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看看德國幼兒園的人性化做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長不大的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知識分享
悠悠媽以前看過國內的一些入園適應指導文章,其中不乏提倡快刀斬亂麻的,更有幼兒園名師提倡一開始就待全天,避免孩子適應了半天后又要再次適應全天。
相比之下,德國的入園適應過程要比中國慢得多。
提倡尊重孩子發展規律的德國在入園適應上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科學方法 - 柏林模式與慕尼黑模式,充分體現了德式慢早教的特色!
德國研究指出,入園適應期順不順利、持續多久,其實跟孩子年齡沒多大關係,不是孩子年齡越大就越容易適應。
它主要由孩子天生的性情以及與主要照料人(父母或老人)的親密程度決定。
該結論令人意外的地方是:與大家想像的孩子與主要照料人越親密越難分離相反,那些親子依戀關係建立得越好,安全感越強的孩子,入園時會適應得越好,所花時間也更短。
同理,德國教育研究者認為快刀斬亂麻、一入園就待全天的這種無視孩子分離焦慮的做法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童年時期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父母的陪伴是他們能大膽勇敢探索陌生環境的前提,在孩子剛進入幼兒園,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和陌生人時,科學的做法應該是由孩子的主要照料人(在德國一般是媽媽)陪同孩子一起去幼兒園,一起了解和適應新環境、新朋友和老師,等到孩子對幼兒園的環境和人逐漸熟悉了,安全感和信任慢慢建立起來了之後,再逐步增加媽媽放手的時間和孩子在幼兒園待的時間。
這個過程可長可短,一般在兩個星期至兩個月之間,因人而異。
具體操作步驟和時間表分四步走
1. 入園的最初3至7天 - 熟悉階段
第一階段,即熟悉階段,媽媽每天陪著孩子一起去幼兒園,在教室待最多不超過一個小時就帶孩子回家,無論孩子玩得有多開心。
這個階段主要是為了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與老師建立信任。
媽媽的角色
媽媽在一旁做個靜靜的陪玩者,可以和老師及其他小朋友放鬆地聊天和遊戲,讓孩子看到幼兒園是個安全有趣的地方,但無需強迫孩子去參與活動或者與老師親近,給孩子時間自己決定適應的節奏。
如果孩子走出幾步又想回到媽媽身邊,媽媽一定要隨時張開雙臂,歡迎孩子回到媽媽身邊,讓孩子感到安全。
千萬別做出一副「你膽子怎麼這麼小,快去和小朋友玩呀」的焦急表情,一旦孩子感受到媽媽想快點擺脫TA的情緒,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老師的角色
老師要做的是:
-
主動親近孩子,邀請孩子一起加入遊戲和活動;
-
觀察孩子的行為,以及TA與媽媽之間的互動模式。
前面提到孩子與媽媽的聯結強弱直接影響入園適應所需的時間長短及順利與否。
老師對孩子與媽媽之間互動的觀察可大致了解親子關係情況,並針對孩子的需求對第一階段的適應時間進行適當調整。 -
過了幾天後,在媽媽的陪伴下,給孩子換尿布和準備食物,像媽媽一樣承擔一些照料工作。
2. 嘗試分離階段
適應得好的孩子可以從入園第4天開始嘗試分離,適應得慢的可能需要一周時間或更久,這個要看個體情況而定。
但需注意的是,第一次嘗試分離一定不能在星期一!剛剛在家度過周末的孩子回到幼兒園需要時間重新適應,所以,無論第一階段適應得多好,都最好挑星期二之後開始嘗試分離。
第一次分離
媽媽陪同孩子一起來幼兒園,陪孩子玩20分鐘左右後,嘗試第一次分離,時間要短,10分鐘即可。
媽媽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教室一會兒,10分鐘就回來,鼓勵孩子自己在幼兒園玩一玩。
如果分離期間孩子表現平靜,繼續饒有興致的玩著遊戲,只是偶爾朝著門的方向看一看,又或者媽媽剛走時哭了,但很快能被老師安撫住,說明孩子已經對幼兒園和老師產生了一定信任,可將明天的分離時間延長至30分鐘。
