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懂孩子,父母應該要了解的知識|孩子的成長需要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之前的文章《了解你的孩子 | 這樣的環境讓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中,我們找到了孩子無法向你說真心話的原因,這讓我們離懂孩子更近了一步,但還不能算完全懂了孩子,我們還需要關於孩子的科學知識,懂得孩子這個群體的科學發展規律,才能在聽到孩子的內心想法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反饋和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下面有一個小測試,如果你能夠在一分鐘之內回答出來這些問題,那說明你對於自己的孩子,是有一定的了解,也許了解還不夠全面,但是至少說明了你並不陌生。

第一個問題,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嗎?

她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他遇到什麼樣的事兒會害羞,遇到什麼樣的事兒會憤怒,他更傾向於害怕的時候會做什麼,在陌生的人群當中他一般變現怎麼樣?

第二個問題,你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喜好嗎?

喜歡什麼,喜歡做什麼,喜歡成為誰?或者是說喜歡以後做什麼樣的事業?

第三個問題,你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嗎?

他在哪方面的能力特彆強,哪方面的能力比較弱,哪方面的能力中等,以及他的發展均衡嗎?

第四個問題,接下來就是需要,你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嗎?

孩子內心的需要沒有對錯之分,可能是孩子想吃糖,可能是孩子就是想出去玩不想寫作業,但一定是源自於孩子內心最本能的聲音,你知道嗎?

第五個問題,比了解孩子內心需求更重要的是,你了解孩子的成長需要嗎?

孩子有成長的需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會更明確的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需要什麼,但是年齡越小的孩子他越不知道自己的成長需要什麼,他往往只能說我需要什麼,而對自己的成長需要什麼是沒有意識的。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盡力滿足孩子的內心需要,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需要。

也有太多的父母只關注了孩子成長的需要,用錯誤的一種方式,讓孩子為了滿足他的成長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不斷的去割捨自己本能的一些喜歡。

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我們是要用孩子能夠接受的,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方式來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

但是,我們同時也需要重視孩子內心的需要,因為那是他們及時的,本能的、感性的想法,關注這些想法能夠達成父母和孩子之間一種交流的最好的狀態。

接下來,我就按照年齡由小到大,用一些案例和科學的方式去分析,在孩子的不同階段,他們的成長需要是什麼。

安全感的需要

很多小孩的父母都會苦惱孩子吃手,最初孩子吃手,大多是想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吃手是一種他們在陌生、侷促或緊張的環境下,給自己安全感的方法。

最開始孩子吃手是特定環境中才有的行為,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注意到,這個行為慢慢就變成了孩子潛意識的習慣,一旦成為習慣,孩子就會在任何環境下都出現這樣的行為。

因此,吃手這個行為基本都是由特定環境想滿足自己安全感發展而來,遺憾的是,父母往往是在這個行為變成習慣之後,才想要去改變,我們可能根本沒發現,最早時孩子的吃手行為和他所處的環境有關。

這就是說,當一個小寶寶沒有辦法在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的滿足時,他就會自己發明出一種方法來滿足自己,我們需要懂這一點。

如果孩子吃手時,我們非常粗魯的去限制他吃手,但又沒有其他的辦法來滿足孩子的安全感的話,就是不能叫做懂孩子,我們沒有認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我們當然需要阻止孩子吃手的行為,但是我們同時也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安全感方案。

否則就變成了我們不想讓孩子上網玩遊戲,但他的生活又那麼的枯燥無聊。

他白天難道就需要呆在床上看天花板嗎?這不應該是他生活的樣子。

所以當我們沒有辦法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我認為我們是沒有權利給孩子說「不」的。

被關注的需要

孩子到了兩歲多到三歲時,我們會發現他們有扔東西的行為。

看見桌上有東西他扔在地上,然後你幫他撿起來,啪,又扔在地上,你再撿起來他又扔在地上。

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反映出的是他渴望被關注的需求。

這種需求源自於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來指揮別人聽從於他,讓他證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了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

同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反覆扔東西在地上讓你撿起來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你正在忙、和別人說話、你在看手機、看電視不理他的情況下,他們會用這種行為習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

被尊重的需要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對心理上的需求開始提高。

比如說被尊重的需求。

實際上被尊重的需求在各個年齡段都有,但是孩子的被尊重的需求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大人們往往用一句話就把孩子的這種需求抹掉了,這句話通常是「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沒關係的」,說話間,我們已經抹殺掉了孩子對於尊重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看見孩子常年不玩的玩具,想要把它們送給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是否會徵求孩子的同意?我們會問孩子嗎?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可能不會問。

或者有一些小朋友來家裡玩,突然看中了你們家孩子一個玩具,小朋友在邊上大哭大鬧,一定要。

這個時候作為主人的你一定會特別的尷尬,然後可能就會順水推舟的說:「好了好了你拿回去吧。

你在處理了尷尬的同時,你會看見身後你的孩子在用一種幽怨的目光看著你,因為你沒有得到他的同意。

這樣的事情長期以往的發生下去,孩子會離你越來越遠,因為他內心中對於尊重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要想和孩子有真正的心靈上的交流,特別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有權利、有時間慢慢表達自己。

發展的需要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不斷地發展的需求,其實有一些成年人會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回母校看望老師時,當我們和父母聊起過去,我們會說「你那會兒要對我再嚴厲點就好了」,「小的時候你要是在這方面沒有放棄對我的要求就好了」

這種感慨其實是說,處於孩子狀態的我們並沒有深刻的意識到發展的需求,而作為監護人或者是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在最後的一刻,也沒有堅持來要求我們。

他們那時候滿足的是我們內心的需要,比如吵著鬧著說不要去學英語的需要,但卻忘記了我們成長的需要。

如果我們能夠適時地激發出孩子發展的需求,孩子的狀態將會有很大的變化。

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到了青春期以後,很多的父母有困擾,就是孩子開始逆反,開始不和父母說話,回到家裡他會把門關上,大家會怎麼看?

