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科學的發脾氣也是好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潼潼一歲多時候最愛的繪本之一是《我媽媽》,有空的時候賴進我懷裡讓我總是一遍一遍地讀。

繪本里描述的那個媽媽,不僅是能下廚、能扛米、可嬌艷、可彪悍的十項全能冠軍,還是個分分鐘變身舞蹈家、太空人、大明星、大老闆的「美少婦戰士」。

可那會兒,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唯獨讓我內心有點不敢苟同的,是「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但還「真的、真的很棒」的媽媽。

畢竟作為一個有完美主義情節,又愛讀各類管教育兒經典的媽媽,還有著潼潼這麼可愛的小甜心,怎麼可以大吼孩子呢?

在為人母之初,我的確是立志成為這樣一個好媽媽的:

不僅有三頭六臂、雌雄同體、工作帶娃兩不誤的硬實力,還要有內心羊駝飛奔,卻面帶微笑、和風細雨的軟實力。

於是,每每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我就會用意念牢牢鎖住內心的怒氣,硬凹出慈祥老母親的姿態,有時覺得活活要憋出內傷。

而那些沒有吼出口的話,常常變成了難看的臉色、不耐煩的語氣、和喪喪的壞心情。

「想做個好媽媽,就真的不能跟孩子發脾氣麼?」

這個問題,其實的確糾纏了我許久。

直到一次偶然間,看到一個「媽齡」數年的女友教育孩子的方式,我這才發現:「媽媽其實也可以有自己的脾氣,只是要看發脾氣的方式和分寸了。

不吼不叫才是好媽媽?

會科學的發脾氣也是好媽媽

一個周末,帶著潼潼去女友家玩,她家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出門去同學家了,二兒子比潼潼只大一歲,我們一去就熱心地給我們拿拖鞋拿水果,我和潼爸都忍不住說這孩子真是個貼心小暖男。

我們在屋裡聊得正開心,突然兩個孩子嘻嘻哈哈跑過來,我一看,潼潼已經變成一個大花臉,臉上嘴上額頭上都畫著口紅,哥哥一臉自豪地說:「看我給妹妹畫的妝!」另一手還拿著已經「陣亡」的口紅。

女友一看這場景,聲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小凱,妹妹的臉不是用來畫畫的,你把妹妹畫成這樣,媽媽很不高興!還有,你把媽媽最喜歡的口紅也弄壞了,我非常難過!口紅是媽媽的東西,我不喜歡別人不經過我的允許隨便亂動,我現在非常非常生氣!」

女友當時的語氣的確「像獅子一樣兇猛」,可是卻並沒有拿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惹人厭!」之類的「大殺器」來攻擊孩子。

只見新晉化妝師撅起小嘴跑開了,過一會兒又蹬蹬蹬拿著毛巾跑回來,舉著小手把一臉懵圈的潼潼仔仔細細的擦乾淨了。

女友看著自家傻小子,忍著笑在旁邊指揮:「額頭上還有一點,去拿張衛生紙給妹妹再擦擦。

潼潼的臉擦完了,女友的氣看來也已經消了大半,但還是惋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口紅,用特別惋惜和傷心的語氣說:「你把媽媽的口紅弄壞了,媽媽覺得好難過,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門了。

如果媽媽也把你最喜歡的玩具弄壞,你是不是也會生氣?」

小伙子知道自己做錯事了,跑過來抱著媽媽的腿說:「我讓我爸再給你買一隻新的。

」一句話說得我們都笑了。

當時,我莫名的就被這個過程感動了。

我想我看到的是一種「真實」。

媽媽沒有掩飾自己的怒火,沒有假裝接納孩子的行為,還很真實的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而當孩子聽到媽媽的真實感受之後,也「敢作敢當」地補救了自己的行為。

在這件個小插曲中,我看到的是母子之間真實而親密的互動,親子關係也沒有因為媽媽的發脾氣而斷裂。

我想,在小凱心目中,媽媽應該是個「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但也「真的真的很棒」的媽媽。

想起之前在書中也看到這樣的片段:

「我們應該接受這個事實: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有時會發脾氣。

我們有權生氣,而不必感到內疚或羞愧。

頻繁的大吼大叫當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是為人父母的這場修行中,我們確實無法一步跨到終點。

養過娃的誰沒個幾次崩潰,在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時,與其忍不住亂發脾氣,不如學學怎麼更科學的發脾氣。

