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就哭,TA想要的,其實並不是你不要離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入園哭鬧怎麼辦?這是一個提起來就頭疼的問題。

不管家長在此前做了多少準備工作——從學吃飯到學上廁所,從提前適應幼兒園到多去遊樂場跟小朋友們做遊戲,家長們還是無法保證,孩子能在入園之初就能輕鬆和父母說再見。

「一個哭了,其他孩子都跟著哭。

」一位幼兒園老師說,「不過,這都是常態了。

老師頭疼,家長也頭疼。

「一開始孩子還挺高興的,但一接近幼兒園,臉色就變了,再聽見其他小朋友哭,我們孩子就忍不住了。

」朵朵初入幼兒園的場景,現在依然能浮現在媽媽眼前。

「她就是純哭,也什麼都不說,還哭不出聲,就吧嗒吧嗒掉眼淚。

「我一看,也有點不忍心了,就說,媽媽晚上來接你好不好?」

「其實我當天想讓孩子姥姥來接的,一看這樣肯定得我自己早下一會班來接了。

但孩子還是抱著我不說話,一直哭。

「後來她適應了,上幼兒園比什麼都積極。

孩子就這一陣,過了這段就好了。

朵朵的媽媽是一位和藹溫柔的職業女性,非常樂意陪孩子玩,因此朵朵的安全感建立得也比較好。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比如一諾。

「其實本來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沒什麼,但好巧不巧地有急事需要出差,然後一連4天都在外地,而且特別忙,沒顧上給家裡打電話。

「回來後孩子不理我,就像跟我賭氣似的。

回頭再送幼兒園,就說什麼都不去,趴在床上怎麼都不起來。

「我脾氣也有點急,直接拎著他去幼兒園了。

然後孩子哭得那個撕心裂肺啊。

「扭過頭去,我就後悔了。

但後悔又能怎麼著呢?書上說不能回頭,要不就前功盡棄了。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媽媽把自己送到幼兒園,然後就消失了,白天不見人,晚上也不見人……

大概再堅強的孩子都會覺得不安吧。

為了策劃《做內心強大的自己——歪歪兔逆商教育系列圖畫書》,我們採訪了許多家庭,發現新生入園時,通常會有以下幾種表現:

1.單純哭鬧,捨不得家長,過一會兒就被其他東西吸引。

2.哭鬧,甚至攻擊家長。

這樣表現的孩子占極少數,但非常矚目,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家非常受寵,但家人只能看到孩子物質需求,看不到情感需求的那種。

3.一邊哭一邊認錯,說自己再也不淘氣了。

這樣的家庭往往都用「送園」嚇唬過孩子。

4..看起來沒什麼事情,但表情很委屈。

這樣的孩子的家庭往往有兩種極端:要麼安全感極好,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很強;要麼非常嚴厲,孩子不哭出來是不敢哭。

5.一開始沒什麼事情,甚至對新環境很好奇,但後面逐漸開始出狀況,比如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無法一個人午睡等,由此情緒失控的。

這樣的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

「其實如果孩子新入園時如果從來都沒產生過這樣的情緒,可能並不是正常的情況。

因為這標誌著孩子可能並沒有跟父母產生正常的依戀關係。

「除非孩子是和其他親屬建立依戀關係(比如從小姥姥帶,離不開姥姥),否則就可能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乃至婚姻。

一位幼兒園園長如是說。

的確,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迴避型依戀」,與「焦慮型依戀」一樣,都不能被稱作健康的「依戀關係」。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孩子3歲以前乃至剛出生時。

歪歪兔情智樂園的一位會員寶媽,她自己從4個月大時,就被送到託兒所。

在接下來5年里,她經常要住到親戚家,一住就是幾個月,直到9歲才安定下來。

但彼時,她與父母的關係已經比較疏離了。

正是因為防備心太強,很少有人能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她很晚才結婚,但很快就離婚,現在帶著一歲半的孩子獨居。

她說:「有的時候就是有一種無名火,看見孩子依賴自己,就很煩,誰對自己有情感依賴都會很煩。

知道這是病,但治不了。

是啊,誰能穿越回童年,醫治那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自己呢?

