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了解你的孩子,這樣的環境讓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研究孩子

是每個父母在做的事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們每天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去研究自己的孩子。

從每天清晨起床後,就開始想,我們的孩子腦袋裡面在想什麼呢?他的想法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樣呢?隨著孩子年齡段的長大,他們的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體,甚至有的時候超過我們的想像。

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用點時間停留,來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真正的懂孩子嗎?我們看到的孩子所有的行為,他們的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是他們所有的想法麼?

在孩子三歲前,我們會因為孩子說話不清楚,表達能力不強而困惑,不太懂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等到孩子上了小學,讀了小學以後,他表達的也許並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他們幾乎變成了完全陌生的孩子,讓你懷疑這是不是你看著長大的那個孩子,他們的變化多到你難以接受。

在了解孩子這件事上

我們會遇到的三種困難

我們非常想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但是我們難免會遇到困難,在這樣三種情況下,你還能讀懂孩子嗎?

第一種是孩子不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種孩子表達的內容和他的真實想法可能不一致,第三種是孩子只表達了真實想法的一部分,而真實的情況會遠遠超過他想表達的。

孩子表達的內容和真實的想法完全不一樣,那會是什麼情況呢?我來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一個孩子在周末上了一門極有挑戰性的課,上完課他對爸爸說:「我不要去了,這個地方上的課太難了,我一點都不願意去。

」他的語言所表達的,就是他真的一點都不願意再去上課了,課程太難了!

但是,如果注意到孩子表達的口吻,是這樣的一種方式:「哎呀~爸爸~~那地方學東西太難了!哪是一般的孩子能學的會的呀!~~我可一點都不願意去了。

」大家看到同樣的言語內容,當以這樣一種方式去表達時,他真的是想表達他不願意去了嗎?

其實,孩子想要表達的內容是:這個課程要學習的東西那麼難,但是我都能做到,所以我是很厲害很厲害的。

所以,在這個孩子的言語背後,是她想要去告訴爸爸「我很厲害」,這是他的潛台詞,但是在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卻忽略了他語言表達背後的那層意思,真的理解為:孩子不願意做這個,不願意做那個。

有時候,孩子們只表達了真實想法的一部,比如像下面的例子中這樣。

有一個小朋友新學期第一天從幼兒園回來,給爸爸媽媽說:「我不想再去上幼兒園了,我不想和他們在一起。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孩子剛到幼兒園就發現,這學期他的老師變了,主班老師和副班老師完全都換了。

所以孩子只表達了自己感受的一部分,就是他不想去上幼兒園了,但是背後的原因,他是由於換了新老師感到不適應,他沒有表達出來。

所以說,他表達的僅僅是他真實想法的一部分。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有耐心去思考,孩子在表達這些話時,他真正的意思是什麼?觀察他的周圍有什麼別的因素讓他說出來這樣的話。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願意表達?

那麼我們就會有一個困擾,我們想要聽到孩子表達出真實的想法,但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讓孩子願意,也更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呢?

其實這樣的環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點是孩子表達想法的環境是安全的,第二點,當孩子表達之後會獲得幫助。

那麼什麼叫環境安全,什麼叫獲得幫助呢?

環境安全指的是孩子對於某個環境當中的人是信任的。

比如大家可以想一想,當孩子有一些為難、不好意思的心事,他會告訴爸爸媽媽嗎?如果他沒有告訴父母,那他擔心的是什麼?

