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孩過馬路視頻看日本禮儀教育:先教做人再教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的溫雅、禮貌,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從日本的傳統教育來看,他們非常注重禮儀的傳承教育。

保育園/幼兒園、小學如此,初高中直至大學,到最後走向社會亦如此,而且還會在自己的社會生涯中不斷完善規範自己的行為。

一切以「不給人添麻煩」為前提,凡事優先考慮他人的立場,從而使自己的為人處事儘量達到盡善盡美。

從幼兒園開始的禮儀教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

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那麼教什麼呢?"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和說謝謝!"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當然,當小朋友走出幼兒園的時候,學到的東西遠遠超出了笑和感謝,而是一生的素養。

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也會經歷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園長、老師、家長以及孩子們都會穿戴正式且一絲不苟地完成整個儀式,而且各種儀式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相伴到終生。

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孩子們被要求遵守許多規範,包括遵守排成一路縱隊行走等交通規則、不能在電車或公車上吵鬧等禮儀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從小教育兒童在過馬路時要高舉自己的手臂,讓駕駛員叔叔看到自己

每個兒童都要做到,否則就會被老師批評教育。

日本家庭從小對孩子的禮儀教育

在日本,家人,也就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稍稍懂事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父母就要教孩子禮儀用語、鞠躬和餐桌禮儀等,而且還要手把手的教孩子一些必須學會的行為規範。

例如:我們經常見到的日本人鞠躬;在日本人的家庭里,孩子要向父母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孩子向長輩或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鞠躬時,要等對方抬頭以後才能把頭抬起。

餐桌禮儀也是兒童的必修課,日本的父母從小就向孩子詳細的講解餐桌禮儀。

比如飯前必須洗手,上桌坐下後要先雙掌合十說「いただきます」(意思是「我就吃了」,但這個「我就吃了」卻是包含有領受、拜領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在內的)後才能開始吃飯的。

日本父母不會用年齡等藉口,去姑息孩子在公共場合喧譁,或者在電車地鐵里吃東西等不禮貌的行為

相反的,他們大都會耐心的教育孩子,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會影響到周圍的人,是不禮貌的。

久而久之,在父母的影響以及整個社會的禮貌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便沒人監管,也會像上面視頻里看到的一樣,自覺的給兩邊的司機行禮致謝了。

重視禮儀的社會氛圍

雖然「禮儀之邦」這句話出自於中國,然而現在恐怕有許多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字放在形容日本,可能更為切實。

日本大概是全世界,書店裡有最多各式各樣禮儀道德書,而且總能登上暢銷排行榜的國家了。

這些書的類型廣泛,包括了教你怎麼說話,尤其是正確使用日文敬語的禮儀;教你怎麼成為一個有禮的成人;教你學著在職場中,做個有禮的部下和同事;也教吃飯的禮儀等等。

甚至日本還有「日本禮儀道德協會」這個機構的存在,甚至每年還會舉辦檢定考,頒發分級的資格證書。

走在東京地下鐵車站裡,能不時見到關於「你應該怎麼做,不要令自己丟臉也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等禮儀教育宣導海報。

這一系列宣導海報,全年度12個月貫穿同一個主題,每個月更新一次,早從1974年9月起就開始實施,已持續40多年之久,而且還在繼續做下去。

東京地鐵禮儀宣導海報系列之一:以「為什麼?」作為主題。

例如「為什麼說話非得這麼大聲呢?」「為什麼就不會稍微留心一下後面的人呢?」「為什麼非要把腳長那麼開呢?」以幽默圖像反諷車內的不禮貌行為。

東京地鐵禮儀宣導海報系列之二:以「看過這樣的人吧」為主題。

用動物取代人,呈現出霸占位子、插隊、耳機聲漏音、焦急奔跑等行為,反諷出這些行為或許動物作覺得可愛,但人應該比動物懂得禮儀才行。

寫在後邊的話

相比日本的先「德」教育——即先教孩子做人,再教孩子文化,中國的很多父母更為注重孩子的能力和成績表現,對孩子的禮儀教育並不那麼重視。

而讓一個人、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感覺宜人的細部原因,相當程度上是來自於人們遵守禮儀這些習以為常的小事。

禮儀的養成,必須靠教育的累積:從幼兒到成人的全周期教育累積,以及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的全方位教育累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