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單純的陪伴就可以解決的。

比如筆者的一位朋友,標準的獨生子女一枚,爸媽是工薪階層,和姥姥一起照顧她。

但彼時的長輩們還沒什麼育兒知識,淘氣的她經常闖禍,惹父母生氣。

於是父母說:「再淘就送你去幼兒園,讓老師管你!」

就是這句話,讓朋友對幼兒園有莫名的恐懼。

雖然小時候的事她大多不記得了,但她有時會能夢見自己被送到幼兒園的場景——

她一邊哭著叫著:「媽媽我再也不淘氣啦,我一定聽話……」一邊被幼兒園的老師硬生生地從背後抱走,看著媽媽頭也不回地漸行漸遠。

然後,哭醒,腫著眼睛上班來。

她說,一到月底沒錢,或者交房租,或者跟男朋友吵架時,她就會做這個夢。

雖說她看上去愛說愛笑,但她很焦慮,極度害怕自己被拋棄。

如今雖然已經時過二十載,但我們依然能在幼兒園門口看到這些孩子——他們抱著家長大腿,一邊哭,一邊拚命認錯。

「你看這個家長,在家時一定拿幼兒園嚇唬過孩子。

」園長如是說。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大限度地減少孩子在入園之初的焦慮感,儘快讓孩子適應幼兒園,怎樣做才是最正確,最有效的呢?

在統計了這些家庭的不同情況後,我們發現,入園焦慮情緒較輕,也較快能適應幼兒園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往往都有這樣的特點:

1.情緒比較穩定;

2.非全職太太;

3.樂於在休息時間多陪孩子玩;

4.說話算話,遵守承諾;

5.在分離時和孩子有一定的小儀式。

前三點可以說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而最後一點則是在安全感的基礎上,再給了孩子一個承諾。

「其實這樣的表現出來的承諾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歪歪兔育兒老師說,「因為幼兒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很難理解,所以需要用一些外部的東西來讓孩子加以確認。

「我們經常看到國外的電影有這樣的情節:比如睡前固定地先給孩子講故事,再說I love you,然後親額頭;比如孩子上學進校車前要跟媽媽擁抱等等;甚至包括一些更誇張的儀式——」

△出自美國電影《天生一對》△

「其實,這些都是在用外在的形式來幫助孩子確立安全感。

而這位歪歪兔育兒老師就是這樣做的:

「從我恢復上班開始,每天跟孩子告別,我倆都要先上下擊掌兩次,再對面擊掌兩次,最後擁抱一下。

這樣孩子才會放我走。

那這樣的一套動作,就能讓孩子痛快地放家長走嗎?

她說:「其實並不是。

不能光做動作就好了,還必須認真。

「有一次我心不在焉,孩子硬要拽著我,做到他滿意才行。

那時候她才兩歲。

「後來我問她為什麼,他說要『真的媽媽』跟他拍手,如果心不在焉地告別,就是『假的媽媽』。

原來,孩子想要的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情緒上的確定——

「我要確定你是愛我的——你必須樂於和我做這個儀式,因為這個儀式是專屬於咱倆的,你的眼裡必須要看到我,我才能安心地離開你。

因為這樣我才能知道,短暫的離別後,我可以等來重聚的溫暖。

正是基於這個調查結果,歪歪兔關鍵期早教項目組決定把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好方法寫進童話里。

「這套書主要針對的就是孩子在入園之處融入小集體時遇到的各種逆境,其中『和媽媽分離』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挫折了。

「我們希望不僅孩子在看了這套書後能受益,家長也能學到正確、科學、實用的教育方法。

在多次選題論證會後,項目組最終決定用「拉鉤鉤」這種簡單易操作,又充滿了承諾和約定的暖心動作,作為歪歪兔和兔媽媽面臨分別時的儀式。

歪歪兔要上幼兒園了,她捨不得媽媽離開。

於是媽媽和歪歪兔拉鉤約定,晚上一定會來接歪歪兔。

心思敏感細膩的歪歪兔還要讓太陽、白雲、小花、小草都來做見證。

不知道歪歪兔晚上看見媽媽時,心中會不會湧起久別重逢的甜蜜呢?

所以,當孩子因分離而難過時,不妨給孩子講一講這個小故事,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分離有個心理準備;同時也不妨也像故事裡的媽媽一樣,和歪歪兔拉鉤鉤,或者約定一個與眾不同、只屬於你倆的小儀式,來讓孩子知道:

寶貝,毫無疑問,我是愛你的!

雖然我們現在要分離,但你一直在我心裡。

等到分離結束了,我一定會飛奔到你身邊,接你回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入園焦慮情緒的積極干預措施

隨著人們對早教重要性認識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0-3歲啟蒙教育,紛紛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接受正規性教育。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後的5-6個月開始對分離產生反應,到12-18個月達到高峰,直...

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媽媽該怎麼做?

分離焦慮是嬰兒心理防禦機制不成熟的表現,他們通過哭鬧錶達對親密關係者的呼喊,以抑制情感痛苦。但每個寶寶的分離焦慮的程度及表達方式不同,甚至每個寶寶在每個階段的分離焦慮表現也不同。今天小編就來帶大...

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怎麼辦

孩子去上幼兒園是他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園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但是每個剛入園的孩子都會有一段特別的入園適應期。孩子從個體活動過度到有規律的集體活動,往往一時難以適應,因此會對幼兒園產生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