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拒絕分享時,到底要不要站在孩子這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就不讓孩子分享玩具」,

這樣真的好嗎?

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

  • 0~3個月、3~6個月、6~9個月、10~12個月、13~18個月、19~24個月、2~3歲、3~4歲、5歲、6~8歲各個階段孩子的社交和感情發展的規律;

  • 孩子天性不喜分享,父母當面拒絕別人是不是最好的做法;

  • 3歲前孩子都是「獨行俠」,那麼等他們上幼兒園再交朋友吧,這樣可以嗎?

  • 為什麼3歲前的幼兒任然需要社交;

  • 社交的重要意義;

  • 如果引導3歲前孩子的社交;

  • 父母如何做榜樣?

家長帶孩子外出玩耍時,經常都會遇到一種情況:別的小朋友如果看見自家小孩有好玩或者好吃的東西時,都會想來「分享」一下,而孩子往往急的哭嚷,還有一些甚至會動手打人,父母是焦躁加尷尬,如果遇上一些不懂兒童發展的大人,自家孩子甚至還會被其他家長貼上「吝嗇」和「壞脾氣」的標籤。

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就講了一個媽媽強硬地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看的很多父母很是解氣。

所以,如果3歲以下的孩子本來就是自我為中心,愛打人,喜歡各玩各的,那麼為了省去以上諸多麻煩,家長是否就順其自然,等到孩子上幼兒園再讓他們交朋友?或者,當我們自己帶著孩子在小區玩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你能做到像那位媽媽拒絕讓孩子分享,或者說拒絕是最好的方式嗎?

兒童情感與社交發展規律

3歲以前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這一點我非常認同,這裡先幫大家梳理各個階段兒童情感與社交發展規律。

社交發展節點

— 嬰兒 —

0~3個月:此時孩子的社交行為表現在和父母的眼神接觸,偶爾咿呀的發聲,甚至可能會模仿你的表情。

3~6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會笑啦,很喜歡和人互動,特別是和父母一起玩「躲貓貓」,他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注意

如果這個階段的寶寶還不會沖爸爸媽媽笑,不和家長眼神接觸,或者對與人的互動毫無興趣,建議諮詢下醫生。

6~9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更喜歡熟悉的人,開始出現分離焦慮。

對別的寶寶也開始表現出自己的興趣,會用手輕輕的抓一下別人,或者「翻滾」到其他寶寶身邊。

10~12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身邊如果有同齡人,他會很高興,但是他並不會和同齡人一起玩。

他們更多是觀察和模仿其他孩子的動作。

這個階段寶寶的分離焦慮會加劇。

— 幼兒 —

13~18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學著說話了,因此和周圍人有了更緊密的互動與聯繫。

到18個月時,會聽懂簡單的指令,此時即便他們和別的孩子同處一室玩耍,也都是各玩各的,不會有什麼交集。

這個時候,孩子的分離焦慮達到頂峰。

19~24個月:能通過親吻和擁抱來表達他們的喜歡,但有的孩子就是會表現的冷漠一些,這都是正常的。

在陌生的成人面前會感到害羞。

開始試著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仍然不會分享。

— 學齡前 —

2~3歲 :開始有一兩個比較親密的同齡朋友,也可能會和假想的朋友對話玩耍。

在分享和輪流上有所進步,不過依然有待發展。

這個階段的的孩子可能會表現的具有攻擊性,為了保護他們的「領地」和物品會使用暴力,比如打人或咬人。

開始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但是還做不到「換位思考」和共情。

比起和小朋友一起,還是最喜歡在大人面前玩耍。

注意

如果這個階段小朋友表現的異常暴力,或是已經影響到他的其他方面的發展,請諮詢醫生。

3~4歲:這個階段孩子通過觀察他人,和他人交流互動,從而獲得相關認知和經驗。

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但是他們依舊需要大人的照料和指導。

會開始問很多「這是什麼?」「為什麼?」

如果他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孩子,可能會和玩伴發生爭吵,但其實他們還是很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也可能是假想中的朋友)一起玩耍:比如玩過家、角色扮演等。

