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很暴躁,你以為是孩子任性,其實不是,試試這樣引導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之前,有媽媽留言,自家寶寶不僅愛摔東西,還開始打人了,內心焦慮。

其實打人和咬人這件事,幾乎伴隨著寶寶整個幼兒期,小至5、6個月,大至5、6歲。

有的家長看見寶寶打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天哪,怎麼學會打人了,這麼小就這般暴力,以後可怎麼辦?」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你越是對寶寶「打人」這件事反應越大,孩子貌似越是樂此不疲。

玖玖現在正在經歷打人階段,最近很愛「打」外婆的臉。

每次外婆被「打」後就拿出牙籤,假裝要戳她小手的樣子。

誰知道這廝,主動伸出手來,一副「快來戳我」的欠揍模樣,然後被戳完,笑哈哈的跑開了,搞得外婆哭笑不得。

所以說,教育寶寶「打人」這件事上,是個技術活,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放任不管。

在下手管教孩子之前,得先弄清楚寶寶「打人」背後的真相。

打人是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表現

在談論寶寶「打人」這個行為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想表達的情緒,這樣我們在干預時才能做到合情合理,事半功倍。

1~2歲的寶寶習慣於用手和嘴巴來探索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拍一拍」、「咬一咬」媽媽和別的小夥伴,與「拍一拍」「咬一咬」玩具或者桌椅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很多時候你以為寶寶「打人」了,只不過是孩子心智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行為,而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攻擊行為。

另外,此時的寶寶還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所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也會用咬和拍來表達不耐煩的情緒。

別的小夥伴搶我的玩具,打!

門口的小凳子阻擋了我的路,打!

媽媽不讓我出門玩,打!

總之,2歲以後寶寶的世界觀是:全世界都應該給我讓路!

2~3歲,寶寶出於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敵意和攻擊行為其實是他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反應。

這些攻擊行為有時候是出於自我防禦(因為受到了攻擊、恐嚇、排擠),是寶寶語言和力量上輸於他人的時候,才會爆發出來的行為。

當然,寶寶「打人」的行為有時候也因為敏感地接收到周圍環境、父母情緒變化,出於釋放壓力,表現為外在的攻擊行為。

甚至,他還有時候可能是在模仿成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經常挨打的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喜歡打人的人。

五個方法幫寶寶改掉打人行為

轉移注意力、弱化打人這個事件

上文提到玖玖「打」外婆的臉,外婆的反應是拿牙籤來嚇唬,當玖玖「打」外公的臉時,外公幹預的方式是開玩笑地說:「再打,外公打小屁股了!調皮鬼!」然後,順勢在玖玖的屁股上寵溺地「打」兩下。

其實,以上兩種做法都是反面教材,因為這樣的過激反應,傳遞給寶寶的訊息就是,「打人」可以得到別人的關注,而且從長輩帶笑的眼睛中就能看出,他們喜歡這種互動的方式。

那以後寶寶走出家門,依然會用這種「自以為受人喜歡」的方式,跟其他小朋友互動。

所以,2歲之前的寶寶「打人」正確的做法首先是,不應該對寶寶「打人」做太大的反應,而應該默默的轉移其注意力,弱化這個行為。

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

通過快速觀察、耐心詢問、冷靜分析來推測寶寶攻擊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

不要怒氣沖沖質問寶寶,因為寶寶當時回答不上來也不願意回答,只會加重你們之間的衝突。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摟緊寶寶,明確表達對他行為背後的原因表示理解,比如說「我知道你想跟小朋友一起玩」「我知道你想看電視,但是現在太晚了」「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拿走了,我們寶寶生氣了」……

正確引導,不要以暴制暴

當孩子打人的臉或者踢打別的小朋友時,你要平靜而嚴肅的告訴他,這樣會把媽媽打痛的,媽媽會不開心,小妹妹被打痛了會哭。

握住他的手,輕輕的撫摸,一邊強調:」輕輕的、輕輕的」,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輕輕的撫摸,人才舒服。