注意:
媽媽重返教室後,最好立刻將孩子接回家,不要在教室繼續逗留玩耍,給孩子明確的信號 - 媽媽回來的時間就是接你回家的時間。
如果分離期間孩子大哭,無法由老師安撫住,無心玩耍,頻繁地朝著門方向看,那麼說明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分離,媽媽需要立即返回。
繼續重複第一階段的陪伴適應,過兩天再嘗試分離。
3. 鞏固階段
當孩子適應了與媽媽的分離,能夠獨自在幼兒園玩耍一定時間後,可以逐漸增加分離的時長,將分離時間逐步延長至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午飯前、午飯後、午睡前、午睡後... 在此期間,媽媽要保持隨叫隨到的狀態,一旦老師認為孩子的狀態不好需要媽媽時,媽媽要能儘快回到幼兒園。
與此同時,老師與孩子進行更多的互動,孩子參與更多的幼兒園活動。
4. 結束階段
孩子不再需要媽媽在幼兒園長時間陪同,早上送孩子時可以在短時間內(10分鐘左右)告別,孩子很可能會在告別時哭泣,但在媽媽離開後能很快被老師安撫住。
在幼兒園裡孩子把老師視為「安全的港灣」,媽媽不在的時候,有心理需要會向老師尋求安慰和幫助。
與老師建立了信任,孩子在幼兒園有安全感,能自在的玩耍活動,適應期完成。
事實上,即使適應期結束後,本來適應得很好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變得不想去幼兒園,比如生病半個月,比如遠方的奶奶和外婆來同住一段時間,這種反反覆復的狀態是很正常的,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在德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狀態不好,哭泣不止,老師嘗試各種辦法後無法讓孩子平靜下來,老師會聯繫家長讓提前接回家,不希望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硬撐到放學時間。
兩種模式差別
德國入園適應的兩種模式 - 柏林模式與慕尼黑模式都遵循以上四個階段。
主要的區別是柏林模式倡導通過孩子與一名固定老師建立聯結來實現從媽媽到老師的過渡,因此從入園第一天起,每個孩子會有一名指定老師負責與TA互動。
而慕尼黑模式則倡導孩子對幼兒園整個環境的適應,沒有指定老師與TA互動,每個老師都會接觸孩子,最後由孩子自由選擇TA與哪位老師最親密。
具體採用哪種模式,由各個幼兒園自行決定。
悠悠的幼兒園採用的是慕尼黑模式,她班上的三名老師風格迥異,正好適合不同性格的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整個過程順其自然,就像交朋友一樣。
入園適應注意事項
1. 耐心!耐心!耐心!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入園適應需要時間,要尊重孩子的情緒和發展規律,決不可趕進度,更不能一步登天。
事實上,如果在入園初期多花點時間陪孩子循序漸進地適應,之後每天送孩子去幼兒園會變得很簡單;如果一開始就趕進度,甚至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索性一下子就讓孩子待全天,完全不給孩子適應的時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導致之後的幾個月甚至大半年時間都無法好好適應,每天送去幼兒園都得上演一場分離大戰就得不償失了。
以我自己為例
悠悠媽剛開始陪一歲半的悠悠入園時,第一階段就用了十天,因為之前嘗試分離了幾次都以悠悠大哭不止而告終。
我在她生命的前18個月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她,每天都是我親自照顧她陪她玩,所以突然要和媽媽分離很難接受,我也理解。
那時候我看到比悠悠早入園兩個月的同班小朋友已經適應得非常好,在幼兒園玩得開心得不得了,不由得對他們的媽媽說:真是太羨慕你們了,你們的孩子適應得好快啊!我家悠悠,看這情形估計得半年才能適應好吧...沒想到這些媽媽都對我說:我當初和你一樣的想法,剛開始也特別艱難特別粘人,感覺孩子永遠也適應不了啊!沒想到,按照老師的方法一步一步來,慢慢地孩子真的就適應得非常好了!
