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理解與共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謂「理解與共情」是一種能力,父母用理解與共情的方法回應孩子,孩子以後才能習得「理解與共情」的能力。

理解與共情─就是指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能夠為他人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比如為了不對他人

造成傷害,而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別人哭了,知道那是悲傷;別人笑了,知道那是快樂。

人都是社會的人,孩子進了學校他們就開始了真正的社會化過程。

在這之前,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為此讓孩子學會「理解與共情」,父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諸多問題,比如退縮、敏感、無理哭鬧。

但是,孩子也正是在這些行為中

學會了感知這個世界,通過理解自己,學會體會他人的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共情與不共情是有差別的。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些人,年齡不小了,可是不會說話,也不會做事,大家與她相處都覺得很彆扭。

我們稱之為「未完全社會化」的人;還有一些人,年齡老大了,凡是與人打交道的事情一概做不了,

連最簡單的傳話都會傳錯。

我們稱之為「完全未社會化」的人。

這兩種人都不能行使一個正常人的社會功能,

慢慢的就會被社會淘汰,所以,孩子從自我的構建和維護到開始關注他人,走向他人,是一次成長的里程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母嬰護理師: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怎麼辦?

寶寶在某一個時期(一般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增強,逐漸專注於自我的世界,在希望獲取關注的同時,又想要尋求獨立和自主。但由於他們的語言還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這方面的意願,於是就會出現撒潑、無理取鬧、...

怎麼樣培養父母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在育兒方法裡面是最常被提及到的,卻又是最容易操作走樣的一個育兒技巧,共情能在大部分日常親子活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共情的孩子,在未來的人家關係...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

家長的哪些小毛病,容易慣出熊孩子?

Q:什麼是熊孩子?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正處於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