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講不聽,說不動?不動怒有效管教,打造親子好情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次,跟一位德國媽媽聊孩子的近況時,聊著聊著,這位媽媽突然頓了一下苦笑的對我說:「凱特,你知道嗎?為什麽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養育孩子壓力這麽大?要應付數不清的麻煩事!」

當然這是有點自我解嘲的說法,我相信她在決定要生小孩之後,一定也跟大多數的媽媽一樣,做了很多的心理調適和育兒準備,全心全意想成為一個稱職的好媽媽。

只是,為人父母要面對的挑戰何其多,特別是當孩子耍性子狂哭鬧,或不聽勸告、一再挑戰父母的底線時,要如何強壓怒火讓情緒不要暴衝,對很多人來說,真的是說的比做的簡單。

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才能有效導正行為

即使是經歷豐富耐心十足的德國幼教老師,也難免會有因為孩子各種不定時的狀況被惡整得人仰馬翻的時候──當孩子說要上廁所卻把整筒衛生紙塞進馬桶裡,馬桶因阻塞而使得整間廁所大淹水,當孩子把木質地板當作畫紙塗滿水彩顏料……以上種種時刻請你相信,德國人沒那能耐優雅的讚美孩子說太有創意了,他們通常只會閉上雙眼,嘆口氣說:「請告訴我這不是真的!」

對於孩子錯誤的行為,德國人當然會生氣,只是他們不會讓生氣的情緒過度外顯,除了不體罰、不大吼大叫的怒罵孩子,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孩子看到自己犯錯後的結果,才是有效導正孩子的行為的方法。

不少父母會說:「我講了很多次不行,孩子就是不聽話,我能怎麽辦?」他們沒想過,也許正是因為他們說了太多次的「不行!」「不可以!」,所以孩子已經對這幾個字徹底免疫,完全無感。

譬如說很多幼齡的孩子會有一個階段很喜歡亂丟東西,當爸媽對孩子說了好幾次「不可以亂丟!」幼齡的孩子可能還是無法直接從話語去理解為什麽不可以亂丟,這時如果爸媽換個方式,每次孩子亂丟玩具或餐具時,請他自己把丟的東西撿起來,孩子便容易理解到「自己丟的還得自己撿」的行為後果,這會比說了無數次的「不可以」來的更有效。

德國幼兒園裡,每個幼教老師都謹守這個大原則來糾正錯誤行為。

孩子就是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當大人口頭勸告「不可以」幾次,發現沒有用後,與其讓憤怒的情緒累積到沸點對著孩子拍桌大吼:「我說了幾次不可以,你聽不懂嗎?」不如換個方式讓孩子承擔行為後果,也讓自己的情緒緩衝一下。

舉一個幼兒園的實例來說,每天的音樂律動時間,我們都會放些孩子喜歡的音樂讓孩子在教室裡隨興跳舞,對四歲以下愛跳愛動的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最喜歡的室內活動之一。

不過,常常音樂一放下去,孩子跳著跳著會興奮地開始追鬧起來,當然幼教老師都會告訴孩子在教室裡只能跳舞,不要互相追著跑,因為最後一定會有人跌倒大哭。

但是,總是會有那麽幾個孩子老是一玩就忘了教室裡的常規,又開始追鬧,這時候我們就會按下音樂停止鍵,孩子一聽到音樂停了,都會靜下來看發生什麽事,我們就會再說一次:「你可以跳舞,但是請不要跑,不然沒有音樂。

幼教老師很清楚,「不行!」「不可以!」要是說得太頻繁就會失效,不如直接按下音樂的停止鍵,幾次下來孩子便會得出「我亂跑的話音樂會停止,活動就此結束」這樣的結論,便會減少重覆犯錯。

處罰方式須:快且短暫

這樣的處罰方式對這年紀的孩子必須「快且短暫」,也就是說孩子跑時,音樂必須馬上停止,卻也不能停止太久,因為你必須很快地給孩子一個能夠重新表現的機會,來幫助他們記得什麽樣的行為是正確的。

通常兩三次過後,孩子就會懂得如何必須遵守定下的規矩。

只是,有時孩子也會故意試探底線在哪裡,想知道自己有幾次機會可以被原諒,這時大人便必須視情況來決定當天要不要徹底停止活動,讓孩子學會自律。

反之,爸媽若常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孩子往往會聚焦在爸媽的憤怒情緒,腦子裡只記得當時爸媽的嘴臉看起來很嚇人,壓根兒忘了自己到底犯了什麽錯。

德國人認為,要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就不能以同樣錯誤的方式去強行壓迫孩子,打罵教育也許可以一時制止孩子犯錯,無形中卻加深了孩子負面行為的強度。

因為六歲以下的孩子隨時都在模仿爸媽的一言一行,當然也包括了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情緒表達方式。