於是,我也聽了老師的話,不著急慢慢來。
第一階段,其實我在教室陪著悠悠的時候,悠悠是玩得很開心的,可是每次一到一個小時,老師就讓我們回家。
我看悠悠玩得那麼開心,想讓悠悠多玩下,老師勸我不要急,第一星期每天按時離開,下個星期再說。
後來進入第二階段,終於悠悠可以接受一小時的分離了,老師又連著一周都沒有延長分離時間,我急了,心想怎麼還不增加到兩小時三小時啊?不過這次我忍住沒說,聽從了老師的安排。
一星期後,老師說悠悠可以直接嘗試三小時分離了,要我午飯前來接她。
果然很順利,但老師仍然又堅持了一個半星期,才終於允許悠悠在幼兒園吃午飯,再後面過渡到午睡完全一點障礙沒有,越到後來越容易。
所以,萬事開頭難,入園適應也一樣!第一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等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充分熟悉和信任後再嘗試分離。
分離時間從零到一小時是最難的,這期間給足時間讓孩子去適應,之後的兩小時三小時,甚至六七個小時的分離反而會越來越容易!
2. 帶上安撫物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允許孩子從家裡帶上自己最愛的安撫物,可以是安撫巾、玩偶、奶嘴甚至是媽媽的一件衣服等等。
每當孩子哭泣或者需要安慰時,老師給孩子遞上安撫物,效果立竿見影,安撫物頓時讓孩子有了家的感覺!有了安撫物的陪伴,孩子在幼兒園也會更容易入睡。
3. 多和老師溝通,建立信任
入園適應期,不僅僅是孩子的適應期,同時也是家長的適應期,在此期間多與老師交流,了解老師和幼兒園的育兒理念,與老師建立良好關係,給孩子一個正面示範,有助於提升孩子對老師的信任。
孩子即家長的一面鏡子,他們能敏銳地感知家長的情緒。
如果家長自己都對老師不信任,那麼孩子自然也與老師親密不起來,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而這種不信任又會不知不覺地傳染給老師,影響老師與孩子的互動。
做家長的總不能在自己都不信任老師的情況下,要求老師無條件的包容自己的孩子吧。
所以,為了孩子,在慎重選定幼兒園後,請儘量信任老師,配合老師的工作,遇到問題或意見不統一時儘量多溝通,避免誤解的發生。
4. 送孩子時留有一定時間餘地
這點非常重要!即使是孩子已經過了適應期,送孩子去幼兒園時也不要一送到教室轉身就走。
花十分鐘陪孩子熱身一下,和老師及其他家長聊聊天,等孩子和小朋友玩起來了再走。
如果家長不留有時間餘地,一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迫不及待地離開,不僅把焦慮情緒傳染給了孩子,還會留給孩子一種「等不及擺脫他們」的印象,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是因為媽媽不想陪他們,把幼兒園擺在了家的對立面,上幼兒園成了被迫行為;而如果早上送孩子時不急不忙,耐心等到孩子玩起來了再走,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是自願的,會更容易讓孩子愛上幼兒園生活。
5. 告別簡短而愉快,別太情緒化
告別的時候別搞得太隆重太煽情,避免對孩子說「分離期間我也會想你的!」,這樣的話語無助於孩子在幼兒園的獨立生活!相反地,家長應該以簡短的、輕鬆愉快的方式與孩子道別,說一句「祝你在幼兒園玩得開心!」 -
這种放松的態度已然向孩子暗示了你很快就會回來接TA。
如果你反覆強調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反而無意間給孩子造成了不信任。
孩子會開始懷疑,你說得這麼沉重,是不是不會回來接我啦?!
