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陪孩子讀繪本?(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八卦,不盲從,有見解,有適宜的溫度……

只需真正愛孩子、愛閱讀的人關注。

導讀:


在松居直的著作中,他所說的圖畫書,就是我們親子閱讀中所說的繪本,說法不同,實質沒什麼不同。

今天分享的文章(限於篇幅較長,特別分為上、中、下三篇同時發布)摘自松居直先生關於如何讀繪本的專著——《幸福的種子》(點擊連結,了解這本書中作者引用的經典繪本)。


這是被譽為「日本圖畫書之父」的松居直先生一部代表作。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圖畫書與兒童的世界講起,系統介紹了圖畫書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並列舉了許多生動的實例教家長和教師如何為孩子挑選優秀的圖畫書、如何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

松居直先生憑藉自己幾十年的圖畫書編輯出版經驗,以親切、溫暖的敘述語調為廣大家長和孩子指出了一條通往圖畫書世界的最佳捷徑。

下邊請閱讀

《到底怎麼陪孩子讀繪本?》

(上)篇:

帶孩子進入書的世界

父母親手養育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很會讀書的愛書人。

不過,近年來父母似乎將讀書與「K書」混為一談,導致孩子遠離書本。

對孩子來說,讀書不是「K書」,他們不希望父母認為讀書僅僅是為了對學業有幫助。

我覺得父母應該以更輕鬆的心情,把書看成有趣的東西,把讀書當成快樂的事情。

如果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享受,那麼他們的閱讀量一定連大人都會自嘆弗如。

那麼,父母應當怎樣讓孩子親近書本,做一個愛書人呢;孩子的成長是每天不斷努力累積的過程,這種努力是無形的,所以教孩子愛書的最好方法,就是由父母親自來教導。

這裡所謂的「親自」,就是不假他人之手。

雖然在幼兒園或學校里,可以藉助於老師,但這只是一小部分,孩子的成長絕大部分還是要靠父母的力量。

父母親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孩子時,都會感受到為人父母的重大責任,但也不至於想將孩子交給別人來撫養。

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大好機會。

其次要「滿懷愛心」。

母親抱著嬰兒餵奶時,心中總是洋溢著難以言喻的母愛,這種深刻的感情會通過母親的身體傳入嬰兒體內。

通過身體接觸來傳達愛情,就好像戀人的牽手與擁抱般,是最直接而真實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

父母所說的話,對嬰兒或幼兒而言,就像奶水或食物,是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

大家可能都聽過兩個由狼撫養長大的印度女孩的故事。

幾年前,報紙也曾報導在非洲的猴群中發現一個八歲左右的孩子。

這些被狼養大或是在猴群中長大的孩子的共同點,就是不會說話,因為狼和猴子都沒有語言,所以這些孩子雖然有人的外貌,卻沒有人的精神。

在旁人的努力下,被狼養大的印度孩子已經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但是她們仍然保留了狼的習性——生食肉類、晝伏夜出、快跑時一定四肢並用,怎麼教都改不過來。

或許是因為無法適應人類社會吧,沒過多久,她們就不幸夭折了。

人必須由人來撫養才能成為人。

人如果由狼或猴子來撫養,就可能變得像狼或猴子。

大家如果想知道狼孩子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格塞爾 (Arnold Lucis Gesell)所著的(野狼養大的孩子》等書。

不要讓孩子自己看

很多母親會問:「我的孩子已經五歲,認得一些字,會自己看圖畫書,也很喜歡看。

以後,我該怎麼教他才好呢?」

我認為,在思考圖畫書與幼兒的關係時,最重要的是認清圖畫書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

因此,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看,父母最好還是照樣念給他們聽。

如果因為孩子能自己看了(其實只是認識書里的文字),母親就不再讀給他聽,不但可惜,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損失,所以在孩子上小學以前,甚至進入小學以後,父母都應該繼續念圖畫書或童話給他們聽。

這對豐富親子的生活,建立心靈互通的人際關係,也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以下就來看看幼兒自己看圖畫書,和大人(父母或保姆)念給他們聽,有哪些根本的差異。