有幾次我注意到班上一個三歲的孩子,只要一生氣就會拍桌子大吼,觀察了一陣後跟家長約談,才發現原來有時孩子頑皮,怎麽講都不聽時,爸爸就會拍打桌子、大聲訓斥想嚇嚇他,卻不知自己正做了情緒管理的負面示範。

因此,期待孩子有高情緒智商,爸媽在孩子犯錯時,不妨靜下心瞭解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先與孩子的感受同步,就能在孩子犯錯時,更有技巧的處理問題,而不完全被自身的情緒左右。

但這並不表示,身為爸媽就得隱忍自己內心已經快要失控的情緒海嘯,相反的,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爸媽也會有生氣的時候,孩子才能正確明白自己行為的對錯。

此時,家長不妨以嚴肅地語氣向孩子說:「爸爸/媽媽現在真的非常生氣。

」通常兩歲以上的孩子,已能從臉部表情和說話的口氣來辨別他人的情緒。

處理情緒的方式常常會累積為一種習慣,看不過去就開罵,講不聽就打,一旦負面情緒已經會主動引發某個反射動作,自然很難理性教育孩子。

以情緒主導的教養方式,常常也會在孩子大了之後引起他們情緒化的反抗,所以爸媽如果能夠以嚴肅且堅定的語氣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便容易內化這套情緒管理模式,培養出面對高壓情境的應對能力。

體罰,只是一時的皮肉痛

早在七○年代,德國學校裡就已禁止使用體罰。

西元二○○○年,更以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家長對小孩使用體罰。

在德國,對小孩使用暴力已經被視為是一種犯罪行為,老師會被即刻開除,一丁點轉圈空間都沒有。

我不贊成體罰的原因,倒不只是因為德國法律全面禁止教師和家長使用體罰,所以不得不遵守法律,順著規定走。

我不贊成體罰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從學生到成為教師一路上徹底明白體罰的手段,以教養的長遠角度來看,不正確,也不怎麽有效。

在數十年前的那個時代,幾乎每個孩子都被打到大,比如說成績差、忘了帶課本、上課打磕睡等等各種不明所以的理由都能被體罰。

我算是一路叛逆到大的小孩。

不只在家裡令爸媽頭疼,在學校也是問題學生。

體罰對我而言,只是一時的皮肉痛,忍一下就過去了,被打完我就是那種會轉過身對老師扮鬼臉的欠揍小屁孩。

但事實上爸媽對我管教甚嚴,他們當時雖忙於工作卻非常重視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不會因為犯了小錯就亂打一通的明理父母,只有屢勸不聽,才會挨打。

家裡的其他三個小孩,好像沒有一個像我這麽常挨打,這麽常被老師叫到訓導處。

記得小時候有次又惹媽媽生氣,挨了一頓打後,媽媽已經被我氣到不知道拿什麽方法制伏我的倔性,突然跑進房間然後把我的一些衣物丟進一個大手提袋,對著我說:「我管不動你了,你去找一個更好的媽媽吧。

那時約略十歲不到的我,心裡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孤單,我不想離開家啊!但是心裡這樣想的我,並沒有轉身跟媽媽道歉求饒,我一手拎著大包包,頭也不回的就離開。

說實話,我現在都還記得我當時腦海中閃過的各種念頭─沒有家的我該去哪睡才安全?肚子餓時要去哪裡可能要得到食物?倔強的我就是沒有想過,要回頭請求媽媽原諒,不是因為我不愛媽媽,而是我當時心裡認定媽媽是真的不想理我了。

忘了我一個人在天黑的道路走了多久,大概有半個小時吧。

突然聽到一陣轟隆隆的摩托車聲,看到一臉擔憂的爸爸,靜靜地對我說:「你真的打算不回家了?」我才知道原來爸爸到處在找我,我默默地上了摩托車跟著爸爸回家。

爸爸一進門就對著媽媽說:「找到了!」接著我看到媽媽哭腫的雙眼才明白,原來媽媽並沒有不要我。

在那之後,我挨打的次數明顯變少了,不是因為我一夜變乖,而是媽媽應該也明白打罵教育對我起不了什麽嚇阻效用。

我們開始有家庭會議,爸媽的教養態度也漸趨柔軟,多溝通後爭執自然就變少了。

雖然在學校的我依然常被處罰,但爸媽因為愛我,所以在無計可施的時候,仍然願意不放棄的試圖找出方法、拉住那個桀驁不馴的我,也因此我沒有越走越偏。

有些人認為適度體罰如打手心或是青蛙跳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孩子就是皮到講不聽,不打不會怕。

我承認,體罰固然可能嚇阻孩子再度犯錯,但是對於部分個性特別倔強的孩子,體罰真的嚇唬不了他們,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嚇阻的強度會逐漸削弱,所以體罰並無法持續奏效。