他們開始喜歡有規則的集體遊戲。

甚至還一些規則比較靈活的桌遊也能吸引他們的興趣。

即便沒有大人的干預,他們也開始明白要分享和「輪流玩」。

5歲:開始有同理心,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誼。

關心朋友的想法,想要變得合群,也表現出史無前例的「大方」,不過此時他們依然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

能夠很好地適應幼兒園並表現的很獨立。

喜歡和父母交談,喜歡聽爸爸媽媽講故事。

6~8歲:想要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因而可能會和家長發生衝突。

模仿家長為人處世的方式。

雖然還是會和家長親昵,但是在公共場合他們會越來越抗拒這種親密。

因為可以很好地遵守遊戲規則,並且能夠坦然接受輸贏,所以他們和同齡人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在這個年紀,他們會想要在朋友家過夜,到8歲的時候,甚至會希望能夠在野外露營。

喜歡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有自己的閨蜜或者鐵哥們兒,不過「閨蜜」或者「鐵哥們兒」可能換的很快。

這個階段孩子可能從朋友身上學到各種壞的或者好的習慣。

開始喜歡獨處,在獨處中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發展,為他們的青春期打下基礎。

開始變得有幽默感,學會講一些真正的笑話。

社交很重要,即便是3歲以下的幼兒

社交的重要性

從上文的發展規律可以看出,一歲多到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普遍處於一個社交尷尬的狀態,此時他們即對別的小朋友感到好奇,但又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也不願意分享和輪流玩玩具,甚至還會動手打人,要等到他們長到五六歲才能很好地踐行社交規則。

回到開頭的問題,那我們就可以忽略掉3歲前孩子的社交了嗎?或者說在社交過程中,因為孩子的天性,就像那位媽媽一樣拒絕孩子和他人分享了呢?

著名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現代社會,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交往。

父母們最看重的情商,其實也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在美國,人們曾對近1000名學齡前兒童進行過跟蹤調查實驗,研究發現,懂得與他人分享、合作且樂於助人的學齡前兒童,在20年後,要比缺乏這些社交能力的孩子更有可能獲得大學學位和全職工作。

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的孩子過量飲酒和觸犯法律的可能性也較小。

雖然此項研究並沒有說願意分享可以讓一個人的生活更順遂,也沒有說拒絕分享就會使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糟糕。

但是結合其它對社交情感能力的研究,更多證據顯示就像常識一樣,與他人互動良好的學齡前兒童更容易交到朋友,並且獲得老師的積極反饋,因此他們更喜歡學校、更願意待在學校。

而且在國內這種人情社會裡,真正做到那位媽媽一樣其實非常難。

本來對方也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又都是住在一個小區,無論家長還是小孩,基本都是抬頭不急低頭見,如果家長當面拒絕小孩,這一家人很可能都會成為不受歡迎的對象。

3歲前幼兒的社交

社交能力是可以並且需要培養的,即便是對3歲以下的幼兒。

對孩子的好處

觀察、模仿與互動

1.觀察

小朋友之間總是有天生的磁力,即便是更小的孩子都容易被別的小孩吸引,他們還會觀察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和情緒。

在孩子一歲半左右時,一開始帶他去小區廣場玩,只要一看到有小朋友,他就立刻「定」住了,非常仔細地觀察其他孩子的行為,騎自行車、溜冰、拍球……而有的孩子在哭,有的在笑,他都看的非常專注,這是他對同齡人行為和情緒的深入觀察。

而觀察是理解和學習的第一步。

2.先熟悉,再朋友

2歲前的孩子更喜歡和大一點的孩子以及熟悉孩子一起玩耍。

3歲前孩子在一起玩時,喜歡有大人在旁。

前文中也講到,寶寶在6到7個月時會出現分離焦慮,在10~18個月時,分離焦慮達到頂峰,到2歲後會逐漸緩解。

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懼怕陌生人,會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現的謹慎和害羞。

