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捉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恥辱、擔憂和失落。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能力把她的不快講給我聽。

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突然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有很多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

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一個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

經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歡笑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例如,我也經常和孩子們玩一種遊戲。

就是剛剛洗完床單晾起,然後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每喊一聲」咦「,兩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

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能看見我,但我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見。

這樣,來回幾次,孩子有時撲空,有時可以和我碰面,會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裡拿一個東西準備給孩子,卻不痛苦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想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知道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吧東西遞給孩子。

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剪刀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

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她的布娃娃,就吧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

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

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多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寫到這裡,想起淘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一個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如果你有所感觸,「寫留言」聊聊吧~

「小小魚熙」微信公眾號:sphuanyux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孩真的不聽話,沒有自制力,亂扔玩具嗎?

第一、小孩真的不聽話,沒有自制力,亂扔玩具嗎?1、其實小朋友沒有大人想像中那樣。建議家中的玩具,衣服儲物櫃是為小朋友專門設計,他們可以直接夠著,方便他們放回原來的位置。比如說小朋友在幼兒園的玩具...

管好你的嘴 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情,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

您捉弄過孩子嗎?千要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地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最終目的是逗大人開心和高興,給孩子帶來羞辱擔心和失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逗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以兒童能理解...

尹建莉:對捉弄孩子的行為要堅決說「不」

和孩子玩兒也是一種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容易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