五六歲的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大都是盯著文字一個一個地念。

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

在這種狀況下,他們不太可能了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

從常識來判斷,大人念給孩子聽和孩子自己看,哪一種比較容易懂,也比較有趣呢?如果孩子不能快樂地享受,圖畫書的內容就不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也就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

因此,提早讓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在教育上並沒有好處。

孩子的人生經驗還很有限,自己看圖畫書很難了解故事的內容,充其量只是跟著文字讀而已。

相反,大人擁有較豐富的人生體驗和讀書經驗,在閱讀時能充分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思想,並通過文字想像故事所描繪的世界,甚至對某些內容產生共鳴,深受感動。

能這麼深入解讀圖畫書的人,如果滿懷愛心地念書給孩子聽,必定能將文字轉化成生動、溫暖的話語,並讓這些話語傳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換句話說,讀的人把自身的內涵與圖畫書結為一體,將書中的真諦和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孩子。

這種言語的體驗和心靈的溝通,是幼兒自己看書時無法體驗的。

因此由大人讀圖畫書給孩子聽,對孩子的心理和智能的成長都非常重要,而且讀的人對書的了解愈深、共鳴愈強烈,聽的人(孩子)愈能深入書中,豐富自己的經驗。

由此可知,圖畫書的價值因人而異,價值可大可小,影響可深可淺。

握著孩子的手念圖畫書

日本天主教幼兒園聯盟發行的小冊子(光之子》第十六期上,刊載了榮光學園校長古斯塔夫·佛斯先生所寫的《父母親的味道》,文中有一則年輕德國母親所講的故事。

吃過晚餐以後,五歲的瑪麗都會熱心地幫我收拾餐桌,清洗餐具,因為她希望早一點聽我講故事。

可是,對我這個母親來說,每天晚上為她講有趣的故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運的是,電視上正在播放一部相當有趣的連續劇——《童話天國》。

這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這下子我就不必每天費心準備故事了,但是我的輕鬆日予沒有維持多久。

才過了三四天,瑪麗就自己關掉電視,對我說:「媽咪,講故事給我聽。

「電視里的叔叔講的故事,不是比媽咪講的故事還好聽嗎?而且還有美麗的圖畫。

「可是電視里的叔叔不會抱我。

這個故事與前面我所說的不謀而合,也正是我一直想要強調的。

不過,五歲的瑪麗遠比我有說服力,讓我甘拜下風。

另外還有一次,一位小學老師從遠處來看我。

在閒聊之中,他提到他和孩子相處的情況:「我有一個五歲的孩子,正在上幼兒園。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一定會握著他的手,念圖畫書給他聽。

這一段無意之中說出的話,令我深受感動,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這個男孩的幸福模樣。

父親每天晚上念圖畫書給他聽,是多麼快樂的事!這個父親對孩子一定有很大的影響。

我相信這個孩子一生都不會忘記念圖畫書給自己聽的父親,以及父親那雙溫暖的大手。

我深信圖畫書在這種溫暖的人際關係中才能發揮力量。

親密的親子關係、彼此信賴的保姆與孩子,以及孩子之間的友情,都能使圖畫書發揮最大的功效。

就像小瑪麗說的「電視里的叔叔不會抱我」,人與人本來就應該互相接觸,交談。

孩子進託兒所的年齡正逐漸降低,很多孩子從零歲起就過著團體生活。

團體生活越早開始,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就越發重要。

孩子應該由父母「親手」養育,但是今天假他人之手的情形愈來愈多。

父母將孩子交給託兒所,交給幼兒園,交給學校,交給補習班,交給電視,交給社會,甚至交給國家,結果使得親子關係支離破碎。

讀書是一種享受

充分享受了圖畫書樂趣的孩子們,不久將進入下一個讀書階段。

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自得其樂地閱讀,有的孩子還需要大人從旁協助。

讀書不是賽跑,不能以快慢來決勝負,如果母親心急或不安,只會影響孩子讀書時的情緒。

對已經能自己看書的孩子,大人不妨悄悄準備一些有趣的書,或是不落痕跡地送書給他們看,陪他們上圖書館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如果孩子覺得大人的注意力總是在「讀書」上打轉,一定會產生壓力,無法體會閱讀的樂趣。