我們有權釋放情緒,

但不要攻擊孩子的品格

上小學時我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性格比較內向怕生。

每次我去她家玩兒,都特別容易聽到她媽媽因為各種原因沖她大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字眼很容易牢牢地被嵌在幼小的孩子腦海里。

很長一段時間,朋友對自己的定性就是「我很膽小,我不敢嘗試」。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著孩子的自我評價。

現在想想,父母大聲吼叫的態度雖然也讓小小的我們覺得很可怕,但最傷害我們的,應該還是那些被父母貼上的標籤,以及隨著情緒呼嘯而出的辱罵和恐嚇。

「你怎麼那麼笨啊?」

「你怎麼這麼煩人啊!」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你從來都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

如果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常常口不擇言的對孩子貼上這些標籤,這些傷害也許並不會隨著我們怒火的平息而消失,而是像一道傷痕一樣,牢牢地刻在了孩子心裡。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

「孩子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像前面說到的我的女友沖兒子發脾氣的時候,雖然分貝很高,幫助她釋放了自己的情緒,但是她並沒有說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這麼討厭!」這種攻擊孩子人品和性格的詞語,而只是如實描述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這樣釋放憤怒的方式相對來說就是安全的。

憤怒時可以描述感受,

講述事實,提出辦法

如果發脾氣的時候不指責孩子,我們還可以怎麼說?

海姆·吉諾特提出我們可以用三個步驟向孩子表達憤怒:

1、說出自己的感受:

「我生氣了」,「我很不高興」。

2、解釋自己生氣的原因:

「我不喜歡你打人」,「妹妹的臉不是用來畫的」。

3、說出我們希望的行為:

「我希望你可以好好坐著吃飯」,「我希望五分鐘內可以出門」。

這裡有個小訣竅,就是生氣的時候試著多說「我」,少說「你」

當我們試著以「我」開頭時,就能引導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脫口而出一個對「你」的指責。

這種以「我」開頭的話術稱為「我-信息」。

和海姆·吉諾特提出的發脾氣步驟類似,「我-信息」的組成部分包含了:

●引起我們生氣的行為:

「你把我的東西弄壞了」(這裡雖然用到「你」,但是在描述客觀事實)。

●我的感受:

「我很難過」,「我很不高興」。

●對我造成的影響:

「我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門了」,「我快要遲到了」。

「我-信息」可以用在我們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用在我們自己情緒上頭的時候。

如實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平靜描述,比動不動就沖孩子說:「你永遠都這麼粗心!」「你為什麼總是跟我對著幹!」「你是故意來惹怒我的!」之類的話要好得多。

試試看,換個角度來描述,效果也會很不一樣。

當心情平靜下來以後,

記得跟孩子聯結

我們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孩子心裡最擔心的其實是: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當我們平靜下來時,記得重新和孩子聯結。

讓孩子明白,我們雖然對他們的行為生氣,但是並不會拋棄他,我們的愛也不會因為生氣而減少。

這樣的聯結可以是愛的抱抱,可以是平靜地討論一下剛才的事情,也可以是跟孩子瘋一瘋,用玩鬧的方式緩和一下氣氛。

這樣的態度也告訴了孩子:憤怒並不是可怕的情緒,我們可以適當的釋放自己的憤怒;憤怒也不代表我們不愛他們,媽媽生氣只是針對你剛才的行為。

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堂重要的課,教會孩子怎樣理解別人的感受和處境、如何安全的表達憤怒、以及怎麼為自己的情緒收場。

遵從內心,

做一個真實的媽媽

之前其實我們有說過戒吼的話題,評論里有不少媽媽留言說:

「道理都懂,但脾氣一上來就擋不住了。

其實哪個媽媽不是吼完孩子之後愧疚萬分呢?當我們吼完孩子以後,看著他們因為害怕而閃躲的小眼神,總是在心裡一遍一遍地自責「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而當下次又忍不住的時候,這種自責也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對理想和現實之間落差的無力感。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給孩子最好的,而是在童年時不曾被溫柔以待的我們,被生活中的瑣碎與壓力裹挾著的我們,還需要一次一次的練習才能修煉出做媽媽的柔情似水和笑看風雲。

所以,與其陷入「發脾氣-愧疚-再發脾氣」的循環,不如放鬆下來、大大方方承認:「我在努力地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我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完美,我也有自己的情緒,我也會有偶爾失控的時候。

