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換個角度,用孩子的視線看成長的需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父母都會各持己見。

作為成功人士的李開復,又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

1

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我有兩個女兒,十六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長文學詩歌,十二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擅長創作。

她們都是我的驕傲。

我常對她們說的是,做我的女兒,不必乖,但要積極。

我不認為孩子只是乖、聽話就是好事。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有了積極,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他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後,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

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我培養小孩的目標。

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她們成為講理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

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2

孩子愈大規矩要愈少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規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

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

如果你定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麼。

這些規矩,如果你把它定得像是監獄般的死硬,如果孩子違背了,我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規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成消極被動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變成積極主動。

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

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我們家到底有多少規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規矩,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

比如說,她們出門的話,我們會定一個時間,希望她們能夠在那之前回來;計算機上、網絡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重視禮貌,見到長輩尤其要站起來;還有,就是負責任,自己的房間要收拾乾淨,吃完飯要把碗拿到廚房。

這些可能是我們會去要求的。

很嚴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覺得不用立規矩了,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

她們也理解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們不用去重複。

但另外,我們也不會因為她們違反了規矩,就馬上處罰她們,偶爾忘一次就處罰也太嚴厲了。

所以前提要講清楚,違背規矩之後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沒用之後才會考慮處罰。

其實孩子學父母親並不是只是聽規矩,她們會看你怎麼做,而不是聽你怎麼說。

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會跟她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她們當然會認為,原來這樣子,生氣時就應該這麼說話。

她們慢慢地就會耳濡目染,學會了這些壞習慣。

所以做父母的注意自己要以身作則。

3

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父母對我們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但我自小就頑皮,因為是么兒也得到母親特別的慈愛,從不曾因為我頑皮犯的小錯而處罰過我,但卻有一次,在我向長輩誇口自己考試總是滿分,「連九十九分都沒有考過」之後,為了要我戒驕,在我一次考不到滿分時,不惜以家法狠打我一頓。

這件事讓我記得特別深刻。

在我為人父之後,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儘量地不要做。

我會寧願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現……然後受到懲罰。

不過,處罰還是會有的。

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

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

這是她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麼多了。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

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

也許她是抱著僥倖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定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

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

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里,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

這並不是監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麼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4

氣憤下先叫停

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

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

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的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

大概是在她們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

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兇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後都蠻後悔的。

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係,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的關係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友,你怎麼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他(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後悔。

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後不要動手。

5

3%的時間想管教

97%的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

如果把管教當做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後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影片,寫一些自傳啦,她年齡小還不會打字,都是我幫她打……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之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里。

(笑)

以前我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

我和她制訂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

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

所以她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是否做到。

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

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

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6

做孩子朋友

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台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遊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

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做朋友,和他談心。

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

如果他告訴你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

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

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

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後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

在他過世之後,我只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

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係。

我感覺到,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儘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裡話的父親。

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後,無論她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做朋友。

7

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地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

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卻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心、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父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了,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會說「好呀,好呀,你不該再讀了」或「不,不,不,我認為你應該繼續讀。

」但我的父母就是把這個決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說,你去讀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與你同齡的人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訴我,當然,你要去讀也可以,我認為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還告訴我如果考試過了就可以讀。

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當Google創辦人布爾與佩吉接受記者訪問,到底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曾經就讀過的哪個學校時,他們的答案並不是史丹福大學,而是蒙台梭利小學。

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8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

然後,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一、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

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

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准!」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

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二、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

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

如果父母只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三、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四、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五、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覺得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

但對我來說,我個人認為,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准」,「做了違規就要處罰」,這種傳統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

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勵他們,激發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情,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想追尋的理想,更鼓勵他們正面地往這邊走,負面的則用「稍稍地」懲罰把它擋住。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精彩繼續!本文來源於天鵝閱讀網,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天鵝閱讀網,轉載請註明來源。

歡迎訪問天鵝閱讀網:http://www.swanreads.co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聽話不是優點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解...

用97%的時間和孩子做朋友,3%的時間管教,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它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

做我的女兒,不必乖

文章來源:公眾號「李開復」。一則雙胞胎女孩在夏令營被男教練猥褻後,媽媽問女兒:「為什麼要聽教練的」時,小女孩的回答是「不是你叫我要聽老師的話嗎?」我們一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那麼孩子乖一定好嗎?一...

李開復育兒:從孩子的視角看成長的需求

(一)我有兩個女兒,十六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長文學詩歌,十二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擅長創作。她們都是我的驕傲。我常對她們說,做我的女兒,不要乖,但要積極。我不認為孩子乖、聽話就是好事。教養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