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分享|咖飛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瑩

情景回放一

寶寶快兩歲了,每次和鄰居小姐姐一起玩的時候,總是謙讓。

比如,我家寶玩什麼玩具,小姐姐總要來搶,不給就大哭。

每次我就哄我家寶把玩具給她,有時我家寶實在不願意了,我就從他手裡搶過來給小姐姐,有時,小姐姐也會親自去搶,每次我家寶寶總搶不過她。

開始時,我覺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可老是這樣讓,已經不是寶寶自願的謙讓了,這樣會不會挫傷寶寶的自尊心啊!我好為難。

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

反思:

教寶寶分享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避免衝突,更重要的是為了友好相處,如果謙讓的結果成了一方受損,一味容忍,而另一方不僅不領情,反而視為當然,得寸進尺,那就違背了分享的初衷了。

所以,在教寶寶分享的同時,也需要教寶寶保護自己的合理權益。

不管寶寶誰大誰小,都彆強迫一方讓著另一方,而要教給寶寶和諧相處的秘訣,那就是:互有讓渡才能皆大歡喜。

尊重孩子所有權才能淡化他的獨占欲,而且出於相互尊重和友愛的雙方同樂才會有真正的分享。

如果媽媽幫別的小朋友搶走寶寶手中不願分享的玩具,傷的不僅是寶寶的自尊心,而且是寶寶對媽媽、對他人和對周圍世界的信任。

被迫的分享,可能會讓寶寶認為別人的需要都比自己重要,也會誤認為討好別人,壓抑自己的需要才是和平相處之道。

支招:

當年齡相仿的寶寶在遊戲中發生爭搶衝突的時候,應該先和那個希望得到他人玩具的寶寶商量,如果他想玩別人手裡的玩具,就要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寶寶玩,而且要取得對方的同意才可以交換,如果對方不願意,絕不可以硬搶,否則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了。

如果另一方寶寶在不需要強迫的情況下欣然謙讓,也沒有表現出不愉快,父母沒有必要給寶寶貼上「受欺負」的標籤,那是成人的感受,未必是孩子的。

如果寶寶確實不願意讓出自己手裡的玩具就不要勉強,可以試著用別的玩具吸引寶寶,看看能不能達到交換的目的。

如果雙方衝突不可調和,一方非要不可,一方不願意給,那就暫時把兩個寶寶分開,轉移注意力。

也就是說,先用「交換原則」教給兩個寶寶正當的分享行為,如果不行,再使用「冷卻原則」迴避衝突情境,分頭做工作,什麼時候寶寶願意和平相處了,什麼時候再讓他們一起玩。

情景回放二

平時我們總是教育兩歲半的寶寶有了好吃的、好玩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告訴她這樣做才是好孩子,大家都喜歡大方的寶寶。

所以,每次當寶寶得到好吃的東西都會乖巧地遞到大人嘴邊,我們馬上就會表揚她,向她表示感謝,並且象徵性地假裝咬一口。

可是有一次,不明就裡的舅舅真的咬了一口寶寶遞過來的餅乾,寶寶先是愣了,接著立刻憤怒地把剩下的餅乾扔在地上,委屈地大哭起來。

搞得我們和舅舅都好尷尬。

怎麼會這樣呢?

反思:

教寶寶以自己的行為取悅於人,與教寶寶發自內心地關愛別人,這是兩件很不一樣的事情,教寶寶分享應該屬於後者。

如果寶寶受到鼓勵的只是裝裝樣子的行為,而不是行為背後真心的快樂,那麼我們不僅沒有教會寶寶分享,反而教會了她自欺欺人和偽善。

所以當寶寶初次把自己的寶貝主動遞到你嘴邊或手中的時候,一定要在他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接受他的慷慨分享。

支招:

比如嘗一小口寶寶遞過來的食品,或者,不拿走他的玩具,只是和寶寶一起玩一會兒。

在感謝寶寶的時候,多表達寶寶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滿足,而不是只空泛地表揚寶寶的行為。

可以比較一下,比如:「寶寶送給媽媽吃的蛋糕真香呀!」「和寶寶一起玩積木真高興!」對比:「寶寶真乖啊!」「寶寶真大方!」,可以體會一下,兩種表揚是不是會給寶寶不一樣的感覺呢?前者讓寶寶更多理解他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什麼感受,後者則只能讓寶寶認為自己的行為反應方式得到了父母的認可,更多體會到的是自己得到的快樂。

不過,像馬三立相聲中說的那種,強迫孩子分享,並一口咬掉孩子多半個蘋果的做法,那肯定是不可取的,那會破壞孩子對分享的美好體驗,從此拒絕分享。

「分享是美德更是愛 」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有許多,經常看到一些父母擔心寶寶不肯分享,小氣,護食,或者愛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另一些父母則擔心寶寶太謙讓,從不與小朋友爭搶,別人搶走自己的東西也無所謂,心疼之下罵寶寶是膽小鬼,怕他受欺負。

那麼,要想教給寶寶正確的分享行為,成為一個能夠和他人和睦相處、能夠受到大家歡迎的孩子,僅僅給寶寶灌輸分享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寶寶最初學習分享的對象毫無疑問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和家庭中主要照看者的日常行為對寶寶有直接影響,所以我們成人首先要對什麼是分享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才能在言傳身教中給寶寶做出好榜樣。