其實大人也是如此。

因此我的基本態度是,大人愈少干涉孩子讀書愈好,因為讀書本來就是一種個人自由。

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由讀圖畫書轉移至讀童話書的過渡時期,偶爾需要人從旁協助,那麼即使孩子已經能自己看圖畫書,您還是要經常念童話或民間故事給他聽。

家長可以從一些插畫多、頁數多、故事比較長的作品開始念。

例如,《藍眼睛的小貓》、 《小熊》系列、阿諾德·羅貝爾(Arnold Lobel)的《青蛙與蟾蜍》等圖畫書系列,或波特女士(Helen BeatrixPotter)的長篇作品等都非常合適。

等孩子逐漸熟悉「書」以後,再進展至《不要不要園》、《桃色的長頸鹿》、《小桃子》、《森林裡的怪獸》,以及適合小學二三年級學生看的《提姆兔子的冒險》、《爸爸的恐龍》、《龍子太郎》及《企鵝的故事》等。

六七歲的孩子一定都聽得懂這些故事。

據說,孩子在三歲以前已經能夠理解一生中所用語言的四分之三。

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用耳朵聽的能力(這也是一種讀書方式)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不論自己閱讀或是大人念給他聽,都等於他自己讀完了一本書。

到了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仍然繼續念書給他們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也可以進一步密切親子間的關係。

我絕對不贊成孩子一上小學,父母就不再念書給他們聽。

至於還不能自己閱讀的孩子,父母應該繼續念圖畫書給他們聽。

不要心急,要配合孩子的狀況循序漸進。

有的孩子甚至到了二三年級還無法獨立閱讀,父母最好能用大而化之的態度來處理這種情況。

勉強孩子自己看書,可能會得不償失,所以不妨用關心和信賴,陪伴孩子慢慢進步、成長。

父母一個勁兒地催促孩子讀書,不但毫無意義,而且有害。

閱讀是一種樂趣,而不是父母的面子。

孩子身邊應該布滿有趣的書,而不是父母認為對孩子有用的書。

這樣,孩子才能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儘可能去製造大人和小孩一起讀書的快樂氣氛,因為這是最好的閱讀指導。

總之,對孩子而言,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

父母的讀書習慣

「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了,但是一點兒也不愛念書,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漫畫。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愛讀書呢?」父母們經常問我類似的問題,尤其是母親。

母親們好像覺得孩子不愛讀書,是兒童教育上的嚴重失誤。

遇到這種情形,我總是忍不住想反問母親們:「你說孩子不愛看書,那麼你自己喜歡看書嗎?如果你沒有讀書的習慣,最多只是翻翻婦女雜誌,卻成天要求孩子念書,那麼不是太自私了嗎?」

一般而言,父親或母親愛看書的家庭,孩子自然也會親近書本。

從小牽著孩子的手到圖書館看書或借書也很重要,因為圖書館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將不斷提升。

被父母視為眼中釘的電視和漫畫,具有令孩子著迷的獨特魅力,不可能完全禁止他們接觸,但是整天沉迷其中確實也是一個問題。

最理想的狀況是,孩子在看書時也能像看電視或看漫畫一樣專注(甚至超過)。

看電視、看漫畫和讀書的樂趣各不相同。

讓孩子體驗不同的樂趣,不但可以豐富孩子的人生,也可以擴大孩子的接觸面,擴展他們的心胸。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遭遇任何狀況都能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的人。

我們不妨更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電視與漫畫和孩子的關係,以及讀書和孩子的關係,有相當大的差異。

看電視和漫畫時,孩子是處於被動狀態(這也是現代文明的特徵),他們不需要怎麼努力,只要坐在電視前面使用遙控器就可以看到畫面,或是打開漫畫書,視線隨著一格格的圖畫移動,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內容。

但是讀書就不同了。

圖畫書還可以看圖說故事,但是一般書籍最多只有零星的插畫,打開書本後不下點工夫,就無法了解書中的內容。

特別在入門階段,孩子更需要努力。

只要突破這一關,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之後,孩子就會了解到書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而且深刻、有趣,享受到和看電視或漫畫截然不同的充實感。

