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孩子們會覺得和父母無話可說?這或許是孩子的錯,作為孩子,就應該和父母說話,我們的文化稱之為「孝順」,但是有溝通的意願,不等於就有溝通的效果。

親子關係實質上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把常人之間的交往當做一面鏡子,來反思我們的親子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不熟的人是怎麼變成熟人的?

我們跟不同關係的人,有著不同的溝通層次。

這種溝通層次是五個同心圓,就像孩子們愛吃的棒棒糖。

從外到內、從低到高分別為打招呼、談事實、談想法、談感受和敞開心扉。

當你認識新朋友的第一刻,你所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打招呼:「你好!」這是第一個溝通層次,我們叫做打招呼。

接下來你會問一些問題:「你是哪裡人?做什麼工作?」等等,這是第二個層次——談事實。

接下來你們可能會繼續交談:「你為什麼來上課?」對方說:「我的孩子不聽話,我想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跟他相處。

」這是溝通的第三個層面——談想法。

如果在談想法的時候,你發現自己很贊同對方的想法,對方也認為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彼此就有可能產生好感,於是談起更多話題,談著談著開始互相交流一些生活的感受,表達當時的心情,這樣,你們的溝通就進入到了第四個層次——談感受。

到後來,如果你覺得他比誰都更懂你,理解你,當你情緒低落、需要支持,或是有非常開心的事想與人分享,就有可能打電話給他。

這樣,你們就變成了真正親密的朋友,能敞開心扉,達到心與心的和諧,你們之間的溝通就進入到了最高的層次——敞開心扉。

當然,相反的,你也可能碰到另一種情況:對方的想法和你很不同,或對方並不太願意表達自己,不想和你交往,於是你無話可說,放棄了進一步交流,你們的溝通層次止步於談事實的層面。

為什麼你無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與和成年陌生人溝通不同的是,親子溝通通常一開始是處於最內層——敞開心扉的層次。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和我們之間的關係開始漸漸變化,在有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層次會從最內圈變成最外圈,從最高層次變成最低的層次,甚至更加糟糕。

有位家長說說:「我和孩子的溝通層次已遠超過這五個,是水火不相容的仇人的層次。

」他說這話時看起來是那麼無奈,那麼悲傷。

要知道,為了幫孩子戒除網癮,他已經花了幾萬塊錢的積蓄。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回溯孕育生命的最初,孩子生命來自我們,孩子是我們的骨中之肉、肉中之骨,我們對他的愛就像對自己的愛,我們之間是多麼的親密!同樣,孩子對我們也沒有任何保留,他全身心地向我們敞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時候我們多麼幸福!可為什麼後來會越來越疏遠,甚至於變得如同仇人?每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護士們只會告訴你說你生的是個男孩還是女孩,而不會說你生的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還是調皮搗蛋的壞孩子。

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是一樣可愛,那到底是誰把孩子變成一個好孩子或壞孩子的呢?父母恐怕難逃此責。

就像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過的那句話——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身為父母,我們必須是時候要好好思考了:到底我們做了什麼,令孩子和我們之間的溝通變成了這樣?

讓我們來看一看。

其實,變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自然的、個體的生命被訓練、被教導、被社會化的過程中,很多制約就開始進入到了他的生命中。

如果當他哭泣的時候父母壓制他說:「幹什麼哭哭啼啼的,不許哭!」在他大笑的時候父母又呵斥他說:「有什麼好笑的,不許笑!」那麼他和世界的溝通方式就會漸漸發生變化。

他會漸漸得出結論:情感不能隨便表達的,爸爸媽媽認為我不夠乖,不夠勇敢。

由於他是如此的弱小,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開始察言觀色,隱藏自己的感受、情緒,說一些父母親愛聽的話,如此一來漸漸就把自己的真心慢慢藏了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感覺父母越來越不理解他,和父母的感受也越來越不一致,他會把和父母的溝通層次一圈圈往外移,由敞開心扉、傾訴感受,變成講想法;如果想法也總是被否定,那就只剩下講事實、打招呼了。

比如,有的小朋友在學校不開心,回家對爸爸媽媽說不想上學,可爸爸媽媽的第一反應卻是生氣地呵斥:「什麼話?!居然敢不上學?!」孩子的感受就是被否定了。

又比如,有的孩子會向父母表達自己對其他人的看法:「我不喜歡爺爺(或奶奶、老師等),因為他們怎樣怎樣。

」父母當然會認為孩子是大不敬,多半會告訴他不可以這樣想。

孩子便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感受、想法都會被批評。

如果孩子想吃薯條、漢堡之類的想法也總是被「沒有營養」等理由給駁斥掉,他就慢慢地從不願或不敢表達感受、情緒,變成不願意向父母表達想法,剩下來的就只是談事實了:「我明天春遊要交80元。

」「我的書包破了要買個新的。

」甚至有時就連談事實也不願意,寧願通過爺爺奶奶去跟爸媽講。

這樣一來,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到了只是打招呼的層面,甚至招呼都不打。

如此看來,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父母一步步引導的結果。

既然問題出在這裡,那麼要如何讓孩子再次對我們敞開心扉呢?

