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師,XX沒有好好做操。

」「媽媽,XX拿了我的餅乾。

」調查顯示,3-10歲是孩子打小報告的高峰期。

如果孩子愛打小報告,你會怎麼處理?一位媽媽諮詢了其他家長,發現大家對此事的態度截然不同,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有多種,需要視情況對待……

打小報告不是故意找茬,而是成長的標誌?

小橡樹幼兒園執行院長王芸說:「『打小報告』其實是大人給孩子貼的標籤,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語言能力開始加速發展,渴望溝通與交流,希望被重視

據王芸介紹,從常態來看,四五歲正處於孩子的交往時期,打小報告的情況比較普遍。

因為這時孩子開始發展語言能力,渴望溝通與交流,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打小報告是他給自己找到的一個交流方法:

「有時好比一個小朋友喜歡玩具,帶回了家,這只是他一個很純樸的想法,而大人則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認為這是偷東西。

有些家長厭惡孩子打小報告,也是因為他把孩子的一個交往行為變成道德行為。

其實當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家長不必覺得這種行為必須嚴厲禁止,而可以看作是孩子成長和進步的標誌,當做正常現象來看待。

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弱,勇氣也不足,而認為老師和家長是無所不能,所以依賴大人

倪志勇指出,孩子處於規則建立期,漸漸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卻沒有能力、沒有自信、沒有勇氣去自己解決問題,只好求助老師或家長。

早教專家指出,由於整個童年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都還很弱,所以通常3-10歲是孩子打小報告的高峰期。

因此,多數打小報告的孩子,行為的消退只是時間問題。

「在心理學上,孩子10歲以前一般會認為老師和家長是無所不能的,大人的地位要高於同伴,所以寧可得罪小朋友也會去告狀。

10歲以後孩子會更看重同伴,這時他們打小報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為很有可能會被同伴孤立。

」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心理諮詢師岳文昊說道。

三.規則、秩序建立時期,對別人破壞規則的行為比較敏感

常女士的兒子今年3歲多了,近來幼兒園的老師向她反映兒子經常向老師說誰誰不吃飯、誰誰不做操,很會打小報告。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9、10歲以前的小孩還沒有形成內在的道德標準,規則意識不清晰,他們對規則的判斷只取決於大人的裁決,所以當自己因為某種原因受罰,而其他小朋友也犯了同樣的事卻沒有受罰的時候,會覺得規則被動搖,也覺得十分不公平,所以一定要討個說法。

其實這在孩子看來,是無可厚非的正義之舉。

尤其是渴望交流,渴望被重視的孩子,還有處理事情的能力不足的孩子,當是非觀念發生衝突時,更易打小報告。

★ 小結:

孩子愛打小報告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應給予包容和理解。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認真分析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對症下藥,不應盲目制止或者無視。

另外,打小報告的儘管讓大人煩惱,可也有積極的一面。

岳文昊,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認為,有時孩子打小報告並不是為了引起關注,而是確實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幫助。

如果完全禁止孩子打小報告,就會讓孩子慢慢養成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求助的習慣。

而其實,求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不會求助的孩子在以後很可能會不懂得變通,不知道藉助外力,最怕的是在遇到人生危險(如遇到拐賣)的時候,不知所措。

孩子愛打小報告,怎麼辦?

首先判斷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

岳文昊認為可以簡單地把孩子打的小報告分為兩類:

一是內容和自己無關的

二是內容和自己有關的

如果孩子打的小報告都是與自己沒有關係的,那就要看孩子在班裡是不是不被同學和老師注意,打小報告只是為了引起關注;如果孩子打的小報告是和自己有關的,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然後,分析完原因之後,對症下藥即可。

1. 對於想引起關注的孩子:

家庭教育與兒童情商培訓專家、學之郎情商課堂創始人倪志勇認為,在建立規則的時期,孩子對其他人破壞規則的行為比較敏感,所以此時老師要避免對孩子打小報告給予肯定,以免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

