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園焦慮情緒的積極干預措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人們對早教重要性認識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0-3歲啟蒙教育,紛紛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接受正規性教育。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後的5-6個月開始對分離產生反應,到12-18個月達到高峰,直到4歲以後才不明顯。

現在2歲左右的嬰兒要走出家庭的圈子,到幼托園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去,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大轉折。

在入園初期母子分離、新環境適應這雙重壓力會導致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那麼嬰幼兒的分離焦慮是怎麼產生的呢?那麼教師如何才能幫助嬰幼兒減輕焦慮、順利度過人生的轉折期呢?我們認為環境、教師、家長是幫助嬰幼兒減輕焦慮情緒的三大重要因素。

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創設溫馨的環境,採取積極的干預措施,爭取家長的最大配合,對嬰幼兒的負面情緒實施干預,來幫助他們減輕焦慮情緒,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

什麼是分離焦慮?因為寶寶有一個秩序敏感,從出生到入園,他已經適應了家裡的人與物體的擺放,如,誰的拖鞋誰穿,不能穿錯,電視是放在哪裡的,房間是在哪裡的,寶寶睡的床是怎麼樣的,都已經在寶寶的心裡定了位,他已經習慣了這些秩序,而這樣的程序和秩序給兒童以安全感,而進入一個新環境,他的程序和秩序被打亂,會給寶寶帶來混亂和不適,對寶寶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他們的最初的內在邏輯,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有時稱「直線式思維。

」後來,兒童的這種邏輯開始改變,不變的邏輯核心被抽象出來,在此基礎上,事物的形象可以變化,甚至千變萬化。

當孩子長到6-7個月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開始害怕陌生人,而且當他們與媽媽或者其他親人分開時,還表現出明顯的不高興。

例如,正抓住小床圍欄站著的10個月的寶寶看見媽媽穿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的時候,就會哭起來。

在同樣的場景下用不著圍欄的15個月的寶寶就會跑過去摟住媽媽,或者起碼也要跟她到門口。

如果媽媽關上門走出去,她就會放聲大哭。

這種反應就是嬰兒的分離焦慮。

心理學研究證明,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一周歲之前(此時嬰兒正在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在14-20周時達到頂峰,然後在整個嬰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逐漸減弱。

嬰幼兒在入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是嬰幼兒離開看護人所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看護人(一般是父母)在自己身旁,各種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隨時都可以得到滿足,因而產生安全感。

但是,當嬰幼兒初次入園,來到陌生的環境和人群面前,他們就會失去安全感,產生「分離焦慮」,因而緊纏父母不願離開。

這是嬰幼兒入園適應的最大障礙。

分離焦慮不僅給老師們增加了工作難度,而且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負擔,而分離焦慮對嬰幼兒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在早期減少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對他們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 嬰幼兒焦慮情緒物表現

教師既然懂得了嬰幼兒分離焦慮是其本能害怕陌生環境蝗反應,就應當了解嬰幼兒入園後會因分離焦慮帶來一些行為表現,同情並允許嬰幼兒哭鬧,讓其情緒得到正當的渲泄。

但是間不能長,一般一兩分鐘左右為宜,在這段時間內不能用強制性的訓斥和恐嚇把嬰幼兒的哭鬧壓下去,否則不利於嬰幼兒的心理健康。

現在我介紹幾種嬰幼兒焦慮症狀的表現:

(1)、來園後有的寶寶大哭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不要老師抱,只管自己往外沖,有時有攻擊行為。

(2)、有的寶寶情緒不激烈,只是抱著自己的東西不肯放下,暗暗落淚,但卻拒絕教師的安慰,也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

(3)、有的寶寶離開父母后見到的第一個老師或保育員就認準了(心理學稱之為「印刻現象」),並緊跟不放,一旦認準的老師或保育員離開,就會引發其強烈的情緒變化。

(4) 、有的寶寶整天嘴裡不停地念叨「媽媽會來的,我不哭」,邊說邊抹淚。

(5) 、有的寶寶尿急了也不敢叫,一天會出現多次尿褲現象,不說也不動。

(6) 、有的寶寶在幼兒園經常肚子疼,但一離開幼兒園症狀就消失了。

(7)、有的寶寶回家後睥氣暴躁,對父母又打又鬧。

(8)、有的寶寶晚上入睡後會突然驚醒或哭醒,吵著不要上幼兒園。

(9)、有的寶寶剛開始時情緒很好,喜歡上幼兒園,當新鮮感消失時,大哭大鬧,怎麼也不肯進入幼兒園大門。

以上的行為說明嬰幼兒自己固有的生活習慣的需要與在幼兒園中新環境對他的要求相矛盾,因而,由此產生的衝突也就特彆強烈。

老師要採取有效的積極干預措施,讓嬰幼兒能儘快適應新環境,減輕其「分離焦慮。

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三歲看大」,意思是說孩子三歲時,就可以看出他未來的發展;而義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則進一步指出;人生的頭三年,勝過經後發展的各個階段。

