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問題兒童」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壹父母聚焦親子情智文化的第438條原創內容

壹姐兒

▶︎ 歲末年初,各種聚會馬不停蹄,壹姐兒也參加了不少。

但凡媽媽們的聚會,大家在開懷暢飲後,進入談心環節時,畫風基本上都調頭一轉,變成一場場訴苦和討論會——似乎每家孩子的身上,都至少有一個讓媽媽堵心的問題。

孩子越大問題越多,而有倆孩子的就更別說了,說出來那都是一把把辛酸淚,必須得匹配一顆「槓槓的」的心臟才能承受的了。

可孩子出生時不明明是天使嗎?難道長著長著翅膀沒了,成了跌落到人間、來「懲治」我們的「小魔頭」?

當然不是,其實是因為孩子越長大,讓他繼續保持天使姿態的環境越在發生變化,而他只是本能地滋生出一些新的應對方式,但媽媽們的成長又沒能跟上小娃們的節奏,於是,所謂「問題」就產生了。

先聽壹姐兒給大家講一個自己身邊的故事。

小哲8歲,帥氣的就像「小鹿晗」,他媽漂亮優雅,走路仙仙。

以我們肉眼的認知,但凡家庭條件優越,媽媽對家庭教育也應該是略懂一二的。

可他們母子關係的畫風竟然是這樣的——

有一次,在一個課外輔導班門口,媽媽焦急等待自己的兒子,可小哲躲在一間教室里死活不肯出來。

輔導班老師說,小哲不喜歡媽媽,寧願一天都呆在輔導班,也不願意跟媽媽走。

壹姐兒很好奇,對於大多數小盆友來說,跟媽媽回家的吸引力還是應該遠遠大於輔導班的吧,更何況小哲他媽說了,「我們以後是要去國外念書的,在這裡上學就是個過度,所以學習成績好不好沒關係。

看來壓力並不來自學習,那小哲對媽媽的抗拒究竟來自哪裡呢?後來壹姐兒聽輔導班老師說,這個優雅漂亮的媽媽在很多事情上都對兒子百依百順,尤其在學習上很是「放養」,唯獨在抓兩件事上是個「狠角色」:一是小哲多種興趣的培養,二是時間觀念的養成,而且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比如,兒子每天放學後幾點到幾點要幹什麼,完成到什麼程度都有明確規定;周末更是為達成這些目標量身定做,一天三個興趣班,兩天六個,就連中午吃個飯的時間都要看著schedule。

以至於倆人關係現在很僵——小哲不願意見到自己親媽,是否高興的標準也只有一個:媽媽是否在身旁。

仙兒媽為此很苦惱,但又覺得自己沒錯。

興趣的確要培養,時間觀念也要養成,但仙兒媽以時間表作為強制性的手段,太簡單太粗暴。

憑壹姐兒多年經驗目測,如果仙兒媽還不及時調整自己和兒子的相處模式,不光目標達不到,甚至最後連母子都做不成了。

果不其然,聽說仙兒媽幾乎已成功化身為祥林嫂,遇到朋友就不停訴苦,覺得孩子問題太大了,花了這麼多精力在他身上,結果卻把自己當仇人。

於是,一個所謂的「問題兒童」就這樣誕生了。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曾提出過幾種父母的教養方式。

她把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情感態度,即接受——拒絕維度;二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許維度。

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形成了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接受+控制)、專制型(拒絕+控制)、放任型(接受+容許)和忽視型(拒絕+容許)。

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他們既接受孩子的感情,又能夠對孩子提出要求,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同時,也能給出邊界和規則。

而其他三種方式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同方面的負面影響。

傳統的中國家庭,爸爸往往專制,對娃要求比較嚴格,說一不二;媽媽放任,會給娃更多寬容甚至縱容。

其實包括壹姐兒在內,咱們這一代媽媽大多是在這樣的家庭組合中長大的,這雖然看起來很符合傳統文化里「嚴父慈母」的形象,但卻導致我們成為了媽媽後變得有些「分裂」。

表面上看,我們對孩子很寵愛,很包容,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採納了「放養」的方式。

但在某些我們看中的方面,就會投射出自己爸爸的影子,對孩子要求很高,甚至苛刻,絲毫不講感情。

尤其在壓力襲來時,身體內本來就有的「專制型」因子就會被釋放出來,表現出的就是對孩子的無條件控制。

小哲他媽就是個典型例子,雖然她主觀上對孩子「放任」,不想給他太多的壓力,甚至連很多父母都看重的學習成績都不在乎,但她並不是真的放鬆,在興趣培養和時間觀念養成這兩件事上,極盡控制,結果把孩子逼的不想見自己。

對孩子提出要求沒有問題,問題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拒絕了他的情感世界。

而這種混合型的教養方式其實對孩子的殺傷力比起單一的「專制型」或者「放任型」更大。

因為後者始終是一個類型,孩子會自我調整並找到應對這種類型的方式,而你變形金剛似的一會笑魘如花,一會又凶神惡煞,孩子在媽媽兩種極端的表現下從小就會錯亂,不知道他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媽媽在孩子的童年世界是閃亮的主角,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遠大於你所想像的。

如果孩子常年在這樣一個最親近的人身邊長大,一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二是對這個世界缺乏信任,他的潛意識會告訴他:人是隨時會變的。

如此,他在現實生活中就會逐漸變得膽小、多疑、看大人臉色行事。

長大後,在婚姻關係中也體會不到踏實的幸福。

還是在一次聚會上,壹姐兒的一位小學校長朋友說,以前一個年級7、8個班,只有一個班有所謂的「問題兒童」,但現在平均每個班都有需要老師「上課手拉著手」才能坐著聽課的所謂「問題」孩子,這其中,又有多少媽媽意識到有可能「問題」恰恰出在自己的教養方式上呢?

一個孩子是否能生活在一個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對他的情緒和認知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爸爸媽媽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可能會在教養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只要求同存異,彼此之間積極地溝通和協調,對孩子的成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真正對孩子產生傷害的是體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混合型教養模式。

它帶給孩子的傷害是隱性的,但卻是長久的。

所以,對於爸爸或媽媽來說,當面對孩子時,真實的、統一的言語和行為是最重要的。

壹姐兒在最後要提醒一下所有的人啦,如果你還不是權威型的父母,儘快向他們學習吧。

因為這個類型的父母,對孩子既有愛又有要求,既考慮孩子的情感世界又考慮孩子的發展目標,凡事和孩子溝通、協商,遇到困難共同面對解決,孩子就會在健康的環境中長大。

記住,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天使,而不是「問題兒童」。

- 版權聲明 -

壹父母所有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商務合作 -

郵箱:[email protected] | 微信:yifumu00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最好別讓孩子懼怕你?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孩子在家裡得有個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說,如果沒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某個威懾或者顧忌,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毫無規矩。所以,家人都會有意識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嚴厲的爸爸或...

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你是哪一類?

父母對孩子高度控制好,還是很少限制孩子讓他們感到自由自在好呢?不同的父母在教養兒童的具體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父母經常會糾結於到底是應該溫和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