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它的真正含義是在對方需要的前提下,給予他人自己珍愛的東西,它的出發點是人與人之間情感和關係的貼近與滿足,與其說分享是共同享有一件有形的東西,不如說是尋求一種認同和共情,而不是單方面利益的犧牲或轉讓,其目的在於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持的關係,是「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愛的交流。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際情感與關係體驗,是孩子學習如何愛自己,愛別人的基礎。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往往處於家庭的中心地位,沒有兄弟姐妹的競爭,家裡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然成為寶寶的特權,當2歲左右寶寶的自我意識日益明確起來,可以清楚地區分哪些東西是「我的」時,他們就會表現出或多或少的占有欲,這是他們把自己和他人區別開來的外在行為表現,是分別心的萌芽,也是人生煩惱的根源,這個時期的心理發展關係到孩子對人際關係和對自我以外世界最初的認知,具有長遠影響。

這時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讓寶寶得到情感上的安全感、滿足感,父母的寬容、無私而有原則的愛,會讓寶寶對物質需要的滿足相對降低並且有所節制,也更樂於與人分享。

因此,父母在教寶寶學習分享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原則:

第一,分享的心理動力是情感,不能簡單當作道德規範來教。

發自內心的分享中包含親情和友愛,能夠利益雙方,而強迫、利誘下的分享只能帶來虛與委蛇或是情感剝奪。

第二,分享需要學習,更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表達愛。

願意分享食品、玩具是寶寶的情感表達,而一個微笑,一個擁抱,同樣也是善意的表達,不要輕易說寶寶小氣,那是他還沒有準備好,要敏銳感受到他所有愛的表達方式,及時給予感謝和鼓勵。

第三,不急於要求寶寶分享,先為寶寶做出榜樣。

在寶寶還沒有準備好分享的時候,尊重他的所有權,他才會尊重他人的所有權,教給他解決人際衝突的方法,在家庭中做好榜樣給他看,親人間的融洽和諧是寶寶發展分享行為的基礎,因為他會從中感受到愛,內心有愛的孩子更容易學會正確的分享。

好書推薦:

《斯波克教子寶典》推薦理由:這是「育兒之父」斯波克博士晚年文集,談2-18歲孩子的教育話題,濃縮了斯波克博士終生思考並親身實踐的教子智慧,坦誠親切,生動務實,引人深思。

他把親情、友情和愛情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話題包括:孩子價值觀教育、親子關係、習慣培養、青春期教育及如何應對學業競爭等,對當今中國父母也頗具參考意義。

(本文刊登於《媽媽寶寶》2011年第11期,原名《有一種愛叫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人父母是一種壓力和快樂相交織的奇妙體驗。

《斯波克教子寶典》中,斯波克博士告知當今的父母們在養育子女中不要逃避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是幫助孩子和孩子一同去解決它,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尤其在孩子社交商方面的培養有針對性的建議。

作者在書中交給父母的這些方法,並不是片面之言,而是他長期觀察以及對孩子深度理解而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給你看更多的視角和可能,不自以為是,不居高臨下,娓娓道來,供你參考,信不信由你,做不做也由你決定,給你做父母的信心,而不是嚇唬你批評你來抬高自己。

這是與一個高貴而謙和的靈魂的對話,他愛孩子,也愛你!

班傑明·斯波克(1903~1998)

20世紀最可信和最受愛戴的「育兒之父」,美國兒科權威,醫學博士。

他先後在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修醫學。

1933~1947年擔任兒科醫師。

他還長期研究心理分析學。

1947年之後,他在國際頂尖的臨床醫學中心——梅約醫學中心,以及匹茲堡大學、凱斯西儲大學擔任醫學教師和學者。

斯波克博士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在《斯波克父母經》當中,斯波克博士通過自己的豐富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告知父母們在養育子女中不要逃避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是幫助孩子和孩子一同去解決它,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而他在書中交給父母的這些方法,不是片面之言,都是他長期觀察以及對孩子深度理解而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劉瑩

北師大教育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任大型知名親子網站主編多年,近年來專注於家庭教育、親子心理與女性個人成長研究與諮詢。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鳳凰衛視、搜狐等多家媒體教育和心理訪談類節目特邀嘉賓,《斯波克父母經》《斯波克教子寶典》《我的小公主去哪了:如何避免女孩早熟》譯者。

芝寶貝閱讀公園文章及音頻視頻,除特別註明外,均為原創,歡迎轉載,請取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投稿&諮詢&授權可直接在公眾微信號後台留言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芝寶貝讀書會微信群,請加管理員xiaoxiao46313522

斯波克父母經音頻:荔枝fm91839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被「欺負」,家長可以這麼做!

對於孩子被「欺負」,媽媽們的問題大多類似:我應不應該干預?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打回去?我應不應該和對方的家長聊聊?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換一個玩伴?如果不干預,孩子會不會總是「吃虧」,永遠不知道反抗?我要...

孩子不願與他人分享是自私?其實是你不懂他

相信粑粑麻麻大多都碰到過這樣的情形:當別家的寶寶來家裡玩,動了一下他的玩具,就立馬大喊「是我的!是我的!」馬上就搶回去,恨不得全部藏起來。無論粑粑麻麻如何哄,如何講,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這時候家長...

你的孩子都是自願 分享 的嗎

在遊樂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還沒同意,父母輕輕說一句「你要分享」,就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給了其他孩子玩。每當這時,當年冬天發生的這一幕就會在我眼前浮現。我常常在想,那個大聲指責別人不分享的...

越是強迫分享,寶寶越「小氣」!

「孔融讓梨」,是在中國傳承了2000年的故事。從小我們就知道有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在家裡吃梨時,讓哥哥弟弟們先挑,自己選擇最小的一個。分享與謙讓,是頌揚了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是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