這樣的引導,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教會寶寶正確的表達情緒

孩子1歲以後,自我意識逐漸萌芽,也開始感知自己的高興和不高興。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當他不高興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就會演變成發脾氣、打人。

可以通過繪本和遊戲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不高興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做高興的事情,打人不是一種好的表達方式。

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間的戰爭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有時候因為爭搶玩具導致的爭吵,不要著急介入調解。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不妨先靜觀其變,給孩子一些自己處理的矛盾的空間。

也許上一秒還爭的你死我活,下一秒已經握手言和。

如果家長總是「及時」的介入並指責孩子,就等於在心理上暗示強化了「打人」以及「被打」這種行為。

「任性的兩歲」,被稱為「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這是大多數寶寶成長發育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

雖然說叫「任性的兩歲」,其實這個階段開始的時間並不局限於兩歲。

具體說起來,可能會在一歲半到三歲多這個區間出現。

爸爸媽媽會覺得這時候的孩子很難帶,動不動發脾氣。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各種表現:粘人、愛說不、倔強、自私、不分享、執著、耍橫、說謊……(不一定全都有,但有那麼幾個,爸爸媽媽就很頭疼了)

比較關注教育的家長,都已經很清楚,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有這樣的表現很正常。

但不可否認,要和這個階段的孩子朝夕相處,對爸爸媽媽來說,仍然是個很大的挑戰。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先調整一下爸爸媽媽的心情吧,心裡有這5點準備,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我們起碼不會太著急。

1. 孩子的反抗不是難搞;

2. 孩子說謊不是不誠實;

3. 一直問「為什麼」,其實不煩人;

4. 孩子太黏人,不是不夠獨立;

5. 容易發怒,不是經受不了挫折。

除此之外,還有5點,如果能讓小寶寶明白,爸爸媽媽肯定會輕鬆很多。

1、別人也有權利;

2、沒有人是完美的;

3、除了哭,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

4、感覺是會改變的;

5、爸爸媽媽知道什麼是對我好的。

當然了,這確實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事情。

爸爸媽媽都有經驗,你跟這個時期的孩子苦口婆心講道理,通常沒什麼用。

孩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爸爸媽媽的互動交流中,慢慢體驗,才能明白。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成年人,改善我們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小朋友的過程。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我們可以儘量做到這幾點:

第一、溝通,做到反思式的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基礎,所謂反思式的傾聽,就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把孩子此時此刻,心裡的想法、情緒說出來。

不要訓誡、不要講道理、不要爭辯,這些通常都沒有用。

比如,可以這樣說:

「看上去你真的生氣了,你還想玩玩具,但又不得不把它收起來,這真是太掃興了,你心裡肯定難過死了,但是你只是哭了,你沒有尖叫、沒說不禮貌的話,你很尊重我,等你舒服一點了,我們可以一起收。

別擔心這樣會誤導孩子不聽你的命令。

相反這是在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你愛他,同時,你也在堅持你的規則。

你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但是,仍然堅持讓孩子心情好些之後收拾玩具。

這便是溫柔而堅定。

即便孩子還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因為媽媽已經幫助了孩子疏解情緒,孩子會漸漸平靜一些,不至於哭鬧失控。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第二、正面引導,選擇代替指令。

與其告訴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好」。

不如直接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做,你那樣做就更好了!」

用選擇去代替指令,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比如,有時候大人說,「把那個凳子搬過來,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說,「不!」

但是如果給孩子一點選擇,用更尊重的語言,就會好很多,比如:「寶寶,你想搬那個藍色的凳子,還是那個紅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他也感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第三、成為會玩的爸爸媽媽,親子感情會更好。

孩子之所以跟爸爸媽媽發脾氣,內心的OS通常是:你們不理解我!

怎麼能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理解我呢?