不如,試試把遊蕩於心底的滿分情節和失控後的愧疚無力,變成先努力拿到八十分的踏實感和掌控感。

身為媽媽,「態度溫和」當然一直是我們應該堅持和努力的方向,可我們也的確可以坦誠地面對和接納自己的真實情緒。

如果要口是心非地假裝接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產生「媽媽明明說不生氣,為什麼對我愛搭不理」的疑惑,還不如告訴孩子我們真實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有自己的需求,媽媽也有自己接納的底限。

當我們把自己真實的喜怒展示在孩子面前時,也教會孩子體諒父母的需求,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發脾氣當然不應該是育兒的常態,但我們也應該允許內心的洪荒之力有一個出口。

當我們可以鬆弛下來,把負面情緒用更安全的方式坦率的釋放出來時,反而可以避免壓抑已久後鋪天蓋地的海嘯。

都說「為母則剛」,成為媽媽,似乎意味著理所應當地理解和包容一切。

可你有沒有想過,每個媽媽在十月懷胎以前,也都曾是一個需要被理解和包容的小女孩?

接納自己的情緒,是讓在我們身體里同時並存的「媽媽」和「自己」這兩個角色,坦誠相對,握手言和。

題外話

想寫這個話題,是因為那天潼潼看到了匹諾曹的形象,她問我:「媽媽,為什麼這個小朋友的鼻子那麼長?」

我說:「因為他喜歡撒謊。

她又問:「他為什麼要撒謊呢?」

我說:「可能因為他害怕說出來自己做錯的事情,媽媽會發脾氣吧。

潼潼沉默了一下,還是不解地問:

「可是,媽媽發脾氣也沒關係啊,媽媽可能是當時有些生氣,但媽媽後來就會跟他討論這個問題,說完了之後就好了啊,媽媽還是愛寶寶的,他不用害怕啊!」

她歪著小腦袋,特別認真地隨口說出這段話,卻讓我的心裡感動得不行。

其實尤其在自己越來越忙之後,在跟孩子相處時,我也會偶爾控制不住情緒,也會發脾氣。

但就像上面文中說的那樣,每次我都不會去用特別有攻擊性的話語去刺傷孩子,只是容易提高分貝說話,態度不夠好。

只是,如果真的情緒失控發完脾氣之後,我也會跟潼潼真誠道歉。

每每她那句輕鬆又安慰般說著的「沒關係」,會讓我的心裡更柔軟,下次也會更加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

或許我們沒辦法做到100%的完美,但若能讓孩子看到我們坦然的真實,以及不斷努力完善的自控力,這也是收穫。

一個媽媽,愛孩子,也會愛自己,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面對孩子調皮不聽話,家長能夠智慧地解決問題,避免矛盾激化,家庭環境才是真正的好,孩子才能快樂而自信地成長。

參加尹建莉父母學堂第14期「28天戒吼活動」,學習做智慧的父母。

已經有4萬多人次家長參加了 「戒吼」活動,活動結束後調查顯示,有效率高達96%以上。

作者介紹

林小暖,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前電台主播。

美國認證睡眠諮詢師、嬰兒安撫師。

專注分享教養心得、睡眠科學、兒童心理、親子閱讀、好物測評、自我成長。

育兒育己路上,願攜手成長,一路溫暖同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爸媽這麼做,孩子感激一輩子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一種主觀感受、內心體驗,也是一種個人需要。每個人都有情緒,有積極的,如快樂、高興、興奮、開心等,也有消極的,沮喪、傷心、憤怒、難過等。但無論是哪種情緒,都內含有巨大的能量,...

「接納孩子」的是與非

作者:Tracy老師我的好友A小姐,才華洋溢且溫柔賢惠,但是由於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信心,導致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屢屢受挫,不小心就成了「剩女」。在一次聊天中苦澀地回憶道,她從小就被自己父親認為長得不好...

無條件接納孩子,你做到了嗎?

導讀:我們通常說對孩子要無條件接納,我們在生活中也在盡力去做,但是有時我們也會有疑惑,無條件接納是接受孩子的一切嗎?可是有時孩子的很多行為的確挺難接納的,那我們何去何從呢?在網上看到這篇文章挺不...

唯有愛與傾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導語:孩子期望我們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是有價值的。他們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安全感的,是被深深的、無條件的愛著的。

孩子亂發脾氣怎麼辦?三步走教會孩子自我控制

有的媽媽跟我說:「我的孩子發起脾氣來,簡直天是搖地動」。有一本書叫做《生氣的亞瑟》,書中講的是「亞瑟發起脾氣來,連地球都沒有了,他最後飄在空中,睡在床上的時候,突然間忘記了自己為什麼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