也就是說,先用積極的意志和行為去養成讀書的習慣,才能進入書的世界。

曾有人問我:「我喜歡閱讀,但是我的孩子已經上小學六年級了,卻不愛看書。

現在再培養他的讀書興趣,會不會太遲了?」

確實遲了一點。

不過,這些孩子也並非像家長所說的那樣無可救藥。

例如,有的孩子討厭母親熱愛的文學書籍,卻喜歡運動雜誌、偵探小說、科幻讀物等。

對於這種情形,父母不必過分擔心。

對提出上述問題的家長,我會這樣回答:「不讀書對生命沒有任何影響。

您的孩子身體很好吧?那就夠了。

他很喜歡運動嗎?」這時多半可以獲得肯定的答案。

「運動也非常重要。

書本不是促進人類成長的唯一要素。

」當然,能夠兼顧讀書與運動是最理想的。

念圖畫書給孩子聽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父母會念圖畫書給孩子聽。

有人用家庭至上主義的抬頭來解讀這個現象,或是挑剔地認為,這只不過是家長重視智能教育的另一種表征。

如果我們用這種態度來看待這個值得欣喜的趨勢,那我也不必再在這裡探討圖畫書的種種問題了,因為這樣一來,我的許多意見會更讓人覺得是在雞蛋裡挑骨頭。

其實就算父母這樣做,真的是因為重視家庭或重視教育,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能夠念圖畫書給孩子聽,就是好事,根本不必在乎別人怎麼說,但是請捨棄那些實用性的圖畫書,選擇有趣的圖畫書,念給孩子聽。

近年來,我在觀察孩童的家居生活時發現,在家裡最常和孩子說話的,不是母親,而是電視。

孩子可以在電視機前乖乖地坐上好幾個鐘頭,傾聽電視說話。

現代的孩子好像都是由這些電視保姆帶大的。

那麼母親一天和孩子說了多少話呢?可能有些母親會抗議:「我一整天都在和孩子說話呀!從早上叫他起床,到晚上哄他睡覺,我的嘴可沒停過呢。

」但是,這並不是在和孩子「說話」。

用這種方式和孩子「說話」的母親,電視和她們比起來,當然占了絕對的優勢。

有人戲稱,這是個「電視看人」而不是「人看電視」的時代。

這並不是個好現象,為人父母者的確需要每天騰出一段時間,快快樂樂地和孩子交談。

念圖畫書給孩子聽,就是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圖畫書自己不會說話,圖畫書的內容必須經由念故事的人傳達給孩子。

父母每天至少抽出十到十五分鐘,選擇生動有趣的圖畫書念給孩子聽,孩子一定會又高興又滿足。

看到孩子歡喜的模樣,就是父母生兒育女的喜悅。

可見念圖畫書給孩子聽,意義多麼重大。

也只有親子雙方都感受到這種喜悅,這項活動才能持續下去,所以父母最好在講到精彩之處的時候賣個關子,讓孩子引頸企盼下一次的親子故事時間。

有一句名言說:「生命最質樸的感受,就是從心底最深處湧出強烈的、躍動的、無法壓抑的喜悅。

」 (神谷美惠子:《生命的意義》)看到孩子們在聽《猴子和螃蟹》、《拔蘿蔔》、《古利和古拉》這些故事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

這種喜悅會傳染給講故事的人,把故事講得更生動,讓聽故事的孩子更歡喜。

親子之間交互傳遞這種喜悅,孩子自然會擁有積極的人生觀。

盧梭說:「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乎深切體認。

」這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不少父母認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念圖畫書給他們聽,可以幫助孩子早一點讀書、識字,養成閱讀的習慣,提高文字能力,同時培養高尚的情操並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使父母無法輕鬆地講故事,從而使圖畫書失去了其最重要的功能——帶給孩子快樂。

結果,圖畫書反而變成了虐待孩子的刑具。

請父母從孩子的立場來了解圖畫書真正的用途,和孩子一同發掘圖畫書的趣味。

不要剝奪孩子的閱讀樂趣

當您讀完一本小說,正沉浸在難以言喻的滿足之中時,突然某位親密的友人打電話來,要您一五一十地說出這本書的讀後感,您會做何感想?