孩子可能會擔心,如果對父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遭到父母的批評。

比如說當一個孩子弄丟了父母給他的一支漂亮鋼筆,首先,他自己也會很傷心,因為那是一隻他特別喜歡的鋼筆,同時他又很害怕,害怕父母的批評。

孩子這樣一種複雜的情感,如果不能在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環境中,安全地表達出來,他就可能會撒謊,他可能會說自己沒有弄丟鋼筆,只不過放在了別的地方。

所謂的環境安全,其實就是父母一直以來都讓孩子有一種印象和感受:父母願意接納他所有的情緒,不會對他的行為有錯誤的判斷,對他這個人進行負面的評價。

但如果當事情發生時,孩子確實犯錯,我們可以做到對事不對人。

這樣的一種環境會讓孩子們覺得是安全,並且可以對他們所說的話保密的。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畫面,一個孩子鼓足了勇氣,懷著忐忑的心情告訴爸爸說:「爸爸我今天上午在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沒有回答對,我覺得特別特別的丟臉。

結果爸爸在全家晚飯時,把孩子的這件事當一個笑話講給了媽媽聽,爸爸說:「你看我們家孩子,你知道嘛,他今天在幼兒園裡面,不過就是沒有回答上問題,他可緊張可害怕了。

爸爸用這樣的一種語氣,當著孩子的面說出孩子的糗事,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不能獲得安全感。

類似的事情如果經歷了幾次以後,這個孩子就不會再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爸爸了。

因為他認為把自己的委屈、錯誤和失敗告訴爸爸是不安全的。

另外,孩子在真實表達自己時,是需要獲得幫助的,當一個人在告訴另一個人自己內心想法時,他一定有需求。

孩子的需求一方面是傾訴,所傾訴的苦惱,如果被很好的傾聽了,那他的傾訴需求就滿足了。

或者是他需要獲得建議,他希望從父母、老師、長輩和朋友那裡得到建議,這些建議會讓他意識到自己表達了內心的想法是有價值的。

當他自己的疑問在父母這裡能得到解答,他才會願意來告訴父母。

所以有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向你表達,而是他認為跟你說這麼多遍都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不跟你說了。

我2002年回國,從2003年創建公司到現在已經有十三年,在這十三年當中我和無數的孩子成為了朋友,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回來找我。

因為我給他們了很安全的感受,而且他們知道在我這裡可以得到實際的幫助。

當一個孩子想要對你說實話,想要告訴你真心話時,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長期建立起來的信任。

所以,不管現在你的孩子多大,你可以問問自己,有沒有在家裡給他創建言論自由,可以無壓力表達情感的安全環境?當孩子表達了之後,你能夠給孩子提供幫助嗎?

當然有些父母會說,孩子說的有些問題我真的解決不了,真的沒有辦法給他提供幫助。

那麼我必須要告訴各位,孩子們需要的幫助有時就是給他們心理上的支持。

我也並不是可以解決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但是當遇到我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我都會告訴他們:「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如果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也可以和我一起來探討。

當我們能夠給孩子一個安全、有幫助的環境,就更可能聽到孩子真實的想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真的懂孩子了。

我們還需要了解孩子的知識,才能更好的讀懂孩子,給孩子提供有價值的幫助,才能教育好孩子。

明天,我將會繼續分享,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必須了解的知識。

關於孩子

你需要了解更多

明天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怎麼讓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是無法理解孩子做每件事情的理由,總是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判定孩子的對錯,其實教育孩子狐妖的就是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和明白孩子是因為什麼理由去做事情,然後針對性的給予關心和指導,...

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家長們也該醒醒了

這幾年常常聽到有老一輩抱怨,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難帶了。家長們也總是有一肚子苦水:孩子不好管!難道這一屆孩子就真的不行嗎?在弄清楚之前先請各位父母認真思考幾個問題: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你知道現在...

唯有愛與傾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導語:孩子期望我們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是有價值的。他們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安全感的,是被深深的、無條件的愛著的。

「不聽話」的父母,親子關係最差

央視曾推出的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片中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在《鏡子》里家長與孩子之間各種問題被毫無遮掩地展示出來其中交流的缺失、溝通的無效是片中幾個家庭的通病

青春期孩子看色情片怎麼辦?

今天在今日頭條里回答了一個提問,關於青春期孩子看色情片怎麼辦的問題。我嘗試用我的理解做了一個回答,記錄下來。問題:兒子十三歲上初二,突然發現他的手機里有不健康的圖片和視頻該怎麼辦?

孩子學齡前教育不可不知的五大問題

學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學前智育是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