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對此類打小報告的孩子都可以採取的做法是:用簡潔的話語對孩子表示肯定。

「我很高興你告訴我。

」、「謝謝你告訴我」、「你信任我,我很高興」,而不是「做得好」、「不錯,你很有規則意識」等等。

這會滿足孩子想要獲得注意的需要,既肯定了他,也不是在表揚那種打小報告的行為。

另外,孩子想引起關注的行為,可能和家庭氛圍有關:

假如是因為家中關注不夠,孩子感到情感缺失引起的,王芸建議家長要多進行「有效陪伴」。

「不是和孩子玩手機、看電視,而是多跟他進行語言上的交流,比如給他讀故事,跟他聊天,可以問孩子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聊一些圖書。

讓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視的,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假如是因為在家中習慣了眾星捧月,孩子到了學校之後突然不適應引起的,則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引導孩子關心他人的感受。

和孩子角色扮演進行換位思考,是一種可行的做法。

2. 對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的孩子:

如何訓練孩子,提高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①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些孩子受侵犯後,不僅無法獨立解決,連表達感受、觀點、立場的能力都沒有,所以才只能求助於老師或家長。

而其實,在規則意識尚未成型的年齡段,別的孩子未必意識到自己的做法給別人帶來了麻煩,需要小夥伴們提醒,才能知道。

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侵犯,可以直接詢問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把自己的感受和主張表達出來,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後果。

例如說「你為什麼要動我的東西?」「我已經生氣了,不要老是撞我,不要隨便動我東西」等等。

② 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不過,對於許多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來說,他們有些不是沒有形成這種意識,有些則是缺乏自信和勇氣。

倪志勇介紹,國外有研究表明,在學習環境中被攻擊的孩子往往自尊自信不夠,被侵犯之後只能告訴老師。

「家長應該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發展獨立自信的能力,與別人溝通、表達觀點的能力。

這點在家庭中就要培養。

當然,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是不是足夠尊重,是不是能讓孩子獨立地表達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

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參加專業訓練。

國外學校的做法:美國學校里的「告狀盒」

在美國,有的學校會有一種「自我宣言」(I-Statements)的宣洩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宣言有一種固定的語言格式,比如「Please stop……, you make me feel……」(請你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為你讓我感覺……),或者「I feel……when you……. I need you to……」(你這樣讓我很難過或沮喪,我希望你……)。

有的老師會在教室里放一個「告狀盒」,規定要告狀不能口頭告訴老師,而是把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什麼了寫下來,然後放進告狀盒。

老師會在固定時間看這些紙條,並讓孩子把內容念出來。

當然,沒有幾個人會真念出來,大部分情況是等到念的時候,寫紙條的人已經忘記那件事了,問題就這麼被時間沖淡了。

還有些老師會給孩子們下發告狀票,來對付同學間相互告狀的情況。

如果你打一次小報告,就要用去一張票,等用完了,就不能再去告狀了,漸漸地就能減少學生告狀的次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孩子愛告狀應對

「爸爸 ─ 你看弟弟啦!他又隨便拿我的筆…」「媽咪,我告訴你哦 - 哥哥又沒有洗手就吃東西…」當孩子動不動就跑來告狀時,你一定覺得不勝其擾吧!從因為權益受損,想利用大人權威來為自己出氣或討回公道...

可怕,孩子成了「告密者」!

孩子愛打小報告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會不會對性格養成帶來不好的影響?老師、家長眼裡司空見慣的小報告,曾是幾代人校園記憶里最熟悉的部分,今天也依然是家長和孩子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拉著老師或者家長的...

孩子為什麼愛告狀?

作者:程博士育兒老師,他又在玩沙土!媽媽,哥哥搶我玩具!孩子熱衷打小報告,家長總會擔心這意味著孩子的求助心理過於強烈、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但其實不同情況下孩子打小報告的初衷和目的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