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逼孩子分享TA心愛的玩具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父母向外人介紹自己的兒子會稱「犬子」,這本是一種謙虛的傳統美德。

幾經演變,出現了這樣一類父母,老一輩尤甚:他們在外人面前談及自己的孩子時,極儘自謙。

有時候哪怕委屈孩子,也要在外人面前顧全面子,以顯示自己的教育成果:看我教出來的孩子,多懂事乖巧,多會顧全大局。

網上曾有這樣一篇熱帖:博主小時候,有次他媽媽的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當時博主不在家。

朋友的孩子看中了博主的玩具,博主媽媽立馬大手一揮,豪氣說道:「帶回家玩吧!」。

博主回家後聽說自己最心愛的玩具被送了人,傷心大哭。

第二天,他為了報復媽媽,偷拿了她最喜歡的包,送到了媽媽的朋友那,說這是他媽媽送給她的,結果當然免不了被揍。

很多網友轉評這條熱帖:

「對對對,小時候我媽媽也經常這樣,有什麼好東西都叫我讓給別的孩子,我都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我小時候怎麼就想不到這招呢?」

「大快人心!為博主點讚!」

看,老一輩父母的強勢許多人感同身受。

現在的年輕父母或許會好一點,他們沒那麼強勢了,而是一邊口中抱怨著「現在的孩子都好自私啊」,一邊教導著「孩子,你要學會和別人分享」。

循循善誘,樂此不彼。

分享,成了年輕父母口中的育兒經。

然而,一味地學習分享,真的對孩子好嗎?

「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

當你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你知道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嗎?

「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

當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你知道應該怎麼對待嗎?」

我的、你的、我們的……從孩子最初使用這些詞時,說明他已經有了真正的物權意識

有一首美國兒歌特別有趣:

《幼兒所有權法則》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

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

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首歌,反映的正是孩子們有趣的物權觀念。

在注重私有財產的美國,父母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從孩子懂事起,就會在家裡明確各種物品的歸屬權,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觀。

為了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美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將家庭成員的物品劃分清楚,哪些是公共的,哪些是私人的,大家可以自由使用並主動維護公共物品,而在使用私人物品時要先經過對方同意。

例如,爸爸有個工具箱,媽媽要修理鬧鐘,就會對爸爸說:「請問我可以用你的工具箱嗎?」當得到爸爸的同意後才去拿。

如果媽媽需要用孩子的彩筆,也會提前跟孩子打招呼說:「能借我用你的筆嗎?」而不是隨意地拿走孩子的筆,最後才告訴孩子。

在美國家庭中,先斬後奏的行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是不被允許的。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這些對孩子順利步入社會、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有著積極的意義。

分享的前提一定是孩子的自主自願,如果孩子被迫分享,長期下去,他就不會有明確的物權觀,甚至會導致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別再冤枉孩子「小氣、自私」了,那只是Ta的物權觀在作祟。

沒人天生愛分享,這需要你的正確引導。

愛的前提是尊重,在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之前,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Ta的「不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逢年過節強迫孩子分享的家長需反省深思

小時候逢過年過節只要是三姑四姨七嬸比我小的小孩見到我喜歡的玩具都是哭鬧著要到手,一個不情願就給爸媽和親戚貼上「不懂事」、「不愛分享」、「不尊長輩不愛小輩」的標籤。年幼的孩子總是強迫分享自己心愛的...

求求你,別再逼你的孩子分享了!

帶麥芽出去玩的時候,經常在早教中心、遊樂場、公園,和別的孩子之間會有些互動,小朋友看到別的孩子的新奇玩具就忍不住要上去摸摸,想拿過來玩玩。但是正在玩的那個孩子不樂意了,一把抱過來,再推一把小朋友...

正確面對孩子的「自私」,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萌生的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比較常見的有霸占玩具、私藏東西、搶占家人等。很多父母感到很頭疼,對此「自私」行為所採取的政策就是斥責打罵, 希望孩子不要養成自私的壞習慣...

所有的爸媽都應該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

千萬別讓「孔融讓梨」誤導了孩子!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把各種友好往來都看的無比神聖。國之如此,家亦然。我們從小被「孔融讓梨」的故事深深地植入大腦,到現在也一直被長輩津津樂道,一代代的傳教給子孫。「孔融讓梨」或許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