這些都提醒年輕父母們:分離焦慮只是一種表現,它說明了嬰幼兒三歲前教育培養中的某些失誤。

因此教師要利用新生家訪、家長見面會、電話聯繫、放學前接待等手段讓家長了解寶寶焦慮情緒的表現和父母相應的對策。

1、 理解寶寶的情緒表現

首先要讓父母理解,入園初期寶寶的情緒不穩定是屬 於正常的現象。

寶寶要離開爸爸媽媽上幼兒園,從一個熟悉的環境,肯定會感到有些恐慌,他需要一個心理調節的過程,哭是寶寶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在這個特殊時期,寶寶心裡非常脆弱,他也想通過哭,引起大人對他的注意,給他更多的關心。

所以教師要讓父母知道不用太過擔心,也不要壓抑孩子,應該給孩子一個合理的發泄情緒的機會。

2、 提早入園參加遊戲

在嬰幼兒入園前,家長要經常告訴寶寶幼兒園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興趣,並在開學前帶寶寶到幼兒園熟悉環境。

教師在開學前一周與家長預約好時間,一起在幼兒園組織遊戲陪寶寶過兩個半天,讓寶寶慢慢熟悉幼兒園和老師。

3、 培養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在家應該訓練孩子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的能力,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增加自信:

養成和幼兒園相適應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定時定量進餐,中午睡午覺。

這樣讓寶寶在幼兒園裡生活就不會覺得難以適應了。

4、 父母情緒輕鬆,告別態度堅決而親切

早上來園時,不要全家一起出動護送寶寶上幼兒園,這樣會使寶寶產生壓抑感。

當老師接過寶寶後,父母要親切而堅決的對寶寶說「寶寶乖,在幼兒園好好玩,媽媽下班來接你,再見I」然後馬上離開,不要躲在一邊看。

有的父母或祖輩離開後不放心,又偷偷回來看寶寶,一旦寶寶發現了,就會因此而大哭大鬧,拒絕參加任何活動,給老師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有的家長看到寶寶哭鬧,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哭或也會有些焦慮情緒,但是切記不要在寶寶面前表現出來,因為寶寶也會受到家長情緒的影響。

請相信,老師會做好寶寶「白天的媽媽」,盡職盡責地幫助每位寶寶儘快度過適應期。

5、 安撫物轉依戀情緒

家長可以讓寶寶帶一件他的心愛玩具或安撫物到幼兒園,這樣孩子在離開親人期間,會把依戀的情感暫時遷移到心愛的玩具或安撫物上,有助於減輕焦慮感。

6、答應小要求,轉移注意力

家長把寶寶接回家後,可以滿足他的一些小小要求,抱抱孩子,親親孩子,進行肌膚接觸,更要缺點抽點時間陪孩子做做遊戲,滿足他的依戀需求。

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寶寶,家長要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問寶寶幼兒園的任何事情,也不要和他談論第二天去不去幼兒園的事,讓寶寶情緒放輕鬆些。

7、 家園多溝通

家長要及時與老師聯繫,了解寶寶在園的情況和讓老師了解寶寶在家的情況,按照老師的指導、要求進行配合家教,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8、 體驗愉快回憶

父母在孩子情緒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儘量啟動孩子的愉快記憶,有的父母接孩子回家,常常會把自己的擔心化為一連串的問題:「有人欺負你嗎?」「老師有沒有批評你」「有沒有吃飽」這種負面的關心實際上在暗示寶寶:幼兒園是個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明智的做法是:經常性的問一問寶寶「幼兒園裡什麼最好玩?」「老師為什麼獎勵你?是不是你做得最棒?」「幼兒園的飯真香,媽媽聞聞都想吃。

」讓寶寶回憶幼兒園裡愉快的情景,給他快樂的心裡暗示,寶寶就會更樂意接受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康克清同志曾對廣大父母說:「要重視和改進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學校,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老師,在孩子入園前後,父母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老師希望父母要有恆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裡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課堂丨一文幫你解決幼兒分離焦慮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們的人生就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分離,每一個新階段的成長都代表著一次新的分離。進入幼兒園,是小朋友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此階段被稱為「...

3月入園季 科學應對分離焦慮

千龍教育綜合整理: 3月,幼兒園開學了,有不少小朋友是初入園,最讓家長頭疼的也許就是幼兒園門口的淚眼相送了。很多家長會歸因為「分離焦慮」,那對於「分離焦慮」,家長們到底了解多少呢?「分離焦慮」真...

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怎麼辦

孩子去上幼兒園是他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園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但是每個剛入園的孩子都會有一段特別的入園適應期。孩子從個體活動過度到有規律的集體活動,往往一時難以適應,因此會對幼兒園產生排斥...

孩子入園哭不停 可能是分離焦慮在作怪

每年幼兒園開學時,教室里總要上演一曲曲此起彼伏的「交響曲」,讓人焦急不已。在這個時刻,寶寶總有發泄不完的委屈。將寶寶交給老師,跟他告別準備離開時,寶寶脫口而出:媽媽不要走!媽媽你不愛我了嗎?媽...

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媽媽該怎麼做?

分離焦慮是嬰兒心理防禦機制不成熟的表現,他們通過哭鬧錶達對親密關係者的呼喊,以抑制情感痛苦。但每個寶寶的分離焦慮的程度及表達方式不同,甚至每個寶寶在每個階段的分離焦慮表現也不同。今天小編就來帶大...

寶寶得了分離焦慮怎麼辦?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發現自家寶寶一離開自家就哭鬧不行,一方面是寶寶對離開父母有一定的不安全感,一方面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家寶寶其實得了兒童分離焦慮,那麼我們大家又該如何避免寶寶變成分離焦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