會跟孩子玩,讓孩子覺得你好玩,更容易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比如:很多爸爸媽媽都告訴我,家裡的玩具有幾筐呢,小朋友都不愛玩,沒有什麼興趣了。

那現在就可以把家裡的舊玩具翻出來了。

一個普通的小球,它不僅僅是個球,它還可以當蘋果,被孩子「賣「給你,它可以當麵包,被你「烤」出來給孩子吃,它甚至可以當天空中划過的一顆彗星,在你們面前「飛」過……總之,給舊玩具加點想像力。

2歲正好是孩子想像力萌發的時候,我們陪他們玩的時候,一旦給舊玩具加上想像力,立刻有了新的活力,孩子立刻覺得很有趣。

第四點:適當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所謂叛逆和任性,都是因為孩子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所以,在孩子越叛逆的階段,尊重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不傷害環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小朋友的行為,都可以適當的被尊重。

比如,如果小朋友在塗鴉,讓他決定自己想畫什麼,想怎麼畫;

比如,孩子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出門,只要不過分,都可以聽他的,哪怕他太陽天想穿雨鞋,也沒關係。

如果擔心孩子出門後才發現穿這個不舒服,那麼媽媽悄悄帶好替換的衣物就好了。

不需要在出門前,為了穿什麼跟孩子糾結半天,最後出門時大家都一肚子氣。

畢竟我們養育子女的目標,不是為了讓孩子重複我們的生活,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成功的進入他們自己的生活。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輕鬆訂閱育兒諮詢)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里留言,我會回復哦。

快關注我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矯治寶寶攻擊行為的攻略集

寶寶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寶寶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寶寶的情緒,耐心教導寶寶,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寶寶。寶寶攻擊行為是什麼寶...

你還在為「小朋友打人」煩惱?

胖總管說當孩子走出家門,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分享、愛告狀、打人、被欺負、沒有主見等等讓父母擔心的問題,而孩子...

孩子愛打人愛咬人應該怎麼辦?

最近,小編到一朋友家吃飯,他快三歲已經快上半年幼兒園的孩子真是讓他有些苦惱。比如,我們正在吃飯,他就會哭鬧,粘著媽媽不讓他與我談話。為了不使得他無聊,我就努力找話題和他聊。但和他說話還沒兩句,...

寶寶脾氣爆愛動粗?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家裡有個淘氣包,動不動就欺負幼兒園的小朋友,打人家還咬人家,我真是三天兩頭跑學校道歉。小本本的同事為了孩子又請假了。這並不是個例!從2歲開始,特別是進入幼兒園後,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有打人、咬人...

一歲寶寶愛打人,找出原因是關鍵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許多媽媽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其實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有「熊孩子」怎麼辦可好?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聽話的「天使」寶寶變得暴力起來——一言不合就打起人來,這可怎麼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期的「小問題大麻煩」曾和爸爸媽媽們聊過,如...

不打人、不咬人,做個好寶寶

令不少父母煩惱的是,寶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熱衷於」咬人、打人了,往往自己稍不留神就被寶寶咬了,或者才一轉身他又打了別的小朋友。打人、咬人是寶寶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表現,在談論寶寶「打人...

寶寶打人只是一種自然表現

9個多月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父母或者是小朋友「交流」,許多爸爸媽媽會因此感到很煩惱,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時期,寶寶現在打人的動作只是模仿大人,是一種無意識行為,所以爸爸媽媽不要過於心...

愛發脾氣又不聽話,家長需要這麼做!

天天寶貝兩歲半之前,可以說是天使寶寶,很聽話,父母跟他溝通事情也很順從,但是自從過了兩歲半之後,只要是和小朋友出去玩,一不順心就發脾氣出手打人,爸爸媽媽制止了可還是屢教不改,有時還會用手指著爸爸...

寶寶打人該怎麼辦?寶寶打人原因大探究!

常有爸爸媽媽給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留言問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其實0—3歲的寶寶打人是沒有任何惡意的,由於寶寶的語言功能發育得還不完善,不用能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