爸媽可能還會發現孩子越打越不怕,這時標榜理性的「適度體罰」就很容易失去分寸,最糟的是,還會傷害親子關係,所以我反對體罰。

更常見的情況是,多數家長在開始體罰孩子之後,便很少會再重新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跟孩子找到彼此的連結,於是講了幾次聽不懂就體罰,而不是換個方式去管教,換個說法讓孩子聽得進去。

教育本來就是一條漫漫長路,想與孩子建立一個可以互信溝通的正向關係,必須從互相理解開始。

在台灣的執教生涯中,我曾經帶過好幾個不服管教所謂行為偏差的問題學生,他們有的在課堂挑釁甚至辱罵老師,還有的會跟老師打起架來,每次教務主任跟我說這些學生可能要轉到我的班上來,請我先瞭解一下孩子之前的行為狀況,通常我都會說沒有必要,等孩子到我班上我就會明白了。

我儘量避免還沒見到孩子本人,就給孩子貼上標籤,我想以自己的觀察重新認識這個孩子,也讓孩子有機會去信任一個老師。

也因此這些孩子後來都跟我處得很好,學習的態度也變得積極。

我堅持不體罰,因為我太清楚這些孩子絕對不怕打,就像小時候的我一樣。

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我印證了一個信念,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前,我得先安撫好自己的情緒,把自己抽離傳統上對下的教養窠臼。

跟孩子談,有機會就跟他們聊聊,不要等孩子犯錯才來說教。

我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底層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在跟學生互動中,我也認知到自己的思考死角,唯有這樣,才能找到機會,在他們偏離軌道之前,追上去,指引至正確的方向,而這過程中,師生彼此若沒有信任關係是絕對做不到的。

忙碌的現代家長最欠缺的就是時間,所以常期待能有一個快速奏效的方法來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體罰似乎成為一種必要之惡的教養手段。

但我想說的是

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貪圖捷徑,除了愛與瞭解,從來沒有萬靈丹。

很多教養方式不是沒有效,只是需要時間和耐心去看到改變。

用體罰去導正行為,似乎過度簡化孩子犯錯行為的原因,認為孩子就是不知道害怕才會再犯錯,長期下來反而會把親子關係關係逼進死胡同,因為多數人在體罰孩子的時候,很難不摻雜個人情緒,看著爸媽盛怒的臉,孩子怎麽能理解你是因為愛而打!

教育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讓孩子有探究問題核心的能力,自己找出解決方法來嗎?所以我很難認同,父母自己在找不出方法的時候,就可以以教養之名合理化自己的錯誤行為。

在體罰孩子之前,不妨也停一停,想一想,以權威方式馴服孩子,實在不是教育該有的樣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想不到,肯定句的教養力量!

「你再不聽話就不准看電視」、「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你怎麼說都說不聽,真糟糕」。爸爸媽媽們檢視一下自己平常與孩子的對話中,有沒有不時出現上述這類條件式、威脅式以及負向否定的語氣和語言...

和善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上周在群里與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課前小調查時發現,因為自己情緒管理沒做好、因為老人、因為孩子屢教不改......導致我們很難做到和善而堅定。您是否也感同身受?您是哪種教...

常聽父母抱怨孩子為什麼都不聽話?

愛頂嘴、唱反調、愛發脾氣、太調皮,到底要怎麼溝通、怎麼教?孩子不聽話,讓父母覺得很沒輒嗎?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要找出原因,並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因素造成,並且調整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才能在良好互動...

管教不是懲罰,學會善用隔離法

我們養育小孩,有責任管教他,讓他知對錯、識界線,當孩子做了不應該的事情時,我們需要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以後不可以再做。但是僅僅靠說,很多時候孩子是記不住的,這時候就要求我們父母有些其它的方法。傳...

孩子脾氣不好,原因卻讓所有家長引以為戒!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受父母以及長輩的寵愛。為此我們不難發現,寶寶與寶寶的性格都有一定的區別,有的寶寶非常乖巧,有的寶寶脾氣往往專橫,有的寶寶則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其實孩子的脾氣不好,不是家長沒賣...

學習一下:美國父母如何有效地管教孩子

在美國家庭管教中,法律明令禁止任何人,包括父母對兒童進行體罰。當小孩子情緒失控、胡攪蠻纏或蠻橫哭鬧時,美國家長經常釆取二種方式:「Time Out」和「Time Limit」。孩子犯錯該懲罰嗎?...

爸媽再抓狂,也不能對孩子說的話

「你不聽話,警察會來抓你!」、「媽媽沒有不乖的孩子」、「活該,早跟你說跑來跑去會跌倒」……教養孩子時,您是否曾說過這些話?大人的負面語氣與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與發展造成什麼影響?怎麼說話才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