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推薦孩子學《弟子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我了解,不少學校、公司都在學習《弟子規》。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記得《弟子規》中有這樣幾句話: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短短一小段話,回味一下,細思恐極。

父母的權威倒是維護的很好,可孩子呼吸的空間在哪裡?難道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嗎?作為一個現代社會中的父母親,你真的忍心你的孩子未來唯唯諾諾,活得溫順而小心?

我們不妨先看一看,為了維護大人的權威,孩子們到底要承受些什麼吧。

父母越嚴苛,孩子越怯懦

如果父母過於嚴厲,規則太多

心理學研究早就指出,如果父母提太多規則,希望孩子嚴格遵守,而且不去跟孩子解釋這些規則的必要性,而是迫使孩子去順從,孩子順從便好,不順從就是直接懲罰,那麼,這樣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是種災難。

他們往往無法敏感覺察到孩子的衝突性觀點,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將他們所說的話當做法律,接受他們所給予的一切(常常他們會過度相信自己,並且認為我都是為孩子好),並尊重他們的權威。

這種家長,養出的孩子多怯懦、依賴、自主性差。

所以,一般建議,你可以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但需要謹慎地說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證孩子能夠遵從指導。

你要努力「看見」孩子的需求,更多地接納孩子的觀點並給以回應。

你還可以徵求孩子對家庭事務的意見,而非盛氣凌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如果對孩子要求嚴苛,自己卻做不到

也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倒是挺多挺嚴格的,可是大人自己卻做不到。

比如要求孩子專心吃飯,大人卻要麼刷手機,要麼看電視。

可想而知,孩子怎麼可能在吃飯的時候只安靜、專注的吃呢?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拿來要求孩子,這不是天方夜譚麼。

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你們大人的話,原來都這麼不可信啊。

父母的管教最終都會淪為無效。

所以,提要求前,先審查下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

如果父母拿別人家孩子,來嚴格要求自己家孩子

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小孩,來嚴格要求自己家的孩子。

比如,因為別人家的孩子能夠很利索的做某個事,穿衣呀做家務呀念某首詩歌呀表演個節目什麼的,也就要求自己家的孩子短時間內學會、練好。

並理所當然的認為,都是這麼大的孩子,別人家孩子能做,我家孩子也應該能做。

培養孩子的能力是好事,但是不恰當的高標準嚴要求只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或者乾脆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起掃蕩了。

世上哪裡有一樣的孩子?不如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立階段性的,容易實現的小目標作為要求。

如果父母為了樹立權威,而唱「紅臉白臉」的大戲

有一些家庭,為了樹立父母權威,會遵從傳統家庭里整的這一套: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這樣的雙簧式教育方式是最不好的。

如此分裂的教養方式,也會讓孩子很分裂,無所適從,或者兩面三刀,不知道該聽誰的,怎樣是對怎樣是錯,該怎樣去成長。

所以,家庭中家庭成員對於孩子的教養觀念要一致,並確立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最好是爸爸或媽媽擔任,以後的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由這個人決定要如何解決或面對,其他家庭成員要支持這個人的決策。

當然,這個人平時也要吸收或聽取一些老人的育兒經驗,將老經驗與新觀念融合。

這就涉及到成員之間順暢溝通的重要性了。

可以回復「夫妻關係」和「隔代育兒」看到相關文章。

要想孩子的格局大,父母首先要從容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一下,從根本上說,這些嚴苛對待孩子的父母,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不,其實他們心裡都有一份對孩子的不信任。

他們認定,孩子是不開化的,貪玩的,毛病一堆的,需要被教育的,不管教就不成材的,不小心就得走上歪門邪道……

想起一個朋友,曾講過自己童年記憶里這樣一個小故事:

6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去上海旅行——記憶里唯一一次全家出行。

可是到了目的地我就生病了。

哼哼唧唧一路要求父母抱著我。

隔日去動物園,剛踏入園裡我便被眼前的繽紛新鮮吸引了,趕緊從父親背上跳下去。

事後母親總在別人面前提起這件事。

說我一看到好玩的病全沒了。

病的確還生著。

然而母親的這個說法卻讓我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

仿佛我生病是假的,我的貪玩之心是真的。

同時,這種貪玩之心是壞的,是應該為之感到羞愧的。

這樣的一個小故事,當然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和創傷。

但也正是這麼一個小故事,卻能夠反映出這個孩子早年生存的真實日常。

一個孩子不被父母信任和正面期待,一個孩子被父母反覆暗示「你是頑劣的」「不開化的」,他能活成什麼樣子?

他也會潛意識裡習得一個概念:我是不好的。

我需要為我身上的不好感到羞愧。

長期以往,孩子與生俱來的那份靈動,那份自在的創造力和探索慾望,那份自信和自我價值感,無形中被消磨了。

最後,想對習慣了嚴厲管教孩子的父母說,也許你曾經,更活躍、更自在的那部分經常被打壓,不被父母接納。

你就是這樣被苛責著長大的,於是無法真正接納完整的自己。

做了爸媽,你又以同樣苛刻的方式,教養出同樣低自信低自尊的孩子。

然而,這樣心理和人格層面的匱乏,是可以到我為止的。

只要下一次,在對孩子板著臉,要求孩子更順從、更聽話、更懂事、讓你更省心的時候,想一想,你如此嚴厲且著急地批評、矯正孩子,是孩子的需要,還是你的需要?

你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只因為你無法接受自己糟糕的那一部分,所以期待孩子更加完美?

或者,你小時候被打壓太多,以至於你早忘記了曾經被打壓抑制的那種痛感和恥感?

畢竟,誰都不是一夜之間長大的。

我們都曾是孩子。

而孩子,他們並非沒長成的大人。

他們有自己的世界。

自己的需要。

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這個世界更溫柔地對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積極家庭教育模式:做權威型父母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就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哪裡不對,肯定要先反觀父母自己是否有不對之處。但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不自知。而且,這還跟學歷高低沒關係,甚至越高知的父母,越容易執迷於...

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你是哪一類?

父母對孩子高度控制好,還是很少限制孩子讓他們感到自由自在好呢?不同的父母在教養兒童的具體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父母經常會糾結於到底是應該溫和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