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學會分享,必先讓孩子懂得「自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我看到有一個畫家畫了一輯圖片,非常有趣,叫「如果寶寶們也有朋友圈」……
這跟之前什麼「如果三國英雄也有朋友圈……」之類的很相似,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了寶寶們。
其實圖片說到的問題,也是各位爸爸關心的問題,與其說這是孩子的困惑,倒不如說是父母的困惑。
不過在接下來的一個圖片,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內容,是關於「分享」的。
誠然,這也是很多爸爸頭痛的問題。
很多爸爸喜歡對著孩子說,「你要學會分享。
」
說完之後,可能就把孩子手中的零食糖果分給了別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把孩子房間的玩具翻找出來,送給別人。
這是什麼?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強取豪奪」。
什麼叫分享?分享是人類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指個體主動自願與他人共享資源,並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
[1]
從這個定義來看,分享至少應具備三方面特徵:一是主動自願;二是與他人共享;三是內心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爸爸你拿了孩子之後,就給了別人,這叫分享嗎?一是孩子不自願,二是這個東西是給到他人所屬了,三是孩子並不感到愉悅。
仔細一想,我覺得爸爸的行為並不是「分享」。
那麼究竟,怎麼去給孩子進行真正的「分享教育」,而不是「偽分享」教育呢?
1
遵循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孩子需要
爸爸們首先要明白一點,孩子的「分享」,並不是一出生就具備的品質。
分享行為是孩子從「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轉變的表現,是兒童社會性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
只有當兒童達到一定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擁有產生分享行為的內部動機與機制時,才有可能做出分享行為。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越小就越「自私」,越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兒童正常發展會出現的現象。
所以爸爸在培養孩子分享意識和行為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
3歲之前的孩子,在慢慢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所以他們的「我向思維」會很明顯,因此讓孩子在 3 歲以前建立分享的概念為時過早。
這個階段培養核心是讓孩子懂得「獨占」,讓孩子對自己的持有物有絕對的安全感,只有懂得「獨占」,未來才會分享。
4-5歲的幼兒,雖然在生理與心理上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分享的真正含義。
在他們看來,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是分享了,容易產生「分享意識過重、缺少物權意識」的現象。
所以這個階段,繼續強化「物權意識」就可以了,讓他們明白「分享是每個人都可以玩,而不是送給別人。
」
但是到了孩子5-6歲,孩子就會有口頭上的「分享意識」了,但是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口頭上說,不會去真正去做。
例如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他們會說「我們一起玩」,但是他們都會一直自己玩。
這時,爸爸可以用適當的語言、動作、表情、眼神、姿態等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強化孩子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再次嘗試分享的願望。
2
慎用表揚和獎勵等強化手段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天生就想成為好孩子,他們特別希望得到成人尤其是他們心目中有權威的成人表揚。
而在孩子心目中,父母跟老師,就是權威。
孩子為了得到爸爸的讚許認可,會經常努力表現出他們期待的言行。
而如果爸爸總是期待「分享」行為的發生,孩子一表現出分享行為,爸爸就會表揚的話,孩子就會為了得到表揚或獎勵,去進行「自願/非自願」的分享。
而這一切,都是孩子為了成為爸爸心中的「好孩子」。
所以爸爸切記,慎用外在表揚和獎勵。
因為當這種外在的表揚和獎勵使用過度以後,孩子的行為會更多依賴外部環境,傾向於用外在動機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也就難以形成自律的人格。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鼓勵非非表揚的原因。
否則孩子的分享,只是一種自我壓抑,這並不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3
爸爸的以身作則
最後一點,要求的就是爸爸的以身作則。
我們經常會強調以身作則這個問題,那是因為孩子最初學習的榜樣就是爸爸媽媽。
如果你們都做不到,憑什麼要逼孩子做到呢?
如果爸爸自己在生活中都沒有做到分享,反過來卻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願意分享,又怎麼會有好的教育效果呢?
又怎能去要求和奢望孩子真正學會分享呢?
因此要讓兒童接受良好、有效的分教育,爸爸必須時時處處注意自身的言行,自己首先做到願意分享、懂得分享,在孩子面前做好分享的榜樣。
UC說
我們不應該為了分享而分享,而應該是為了更好促進雙方而去進行分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1】王玲,陳友慶.兒童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培養策略.現代幼教,2007,(1)
幼兒園|開學常規快恢復,6個培養技巧不可少
假期馬上就要結束了,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寒假生活,原本養成的常規難免變得陌生,讓孩子們無所適從。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適應新學期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積極開展工作,以下就...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可知這6個方法?每一種虐心,卻有效
家教智慧在昨天的留言中有一條頗為醒目,也具有普遍性:我經常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無策,不管是喋喋不休地說教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說的急了,孩子有時候會反抗,不懂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爸...
孩子學會分享是好事,但強迫孩子分享就是耍流氓!
在寶寶遊戲區看到了這麼一幕:一個大約4歲的小男孩獨占一個搖搖馬,正興致勃勃的玩耍時,來了一個稍小一點的小女孩,小女孩表示也想玩搖搖馬,小男孩沒有同意,繼續玩著……如果你是小男孩的父母,你會如何做呢?
0-6歲的孩子,需要媽媽們多呵護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
孩子喜歡搶別人東西是為何?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的強盜邏輯!
喜歡把周圍的東西據為己有,還會搶別人東西,這讓大人很是尷尬,內心崩潰之餘還要耐心應對。不管吧,聽之任之,孩子可能發展成一個聽不進外人之話的自私任性兒,或是反過來成為被搶的「乖乖兒」。
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聰明又大方呢?
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孩子體貼暖心、慷慨大方。只是日常中,我們常看到的孩子是這樣的:●買了好吃的東西,孩子自顧自地拿著吃,從未想過身邊的父母;●哪怕自己不喜歡的玩具也從不允許他人碰;●...
別再強迫寶寶分享,聰明的父母都用這5招
父母們在孩子一定年齡之後開始讓寶寶學會分享,為了培養孩子這種無私的品質可謂是卯足了勁兒,想破了腦子,可以說有的都用上了威逼利誘,其實寶寶這個舉動並沒有錯,爸爸媽媽們不要再用錯誤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分...
強迫孩子分享就是耍流氓!「自私」過,才懂得分享,看完你就懂了
學做好爸媽,就上優教家!最近經常有家長向優教家的老師諮詢這樣的問題:「寶寶從來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怎麼辦?」「孩子不懂得分享很自私,怎麼教育啊?」……讓孩子學會分享、樂於分享,相信這是很多父母的...
注重培養寶寶的利他精神和行為,使其受益終生
利他精神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利他感情在人際交往中一種特殊的情感,感情的發生以他人收益為前提的,表現為謙讓、幫助、合作和分享等有利於他人的一種自願行為。這種行為有助於人與人之間高質量的交往,建立...
爸爸去哪兒四季都在講的分享教育
《爸爸去哪兒4》熱播後,這幾個萌娃和爸爸們的交流互動暖了很多人的心。在節目組設計一個又一個場景和活動里,孩子們逐漸成長變化,他們開始學會分享,懂得和別人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分享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