如果我們貿然把孩子推到陌生的同齡人面前,讓他們「一起玩」「做朋友」,他們第一反應當然是拒絕。

當鄰居第一次把大3個月的小哥哥帶到我家時,那時寶寶才1歲半不到,兩人剛開始除了時不時觀察對方一下,也基本都是各玩各的。

後來他們的互動也逐漸增多,會更加頻繁地觀察對方,模仿對方的行為,爭搶、哭鬧、和解……

和大人教朋友一樣,孩子之間的友誼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先安排兩個孩子聚在一起,再逐漸組織小朋友更多的聚會。

如果孩子一開始抗拒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家長也不用強求,抱著孩子,陪著他觀察,幫他講解「那個妹妹叫兜兜」,「兜兜的粉色裙子你也有一條」,「那個哥哥是米米」,「哥哥的滑滑車騎的好快……」

3.模仿與「互補」

我家孩子屬於比較謹慎的那一類,對於新事物抗拒,在陌生環境裡更是顯得焦躁不安。

也是一歲半左右帶他去上早教,教室里看起來稍微有點危險的玩具一概都不玩,即便是大人先滑一次給他演示,甚至是抱著他滑都無濟於事,去了一兩個月都沒有好轉。

自從和鄰居比他大兩個月的小哥哥成為了朋友,一次我帶兩個孩子一起去早教中心玩,在小哥哥的「示範」下,孩子戰戰兢兢地竟然跟在小哥哥後面玩了所有的玩具。

還有小哥哥不大吃蔬菜,但兩個孩子一起吃飯時,看著弟弟大口地吃蔬菜,哥哥往往也會跟著吃一碗……

4.逐漸學會社交規則

在以孩子為中心的小家庭里,大家都是圍著孩子在轉,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確實認為世界本應如此,當他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會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雖然他會不解、焦急甚至憤怒,但這都是孩子在社會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

正因如此,在有兄弟姐妹或是在和同齡人接觸較多的孩子,他們在分享、輪流、共情和社交上的發展都會領先一步。

雖然三歲或者四歲以下的孩子不懂分享,或者說他們不能抑制本能的占有欲,但父母卻可以為他們種下社交的種子。

多用「分享」這個詞

比如,把自己的食物分一點給孩子。

父母可以說,我的三明治好好吃,你想吃嗎?我給你「分享」一點吧。

除了物質,精神上也是如此。

寶貝,媽媽現在好開心,我想給你分享一下我的高興事。

我有一個好故事想和你分享!......

表揚

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時,及時地表揚,讓孩子嘗到分享的甜頭。

事先收走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準備多一點的玩具,玩恰當的遊戲

除了可以把同類型的玩具多準備一些(我自己常常是和其他父母事先商量好,去對方家裡時,自己也會帶上一些玩具),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收好(比如他的安撫物),也可以鼓勵孩子玩一些合作性的遊戲,比如一起擦地,傳球、跳舞等。

比如剛開始我家寶寶和鄰居小哥哥還不熟的時候,我會和他們圍成一個小圈,鼓勵大家一起拉著手跳。

剛開始他們可能會抗拒,但一首曲還沒有結束,他們已經牽起小手開始轉圈了,玩的非常開心。

告知,但不強迫、不懲罰。

比如在小區里如果有小朋友想要玩孩子的滑滑車,我還是會先讓試著讓孩子分享,如果孩子拒絕,那麼也不強迫他們,但是一定要告訴對方,他不是故意不分享,他只是太小了控制不住自己,即便對方是個孩子,也要這樣解釋。

一方面其他孩子的家長可以聽到,另一方面其實也是說給自己孩子聽,讓他知道媽媽並不會因為他的拒絕而生氣,但是媽媽非常希望他能夠做到分享,從而不讓孩子在心裡把「分享」與不好的結果和情緒聯繫起來。

如果對方小朋友手裡有其他玩具,大人也可以試著讓孩子交換,這招親測還挺實用。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如果不是特別嚴重,我和鄰居媽媽都不會介入,讓孩子嘗試自己去適應和解決。

我的孩子容易動手,最開始打小哥哥,小哥哥只是愣一下,然後兩人又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玩耍(關於打人,可以參見這篇)。

