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跟孩子開這種玩笑,父母們都注意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捉弄孩子,在中國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為難、哭泣、害怕,目的是為了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管我叫爸爸,我就把東西給你……」

「哎呦,我要剪掉它,你要沒有小雞雞了怎麼辦?」

「布娃娃沒了,被人偷走了……」

「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大人們用各種方式體現著自己和孩子相比的各種優越感和控制權,這已經不是」逗「孩子,而是捉弄。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大人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孩子快樂的場景事件,這包含的是童心、快樂、幽默和智慧。

而捉弄,體現的是野蠻、暴力和不尊重。

孩子感受強烈卻無力反抗,大人感知薄弱常無所作為

可能現代都市生活里一些野蠻的方式比較少見了,但是大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依然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依然是被捉弄的對象。

有一些電視節目甚至把這個搬上了舞台,讓孩子在無數觀眾面前被問誰最愛哭鼻子,誰最常被媽媽打,誰成績最差……

雖然這些沒有之前列舉的行為那麼粗俗,但是本質是一樣的,當孩子成為那個「當事人」被聚焦的時候,孩子表現出的通常是不知所措,一臉的委屈和害怕。

成人會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一下,孩子一哭一笑就沒事了。

其實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這些玩笑對孩子來說一點都不有趣,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然而這種「暴力」附著在孩子身上的感受非常強烈,成人對它的感知卻很弱。

孩子沒有能力面對和反抗,受到的只有傷害。

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會產生社交恐懼甚至品德缺陷

那些常被父母的「朋友」捉弄的孩子,在和外人打交道時會漸漸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沒以前大方了,常常想說又拿不准,眼神里一片猶疑躲閃。

有個朋友的孩子曾從睡夢中哭醒,問他怎麼了?孩子說夢到爸爸去幼兒園接完他就不要他了,獨自走了。

可見大人一個無聊的玩笑,會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地反對這種行為,他認為孩子在和大人接觸的時候,同時在接受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那些經常被騙的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別人和說謊的習慣。

所以孩子的事沒有小事,在家長眼裡的小事對孩子來說是大事。

凡遇到這類事,作為家長要禮貌而堅決的制止,如果對方還不當回事,那麼請記住對方在傷害你的孩子,請開啟diss模式。

下一篇文章,將告訴你,當孩子受到類似的玩笑傷害時,父母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撫慰,以降低對孩子的創傷。

如果你有碰到類似的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給留言,穀粒麻麻會給出相應的建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管好你的嘴 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情,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

尹建莉:對捉弄孩子的行為要堅決說「不」

和孩子玩兒也是一種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容易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

您捉弄過孩子嗎?千要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地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最終目的是逗大人開心和高興,給孩子帶來羞辱擔心和失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逗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以兒童能理解...

打孩子?一動手,你就輸了……

關於懲罰孩子,眾說紛紜,有的說「小懲大戒」,有的說「不打不成器」,也有說「並不是完全不能打孩子。父母適當出手,也是讓孩子承擔做錯事後果的一種方式。」但是,客觀上講,當成人面對孩子,一動手,就已經輸了。

我寧願你不喜歡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孩子!

逢年過節,串門聚會這種人多的場合,為了活躍氣氛,很多人就變身「逗娃狂魔」,超級喜歡逗弄孩子。搞得媽媽帶孩子出席之前都要提心弔膽。但是每次看到自己的小孩被七大姑八大姨逗得哇哇大哭,大人們咯咯直樂。...

孩子頂嘴,是好事嗎?

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國人總覺得小孩子見識少、閱歷淺、不成熟,又是自己生養的,於是形成了"大人說話小孩子聽"的定論。不少家長不允許孩子與大人爭辯,他們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只能對大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