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內心,需要禮貌的敲敲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越來越不愛交流,什麼想法都不和父母說,甚至有的小朋友開始向父母隱瞞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不知道怎麼辦,因為怎麼問小朋友,小朋友也不願說。
這樣只是詢問意義上的「關心」,對於小朋友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詢問並不是真正的關心,詢問也不是聊天,小朋友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會你問一句,他就要答一句。
而且在一方面,父母的詢問在小朋友看來就是「拷問」,一些問話都開始有了固定模式,你問不到實質,他也不願說出更多。
教導孩子不等於交流
在很多親子綜藝節目中,總是會設有這樣一個環節,父母扮成孩子喜歡的玩偶或者故事人物去和孩子交流,其中的效果總是比父母自身去和孩子溝通要好很多。
孩子願意去和自己喜歡的或者朋友去交流溝通,而且孩子的內心其實比父母想像中要敏感許多。
小朋友其實知道許多,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傷害。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所以父母有著教導孩子的重任,這就形成了一種關係定位,孩子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導,那麼孩子需要聽父母的話。
久而久之,父母的教導有時候會以自己為中心,在父母看來對孩子好,所以孩子就一定要聽從。
如果說小朋友有了反抗意識,我們父母就開始了苦口婆心的勸說,語重心長的教導,完全無視小朋友的感受,直到孩子接受聽話為止。
教導勸說不是交流,因為父母沒有關心孩子的任何想法,一心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如自己想得長遠深刻,所以孩子就要聽自己的。
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也許是出色的,但已經向父母關上了心門,家長的教育就像是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
了解之後才會交流
我們父母是否了解過孩子的想法呢?孩子表達的意願是不是發生了很多改變,開頭的雀躍到最後的封閉,不要覺得因為是家長的身份,所以孩子就必須毫無保留。
別人如果不了解你就喜歡問東問西,你喜歡並且願意和對方說出你的心裡話嗎?這樣的道理放在親子身上一樣適用。
不了解就開始擅自表達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這並不是一句「我又不知道」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正因為我們是父母,所以更應該去了解孩子。
小朋友對我們父母和對其他人,意義上就很不同,但是如果家長辜負了孩子的期望,給小朋友帶來的傷害反而是加倍的。
問都不問,一點都不想了解,一心抱著「我是你的父母」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小朋友即使再不懂事,也想要得到尊重。
不知者無罪,不願知者為大罪。
和孩子一起看少兒節目,和孩子一起讀故事書,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這樣才會更快了解孩子,獲得孩子的信任,走進孩子的內心。
相比那種問話式交流,小朋友自然是願意和自己有著相同興趣愛好,有著相同經歷的人說話聊天了。
走心總是聊著聊著才能走心的,從剛開始聊著故事裡的人物,節目中的情節,到後面願意互相之間透露秘密,再然後如果發生什麼,第一時間想的人總會是對方。
即使是我們父母與孩子之間,更加親近的相處模式的過程也要這樣,畢竟永遠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是怎麼都得不到孩子的絕對信任和依賴的。
父母要告訴孩子我愛你,我想要陪伴著你,而不是說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所以你要怎麼樣。
另外,親子之間溝通的關鍵是要「傾聽」,在傾聽之後你才會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當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了孩子的真正想法後,你就不會因為自己的主觀臆斷讓孩子對你關閉心門。
孩子之所以不願跟我們父母說心裡話,就是因為我們在一開始不會去聽孩子的話,或者說孩子說到一半,就喜歡打斷,擅自下結論,然後就是一頓批評教育。
小朋友的想法與做法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否定,小朋友以後怎麼會樂於表達呢,怎麼會願意對我們說任何事呢?
錯誤的觀點想法可以更正,我們父母如果以包容理解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孩子自然是知無不言的。
想要孩子聽話,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就要帶著耐心去傾聽,去和孩子交流溝通。
不要什麼都不管地硬闖進來,在裡面走來走去,宣示著自己的主權。
這是小朋友的內心世界,進來我們需要敲敲門的。
孩子難溝通?誰叫你用錯了方法
父母的良好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令不少家長頭疼的是,他們發現很難與自己的孩子溝通,從而導致對孩子的教育也出現了問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
媽媽,你知道為什麼我假裝沒聽到你說話嗎?
很多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的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孩子越來越大了,但是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卻一點也沒有因為孩子逐漸長大而有所減少,不僅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對他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呵護有加,然而孩子在自...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8個技巧,家長必知
也許很多家長都很痛苦,就是每天回家不知道與孩子怎麼溝通,親子之間卻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長不知道孩子想什麼,孩子也不想和家長交流,慢慢的親子關係變的緊張。為什麼親子之間不能很好著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