後來幾次小哥哥被打的比較重,我很著急想要阻止,倒是鄰居很淡定,只是讓我先把孩子抱開。

等兩人情緒平復後,又「和好如初」地一起玩。

再後來我家孩子動手時,哥哥會很快跑開,站到遠處說「好朋友不打」......真的是超級感動,鄰居媽媽肯定回家後有教孩子怎麼做,小哥哥被打幾次後也學的很快。

由於每次出手,我家孩子都打不到對方,對方平和淡定的表現也感染了他,所以在小哥哥面前動手的情況也越來越少了。

與其說是孩子的社交,

不如說是家長自己的社交和成長。

1. 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孩子

比較出真知,放在孩子身上也一樣。

在和鄰居成為好朋友後,我才真正意識到孩子之間的不同。

雖然只相差兩個月,但是無論是孩子的性格還是發展進程都有太多的差異。

我的孩子喜動,性格比較大條,鄰居寶寶好靜,細膩,是我和鄰居媽媽性格的互換,我們也經常感嘆孩子是不是抱錯了,但這也很好地說明了性格真的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父母要做的是先接受,再引導,揚長補短,讓孩子更好地成為他自己。

2.你需要是一個social的人,和善、愛打招呼的人,習慣使用社交用語的人

我自己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但婆婆媽卻一直很熱情,從孩子幾個月時,每次抱出去玩,一路從保安、保潔到小區里的熟人,都會帶著孩子挨個問好。

現在孩子一歲半,已經會自己給這些人打招呼了,邊招手邊眯著眼睛笑,雖然孩子長的不乖,但也算是小區的受人歡迎的小朋友之一。

自從有了寶寶後,家裡人也達成了一致,儘量多說請、謝謝、對不起。

3.父母的情緒及控制

有研究發現,當父母經常向孩子解釋自己的情緒及引起該情緒的原因時,孩子能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特別是媽媽)經常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孩子的社交能力受到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這可能給孩子傳遞一種信息:媽媽不是一個可以給他安慰和建議的人。

那些社交能力最強的幼兒,往往是那些在家裡經常能感受到積極向上情緒的人。

無論大人還是對孩子,生活中有一個親密的朋友都很重要。

當一個孩子有朋友時,玩的時間會比沒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與人分享,同別人交流的時間更長。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是一個快樂的人,別忘了從小就培養他們交朋友哦。

感謝閱讀:)

也許你還對以下文章感興趣: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麼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餵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麼辦以及如何擠奶餵養;

回復【濕疹】了解嬰兒濕疹;

回復【生病】關於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

回復【食譜】輔食食材與食譜目錄;

回復【兒歌】兒歌精選與推薦;

回復【繪本】 繪本推薦、書單、親子共讀等;

回復【雙語】 雙語、英語學習;

回復【刷牙】 兒童牙刷的選擇,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復【語言】 語言學習、語言發育遲緩;

回復【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遊戲;

回復【生長曲線】 正確解讀生長曲線,判斷孩子的發育狀況;

回復【不吃飯】 孩子不吃飯怎麼辦;

回復【輔食】 了解關於孩子輔食添加的一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不合群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引導

身邊總有部分寶寶似乎不太容易融入其他小朋友當中,一位朋友4歲的兒子上幼兒園上了半學期,仍舊不跟小朋友玩,平時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他只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平時在小區玩耍也是一樣,只是喜歡一個人玩。這...

3歲前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何培養

「怎麼辦?我的孩子很害羞,到公園都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我家孩子也是,很膽小,讓他問人也不願意。有時候別人問他都不應,說實話我挺擔心的。」「我女兒很敏感,別的小朋友碰碰她都會哭鼻子,現在大家...

你家有個熊孩子嗎?如何正確教導孩子?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煩惱:有些孩子像個小霸王似的,一出去不是跟小夥伴搶玩具就是欺負人,結果小夥伴們都不喜歡跟他玩耍了…有些孩子在家時就調皮得不得了,一旦有外人,就很不出眾了,躲在爸爸媽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