千萬別溜走
另外,國內某些家長喜歡趁孩子玩得盡興、沒注意時悄悄溜走,這種做法在德國非常不提倡!前面已經反覆闡述過,安全感是孩子大膽探索世界的前提,孩子只有在明確知道父母去向和確定父母會回來接他們時才有足夠的安全感,充滿勇氣地去獨自面對幼兒園生活。
悄悄溜走,不和孩子告別,既不尊重孩子,又是一種欺騙行為,嚴重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
無論孩子看起來玩得多投入,走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告別。
結語
雖然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德國入園適應的方法,但悠悠媽認為這裡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的地方。
即便受限於國情,目前要想在國內幼兒園實現同樣的做法,操作上有一定難度,但基本理念還是可以學習的,這需要家長與幼兒園老師共同努力溝通協商。
無論如何,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採取循序漸進式的適應方法總比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發展規律好。
另外想說,家長們在挑選幼兒園時,也可以把入園適應方法作為判斷幼兒園質量的標準之一,在選擇幼兒園時就與老師和園長在這方面進行溝通。
相信擁有開放態度,願意為孩子提供更科學適應方法的幼兒園在其他教育方面上也會更先進一些。
長不大的悠悠媽
碩士畢業。
定居德國兩年,有一個兩歲的中德混血女兒。
七年海外生活經歷,曾先後在荷蘭、沙烏地阿拉伯交流學習,愛爾蘭遊戲產業兩年項目經理工作經驗。
專注於原創分享德國最先進的科學育兒知識、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
如果喜歡,請舉手之勞轉發
最先進科學育兒知識,最真實德國成長經歷
盡在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知識分享」 (ID: yoyomadeguo),歡迎關注!
堅持原創,用心分享
學會獨立 幼兒園新生患上「分離焦慮」
紅網時刻長沙9月5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張樹波 吳雯芳 通訊員 徐珊)9月4日,幼兒園入園第一天。對於小朋友來說,第一次離開父母,遇到陌生的環境,與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相處,哭鬧在所難免,甚至還有小...
你造麼:上幼兒園,去得越晚,孩子越磨蹭
小育說:近期在後台,有不少育友留言道:雖然開學已有三個星期了,可是寶貝們似乎還是不能很好適應,尤其是小班寶寶們。小育從中讀出的凈是深深的無奈。那到底該怎樣幫助孩子儘快度過這段入園適應期呢。一起來...
如何縮短孩子的入園不適期?
本文選自作者新書《寶寶入園-陪孩子度過入園關鍵期》家長的困惑:女兒三歲,去了幼兒園也有半個月了,可還是感覺不太適應,每天送去都要哭一會。昨天送去時說好媽媽走了不哭的,可我正準備走時鄰居家的孩子正...
原來你的孩子入園總是哭是因為大人犯了這個錯,現在改還來得及!
對於很多爸爸媽媽來說,尤其是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來說,孩子不想離開媽媽,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不想上幼兒園,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在應對孩子分離焦慮時我們最常犯的錯又是什麼呢?
孩子上幼兒園就哭,TA想要的,其實並不是你不要離開
孩子入園哭鬧怎麼辦?這是一個提起來就頭疼的問題。不管家長在此前做了多少準備工作——從學吃飯到學上廁所,從提前適應幼兒園到多去遊樂場跟小朋友們做遊戲,家長們還是無法保證,孩子能在入園之初就能輕鬆和...
暑期後最受矚目的入園分離焦慮大戲即將上映,你準備好了嗎?
再過幾天就到了新生入園的時候了,寶爸寶媽們,準備好應對這次史無前例的分離焦慮大戰了嗎?到時候不僅孩子不適應,恐怕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孩子,把自己的孩子鄭重的交給陌生的老師,我們每一位家長也需要逐步進...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媽媽一定要做好這3點!別傻傻的啥都不知道!
9月開學季,讓人歡喜讓人憂!歡喜的是,熊孩子上幼兒園了,終於自由了!憂的是很多新入學的孩子還不太適應幼兒園,幼兒園門口哭著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回家」的孩子多了去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