「內外夾擊」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1. 主動地跟孩子訴說自己的內心感受,也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使用開放式的提問,好比說「兒子你為啥喜歡吃漢堡呀?」,表現出積極的、感興趣的樣子,而不是用「你為啥喜歡吃漢堡呀,那多不營養」這種批判式的開場白,來讓他沒有興趣談自己的感受。

2. 在孩子主動說出內心感受時,站在Ta的角度去理解Ta,並表達出來,好比說「漢堡很美味,難怪你很愛吃」,假如有建議,請用建議而非命令的方式提出來,這樣孩子會更願意聽。

好比對不愛吃素的孩子:「爸爸今天燒了好多素菜,你媽說不錯,你要不要也嘗一點?」對愛吃油炸食品的孩子:「今天我看電視,電視上說總吃漢堡不吃別的,蔬菜也不吃,可能會缺乏維生素K,容易得血液病。

爸爸也不想嘮叨,只希望你能夠健健康康的。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假如一次不起作用,可能是孩子需要一點時間,請保持耐心。

  1. 攻破打招呼階段:假如孩子都不叫你「爸爸/媽媽」,你應該主動叫「兒子/女兒」或者他們的小名。

    這比直接叫他們的名字管用,因為名字陌生人都能叫,但是「兒子/女兒」或者他們的小名卻反映出你們的關係。

    接受你這樣叫Ta,就是承認你們的關係。

    這是孩子願意嘗試跟一個無話可聊的長輩說話的最重要的原因。

2. 攻破談事實階段:假如一個人不肯跟你說任何事,不肯拜託你,那麼可能是不信任你,覺得你很可怕,或者覺得不需要依賴你等等。

你需要變成一個可親的、可信賴的人,不要打孩子、罵孩子、把孩子趕出門、對妻子/丈夫家暴等等。

請和藹地對待他,創造一個安全的家庭氛圍,然後跟Ta說說你自己的那些事實——陌生人不就是這樣交換自己的事情嘛。

等你說了很多之後,他可能也會想說說自己的事情。

3. 攻破談想法階段:假如一個人不肯和你交流想法,可能是你太傲慢,不願意傾聽對方,或者Ta覺得Ta的想法比你的好得多,而你只有聽的份兒,這會讓說的人感到內疚,或者還可能是你們的想法有衝突,為了避免衝突,所以也就不談想法了。

想要和孩子談想法,首先是要有平等的心態——父子關係也許不是平等的,但是兩個人的想法是平等的,然後你要樂於接觸孩子所接觸的世界,這樣才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他為什麼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年輕人為什麼這樣生活,此外,你的生活經驗也是寶貴的財富,主動聊聊共性的東西,人都要穿衣、吃飯、出行,你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境,聊聊這些,試著找到共同點,好比說,你可以抱怨一下公共運輸,討論一下地鐵票價問題,聽聽一個年輕人的想法和自己有什麼不同,假如你們的想法一樣,你們會覺得,「誒,我們父子之間原來是可以交流的」,所以這是個打開話匣的好機會。

4. 攻破談感受階段:這可能是最困難的,因為假如孩子和你的關係出現了問題,Ta就幾乎不會主動談自己的感受,對於父母也很困難,因為許多父母在談論感受的時候感到害羞。

不過,還有個辦法,心理學上稱之為「共情」,就是主動理解對方的感受,然後把你的理解說出來,好比,「你不想上學,上學這件事,是不是讓你覺得很有壓力呀?」然後,孩子就會去體會自己的感受,然後說「是」、「不是」,或者「其實是……」,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後,一定不要去駁斥,好比「你怎麼能這麼想呢?」,而是儘可能理解Ta,支持Ta,提供解決辦法,或者問問孩子自己有沒有什麼打算。

「你需要我去和老師聊聊麼?」「那你想過不上學你要怎麼辦嗎?」你也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爸爸覺得不太能明白你為什麼不去上學」,然後,「你可以告訴爸爸發生了什麼事麼?」

後話:在人際交往中,不主動聯繫別人的後果,就是別人也不會主動聯繫你。

其實用到親子關係上也是一樣的,主動去解決問題,往往事半功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不會叛逆?

在竇靖童為數不多的採訪里,她告訴記者,她和她媽什麼都好商量,連紋身這件事,她媽也只是說了一句「你不後悔就好!」所以竇靖童沒有叛逆期,因為她無需通過叛逆去向家長證明自己長大了!因此,親子關係比任何...

父母和孩子,敞開心扉才能走進彼此的世界

父母和孩子,是教育的兩個核心元素,互相促進,父母正能量激勵孩子,孩子感恩父母的辛勞付出,他們才會健康成長,讀書成才。然而,這道由父母、孩子組成的鏈條,如果任一環節銜接不暢,都會出問題。家長的訓斥...

家長注意!和孩子溝通有五個層次

親子關係重要嗎?當然重要,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生活幸福的保證之一,如果孩子與父母天天爭吵不休,恐怕家和萬事興是不可能達成的。心理健康專家指出,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而與孩子溝通有五個層次。這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