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問題,父母巧妙引導,教會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問題,是指那些經常發生在孩子和他們的朋友之間的問題。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 打人

  • 捉弄人

  • 搶東西、我先拿到的

  • 損壞別人東西

  • 分享

  • 感到不被接納

等等

當孩子遇到這些問題時,他們會不開心或向父母求助,這時候父母的態度和對策會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很大影響。


關於打人的三個對話

對話一:

孩子:果果打我。

家長:他什麼時候打你了?

孩子:在學校畫畫的時候。

家長:明天我會跟你們的老師說下。

對話二:

孩子:明明今天打了我

家長:他打你,你也可以打他

孩子:他打了我的胳膊

家長:每次有人打你的時候,你也要打他,我不希望你這麼懦弱

孩子:可是我害怕

家長:要是你學不會保護自己,小朋友會一直打你,欺負你

孩子:好吧

對話三:

孩子:彤彤把我推到了

家長:然後你怎麼做了?

孩子:我打了他

家長:你不該打他。

打人是不對的。

你最好告訴老師。

孩子:那樣他們會說我喜歡打小報告。

家長:如果你不告訴老師,他會一直欺負你。

孩子:好吧。

這三個對話,表達了父母對孩子被打後常見的三種態度。

不同的建議和處理方法,相同的是:這些家長都忽視了孩子的想法,只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沒有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問題,更沒有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當家長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時,不管你是否向孩子解釋你的建議的合理性,都失去了鼓勵孩子提出自己想法,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如果家長堅持自己的辦法是最好的,像對話二和三那樣,孩子就會很沮喪,不會再進一步思考自己該做什麼,只是擔心自己按照父母的建議去做的後果。

想要孩子習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忌「家長替孩子思考」,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

你可以參考下面的對話,在以後和自己孩子的交流溝通中加以運用,雖然一開始感覺有點做作,但是一旦你習慣了這種說話方式,孩子的社交能力肯定會有很大的提升,因為他慢慢會學會自己去思考去處理問題。

家長:寶貝,誰打你了?

孩子:小軍

家長:發生什麼事了?他為什麼打你?

【家長想知道孩子對問題的看法】

孩子:我在這裡玩,小軍就過來打了我。

家長:你是說他無緣無故打了你?

【家長鼓勵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孩子:哦,我推了他一下,他就打我了。

家長:你為什麼推他?

孩子:他踩到我的玩具車了

家長:他踩了你的玩具車,你推他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感覺?

【家長引導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

孩子:生氣

家長:你知道他為什麼踩到你的玩具車嗎?

【家長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觀點】

孩子:不知道

家長:你怎樣才能知道為什麼呢?

孩子:我去問問他

家長:那你去問問試試。

【家長鼓勵孩子搞清事實,發現問題】

過了一會兒,

孩子:他說他也想玩我的玩具車,我不給他玩,他很生氣

家長:現在你知道他為什麼踩你的玩具車了,你能想想怎麼做,他才不會再踩你的玩具車?

【家長鼓勵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我不和他一起玩,把玩具車藏起來。

家長:你這樣做,會發生什麼?

【家長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的後果】

孩子:他可能不願意和我一起玩,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長:你想和他做朋友嗎?

孩子:想。

家長:那你想想還有沒有其它的做法,讓他願意和你做朋友?

【家長鼓勵孩子進一步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我可以給他玩五分鐘玩具車

家長:你可以去試試。

這位家長了解到孩子被打原因是:先推了別人時,並沒有馬上提出建議或者從正反兩面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鼓勵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進一步去思考問題產生的最初原因。

然後,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並考慮這些辦法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最後是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而不是家長。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問題,不論是哪個類型,都可以套用這種對話方式,或者這種對話思路。

指導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問題,有三個基本的對話原則:

1、搞清楚孩子對問題的看法。


如果你不先弄明白孩子對問題的看法,孩子的問題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決。

2、記住,是孩子必須要解決問題,而不是大人。

讓孩子思考,你只負責提問,引導孩子的看法,是什麼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孩子和其他人對問題的感覺?孩子對如何解決問題有什麼想法?怎麼把想法付諸實踐?可能會發生什麼?

最最重要的是:儘量避免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不要對孩子提出的解決辦法做好或者不好的評判。

3、把重點放在思考過程上,而不是具體的結論。

這樣和孩子對話的目的是教給孩子一種思考方式,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解決一般的人際交往問題。

如果你對孩子的想法做出評判,你就是在強調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如果你讚揚一個解決辦法,就會抑制孩子進一步思考其他的解決辦法;如果你批評孩子,孩子就不願再自由的說出內心的想法。

這兩種情況下,孩子都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滿足家長的想法,選擇一種家長贊同的做法。

不會自己去自由思考問題,自己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

本文的對話只是範例,提出家長和孩子對話時的思考方向,引導方向。

這樣的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可能不是很容易學會或適應,需要家長不斷去練習,並且在對話過程中努力克制自己提出解決方案的慾望。

針對具體的問題,家長可以在這三個原則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慢慢改善自己和孩子的說話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玩具被其他寶寶搶,寶寶打人怎麼辦?

有一位寶媽告訴我,她四歲的兒子每一次生氣就會打人,他經常打媽媽,有時候也會打爸爸,特別生氣的時候,還會打兩歲的弟弟。打人,是特別讓家長煩惱的行為之一。一方面家長會馬上嚴厲地制止,一方面又會覺得自...

小朋友愛打人?家長只需看兩點就可以了!

好朋友說他家的4歲寶寶現在很愛打人,問我怎麼辦?小朋友為什麼要打人,做父母的你有觀察他是在什麼情況下打人嗎?是主動打人,還是被動打人?你了解他的需求嗎?在育兒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細心,切不可簡單粗...

【樂學園】 讓孩子「學會」打架

【導讀】孩子們在一起,會因為意見不統一、違法遊戲規則、爭搶玩具等引發身體衝突。有些孩子屬於主動進攻性的,動手是他們解決爭執的常用方式。有些孩子屬於別人欺負了,再委屈也一般不敢還手的類型。 作為家...

你會忍不住「指點」孩子嗎?

孩子拿起玩具小汽車當作手機打電話,那玩具魚竿卻弄反方向,你是否都會忍不住會告訴他正確玩法?其實,這剝奪了兒童嘗試、學習和發現的過程,破壞了兒童獨立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你的干涉,還會招...

早教育兒: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獨立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