您或許礙於人情,或許剛好想找一個人傾吐自己的感動,於是很爽快地回答對方的問題,但是如果同樣的情況一再出現,您肯定會不耐煩。

到最後,只要一想到看完書又要接受一連串的炮轟,您可能就完全感受不到讀書的樂趣了。

許多母親都像這位親密的友人,她們熱心地講圖畫書給孩子聽,但是講完以後,忍不住要問孩子一堆問題:

這本書好不好看?哪裡最有趣?你最喜歡哪一幅插畫?故事在講什麼?老公公遇到了什麼事?老婆婆叫什麼名字?大野狼剛開始做了什麼事?然後呢?最後大野狼怎麼了?故事裡一共有幾隻羊、幾隻豬?大野狼和豬加起來一共有幾隻?小紅帽為什麼會被可怕的大野狼吃掉?

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洋洋洒洒地寫上好幾張稿紙。

您大概會覺得好笑,心想,哪有人會問這些問題呀?

您不也曾在不經意問,詢問孩子相同的問題嗎:或許您認為,這樣才能讓圖畫書充分發揮功效。

常有人說:「孩子是問題大王。

」可是,在我看來,母親們也非常好問。

當您念完一本圖畫書後,便對孩子提出許多問題,這時,您可曾考慮過孩子的心情?對孩子來說,聽媽媽講圖畫書,應該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但是為了應付媽媽馬上會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多半有跡可循),孩子只好一邊聽故事,一邊假設問題,準備答案。

譬如,媽媽一定會問「你覺得哪裡最有趣呀」,所以這一段要記清楚,這兒出現了三隻豬,第六頁畫了七隻羊……

這麼一來,孩子怎麼能快樂地聽故事呢?當孩子覺得有趣,正想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時,卻必須緊急剎車,準備一會兒可能要回答的問題。

孩子就在這種想要陶醉,卻又不得不保持清醒的情況下,聽完了整個故事,然後接受「等待已久」的讀後指導及問題。

這樣的閱讀方式當然不能滿足孩子,只會使他排斥並討厭圖畫書。

圖畫書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該是孩子的快樂泉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您也不希望每讀完一本書,就得報告一堆讀後感,那麼也請設身處地地想想孩子的心情吧!

講圖畫書只管一個勁兒地講就好了,不要問東問西,因為這些問題只是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

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討論,當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跡。

讀完一本有趣的小說,有時會忍不住找一個人傾吐一番,有時則想一個人靜靜地咀嚼。

我認為,讀書最寶貴的時刻,不是在讀的時候,而是在讀完以後。

這時,讀者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和體驗,重新思考書中的人和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彌足珍貴的自省時刻。

從掀開圖畫書的扉頁,聽到「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經在故事的世界中悠遊。

直到故事結束以後,他們仍然暫時沉浸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裡天馬行空。

這是一段寶貴的時間,孩子可以自由地層開想像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翱翔,不斷激發自己的想像力。

可惜,大人們經常在這段時間不停地問問題,踐踏這塊幻想的美田。

我衷心地期盼,家長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來講圖畫書。

作者簡介:

松居直,被譽為「日本圖畫書之父」,1926年生於日本京都。

1665年以作品《桃太郎》獲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

1969年、1979年、1985年擔任BIB「世界繪本原畫展」國際審查委員。

主要作品:《我的繪本論》、《看圖畫書的眼睛》、《如何看圖畫書》、《走進圖畫書的森林》、《圖畫書的時代》及與他人合著的《兒童和文學》、《日本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陪孩子閱讀圖畫書的正確姿勢

不久前聽一位繪本大家講繪本,她說每次都會從封面開始仔細看,再到封二,扉頁,無一遺漏地觀察後才開始給孩子讀繪本。對於她如此的細緻認真,真是讓人佩服。

繪本閱讀:讓孩子用耳朵讀書

「圖畫書不是孩子用來讀的書,而是請別人讀,用耳朵接受語言的書。」「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曾這樣說,「父母用自己的口將這些文字念給孩子聽,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語言的種子。當一粒種子在孩子心中紮根時,親...

松居直: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擁抱孩子

編者按:近期悅讀悅享編輯部在後台收到不少爸爸媽媽們關於如何讀繪本的提問,我們真是受寵若驚又誠惶誠恐。在全世界所有關於繪本閱讀經驗的書籍中,首推松居直《幸福的種子》一書。松居直,是「日本繪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