更好地和老師建立關係,更快地適應環境。

另外,即便對於頭幾天沒有表現出分離焦慮的孩子,父母也需要堅持每天和孩子告別。

如果父母不打招呼直接離開,一旦孩子後來想要找爸爸媽媽,老師就很難安慰,因為孩子並沒有聽到父母親口說什麼時候回來,很難信任老師和環境。

最後總結一下,孩子入園前我可以說什麼、做什麼?

一、入園前,

  1. 循序漸進地練習分離。

    如果孩子的幼兒園歡迎家長陪同那就更好了,可以在第一周的時候多陪孩子一會,在幼兒園的環境中試著離開 5 分鐘、15 分鐘、半小時,事半功倍哦。

  2. 挑選信任的幼兒園和老師。

  3. 如果可以,入園當天帶上一張全家福,或者孩子依戀的、形影不離的物品(比如一隻毛絨熊,一個有家的味道的毛毯)

二、入園時,

  1. 讓孩子看到你放鬆的表情
  2. 聽到你愉快的情緒
  3. 感受到你對他的信心: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
  4. 感受到你對老師的信任:和老師笑著聊聊天
  5. 接納孩子的焦慮和悲傷:不強迫孩子不哭
  6. 告訴孩子你要去哪,如去上班,去工作。

    最好讓老師也聽到,這樣老師之後可以用同樣的語言引導孩子。

    如果媽媽早上說「去上課」,而老師卻告訴孩子「媽媽去上班了」,孩子對老師的信任感就會降低。

  7. 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告訴他你什麼時候會來接她,比如對於 3 歲的孩子,說「五點以後」就不如說「吃完晚飯以後」,因為孩子不明白 5 點是什麼意思。

  8. 說到做到。

    這裡的秘訣一方面在於「說了就要做到」,說吃完飯來接就要問清楚老師晚飯時間,準時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做不到的堅決不說」。

    比如「我晚上第一個來接你」這種很難做到的話,就不應該對孩子說。

  9. 用相對固定的方式和孩子告別
  10. 說走就走。

    保持你自己的風格,一向溫柔的媽媽可以把孩子緩緩交給老師懷裡,轉頭慢慢走出去,一向爽快雷厲風行的媽媽可以在告別之後哈哈一笑把孩子給老師就走了。

    重點是,孩子看到了媽媽的放心,之後也會感到更安全。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在出門之前突然和你再見了 3 次,還千叮嚀萬囑咐,糾結很久最後掩淚推門而去,你會怎麼想?一定會很不安對吧~
  11. 切忌偷偷溜走,切忌強迫孩子不哭,或者說一些「再哭我就不來接你了」這樣的話。

三、接孩子的時候

  1. 做好準備,孩子可能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2. 如果可以,和老師隨便聊聊,和孩子在幼兒園玩一會兒再走
  3. 接納孩子因為環境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如更粘人了),不貼標籤

孩子步入社會、開始集體生活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放鬆心態,一起享受成長的快樂吧!

參考書目:Fogel, A. (2014). Chapter 7 Emotion and Attachment in Infant Development: A Topical Approach(p271-331). New York: Sloan Publishing.

查看知乎原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入園讓你焦慮嗎?怎麼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時期,接下來八月底九月初又會有一批寶寶面臨入園問題,這幾天已經不斷瞥見各媽媽群里激烈地討論著與入園相關的話題就聊聊這事兒。我們邀請了一位「過來人」三土媽媽,來分享一下她的經驗...

家長課堂丨一文幫你解決幼兒分離焦慮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們的人生就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分離,每一個新階段的成長都代表著一次新的分離。進入幼兒園,是小朋友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此階段被稱為「...

即將入園!寶寶的分離焦慮該如何面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