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總愛搶妹妹的玩具,妹妹也總是不讓姐姐碰自己的東西,背後的原因是媽媽為姐妹倆建立的分享意識不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裡有超過兩個孩子以上的媽媽,大多數都碰到了孩子之間經常搶東西或被搶東西的情況。

這時候,如果媽媽只是單純的教訓孩子或是安撫孩子,那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們下次一定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得認識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對於家裡孩子們總是因為搶東西吵架甚至打架的問題,其真正原因是孩子們的分享意識不夠,不能正確運用是否分享的權利。

因此,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是要為孩子們建立正確的分享觀,那如何來建立分享觀呢?

了解「物權」的概念

根據物權法中的定義,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品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

這個概念,對孩子們來講顯得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

但媽媽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孩子熟悉這個概念。


比如,媽媽可以指著姐姐的積木,告訴孩子們,這些積木是屬於姐姐的,姐姐有權利選擇是自己玩,還是讓給妹妹玩。

與此同時,媽媽還應該告訴孩子們,妹妹的玩具熊是屬於她自己的,妹妹同樣有權利選擇是自己玩,還是和姐姐一起玩。

這個過程中,媽媽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向姐妹倆明確界定各自的所有物,這樣姐姐和妹妹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夠自由支配的物品有哪些,又有哪些是別人擁有的。

學會自己做選擇,並尊重他人的選擇

既然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擁有支配權,那麼媽媽就應該進一步告訴孩子,孩子有權利自己選擇是否分享,其他人不能強迫。


同時,媽媽也是在教會孩子要有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這對孩子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很有幫助!

反過來,如果孩子被拒絕分享,那麼孩子也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別人的選擇,因為孩子已經明白別人的物權應該由別人自由支配,這是換位思考形成的基礎。

比如,當姐姐想要玩妹妹的玩具時,姐姐需要先詢問妹妹的意見,如果妹妹不想和姐姐分享玩具,姐姐就應該尊重妹妹的選擇!

了解分享或交換等其他玩耍形式

也許媽媽會問,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玩具總是不想分享,這樣久了以後,會不會造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呢?答案當然是會!

所以,在教會孩子自由做選擇的前提是還需要讓孩子學會分享、交換或輪流玩等方式,來補充孩子的可選擇項。

孩子本身的世界非常單純,針對問題的看法也常常是非黑即白,也就是說孩子自身對分享這個事情原本的態度要麼是,要麼不!而媽媽這個時候,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有很多孩子不願意分享,其實是害怕分享之後,自己就不再擁有這個玩具了,所以媽媽需要讓孩子明白,即便和別人一起分享玩具,玩具最終的物權還是屬於孩子自己,這樣孩子就不會害怕分享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認為和別人分享以後,自己就不能玩了。

針對這種情況,媽媽就需要告訴孩子,分享是可以以交換玩具或是輪流玩的方式進行。

交換玩具的話,孩子就可以玩到新的玩具;輪流玩的話,孩子們會在玩耍中激發更多的興趣和鬥志,還能學到規則意識。

當孩子們了解到更多的選擇項時,更願意表現出分享意願。

作為媽媽,大多數都是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歡分享,但分享是種能力,需要媽媽有意識地加以培養。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正確的分享觀,媽媽就應該尊重孩子做出的選擇。

不管孩子是願意分享,還是不願意分享,這都是孩子基於自己的意願,對自己物權的使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孩子護東西是不太過了?

人物介紹:小七(女)——2013年7月出生Kelly——小七媽媽上篇關於保護孩子物權發展的文章一出,小西瓜媽媽就分享了她的困惑:快20個月的小西瓜很護東西呢,有時候自己不怎麼玩的玩具帶出去,一看...

所有的爸媽都應該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