這個時候孩子在表達的是我拒絕你,不要你進入我的世界,還是孩子在表達的是我想獨立,我想擁有自己的空間,我還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我們會發現到了青春期以後,有一種親子關係中的父母特別難受。

這些父母以前和孩子之間是過度地捆綁在一起的,這種捆綁指的是一種相互依賴,從生活上、從心理上都相互依賴的一個親子關係,到了青春期以後,我們會發現,由於科學的成長規律,青春期的孩子要追求獨立,如果他沒有追求獨立的行為,那說明他的青春期是有問題的。

所以當青春期的孩子表達出逆反、憤世嫉俗、清高、無所謂,恰恰是在這個年齡階段非常好一個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懂得他們的內心需要嗎?我們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在青春期的這些心理特徵當中能夠找到自己的那個價值。

其實青春期的心理特點的背後,闡述的無非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是獨立的個體;第二個問題是我要追求自我價值實現。

這是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做的。

在青春期階段,打網遊的孩子、對網絡上癮的孩子,實際上是想要滿足什麼需求呢?是他們想要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通過打網絡游遊戲,讓別人關注了自己,又交到了朋友,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

追星的孩子、喜歡唱歌的孩子,他的想法是:「我就喜歡這種風格的歌曲,我要成為這樣的歌手,這樣能體現我的自我價值。

那還有一群孩子他們想表達的是:「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負有責任,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我有我自己的思考。

這三種行為現象,都是青春期孩子在表達自我價值的需求,他們背後的需求是一致的。

但是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表征會不一樣,其實這取決於我們在家庭中,是否能讓孩子意識到「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想為社會做點什麼,我想為世界做點什麼」。

對於孩子這樣的心理需求,父母需要反思,我們是否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給他們提供了幫助呢?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沒有讓他看到更大的世界,沒有讓他意識到自己和世界的關係,自己對於社會的作用,自己對於國家的價值,我們又怎能要求一個孩子,長大了就立刻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呢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對孩子有這樣的要求,那是非常殘酷的。

回過頭來,當我們想要去懂得一個孩子的時候,不管這個孩子的年齡有多大,哪怕他只是剛剛出生的嬰兒,我們都需要建立這樣的五個思考順序,來去理清楚我們的思路。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某個行為,不管你是否開心,是否滿意,是欣喜若狂,還是感到憤怒。

首先要思考,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第二步要問你自己,看到這個行為產生的情緒到底是什麼原因?

當你甄別出來了自己的情緒原因時,下一個問題就是你的需要是什麼?你想怎麼辦?第四個問題要問孩子的需要是什麼?

最後就要考慮孩子成長的需要,根據孩子成長的需要想到的方法,才是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所以,要想懂得一個孩子,要想去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第一步,把自己瞬間的情緒和自以為是放下。

我們每個人看待另一個人都帶有自己主觀的想法,我們總是假設對方會怎樣做,這是基於我們自己就會這樣做。

那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就會引發我們和孩子之間各種各樣的誤會和矛盾。

最後結果就是,你根本就不懂孩子在做什麼,也沒有辦法對他的行為進行引導。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的去理解一個孩子,需要首先面對和理解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有勇氣解讀自己時,我們也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創造了全新的自己。

這個創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學習、思考,但更重要的,它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行動起來。

作為父母

你可以陪著孩子

創造新的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可怕的兩歲,你想好對策了嗎?

現在進入到我們養孩子的一個頭痛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麼可怕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獨立,他又與母親是一體的。這個時候,他們對母親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媽媽什麼時候圍繞你你都要反應,然後...

不愛說話 | 愛,就是我不開口你也能懂?

過度溺愛我認識一個叫奇奇的小朋友。他從小就是家裡的小寶貝,每次他還沒開口,大人們就能猜到他想要什麼,然後儘可能地滿足他。現在,奇奇變得越來越不擅長和人交往,想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也不敢主動說,還...

順利帶孩子度過「叛逆期」,我們有話說.....

提到孩子的叛逆期,相信很多家長對這個話題並不陌生。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難管叛逆。所謂的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但對孩子來說從聽話到不聽話是孩子學習獨立思考得過...

呱呱墜地的嬰兒,我們是否了解他的世界?

嬰兒還在母親子宮裡的舒適,他所需要的任何需求,媽媽都可以馬上立刻滿足他。然而在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一切都改變了,他來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陌生又清晰的噪音,明暗分明的光線,各種各樣的聲音,來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