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為什麼會變成「小魔王」?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打人,怎麼辦?

媽媽來信:我的寶寶變成「混世魔王」了?

寶寶2歲多,還沒上幼兒園。

最近發現他「脾氣有點大」!只要不高興或者他的要求沒有被滿足,就直接動手。

奶奶告訴我,不管在家裡、小區遊樂場,寶寶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都習慣去推搡別人、爭搶玩具。

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搶過來,搶不到就打人或咬人。

如果不順著他的意思,還會倒地大哭。

對家人也是一不滿意就開打,除了對我。

我發火,他會怕。

我一般的處理方式是批評他,感覺道理他也能聽懂,也承認錯誤,但是過不了一會就忘記了,實在令人頭疼。

有一天,我無意間發現他在小區微信群出名了……其他小朋友的家長都說他是「小惡霸」,都不准自己的孩子跟他玩。

作為母親,看著孩子被孤立,我心裡也很難過。

該怎麼辦呢?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見到「脾氣大」的寶寶。

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發生矛盾衝突。

重則動手動腳,輕則尖聲哭鬧,簡而言之,「一點虧都吃不得」。

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性格略「強勢」,但沒有將其真正放在心上,更不會視為問題行為。

他們有的人認為「孩子之間的問題,我們大人不能去干涉」;有的人認為「如果我阻止了孩子,他會不會沒有安全感」;還有的人認為「孩子懂得爭取自己的利益,以後不容易吃虧」。

所以,即使孩子稍不高興就對家裡人大打出手,他們仍然樂樂呵呵,眼神充滿慈愛。

當然,也有一部分家長感覺非常焦慮。

特別是,當她們意識到孩子因為攻擊性行為而顯得不合群、甚至產生社交障礙時。

此時,她們的處理方式要麼是聲色俱厲地阻止與呵斥,要麼是苦口婆心地拉著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這幾年,關於「熊孩子」的報導頻繁見諸報端,有些有多可惡多可怕無需多言。

我一直認為,之所以有「熊孩子」,大多是因為有「熊家長」。

像上面說的那幾類家長,他們的孩子就有可能發展成「熊孩子」。

即使,「熊家長」本身溫文爾雅,知書達理。

寶寶為什麼打人?

實際上,2歲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舉動是正常表現,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當我們發現寶寶開始「動手動腳」,先不要急著「貼標籤」,指責孩子不懂禮貌、「暴力」。

我們只要心下明白,「該來的階段終於來了。

現在,讓我們看看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開始「動手」,並愛上用「武力」解決問題。

我們按照寶寶的年齡來分析。

1、一歲內的寶寶

寶寶9月齡左右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

拍打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願意使用。

家長抱著寶寶嬉戲的時候,有時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大人的臉,而且開心地咯咯大笑。

大人們往往覺得寶寶的樣子特別可愛,就誇他們長了本領「做得好」、向其他人「炫耀」、一遍遍地引導寶寶重複這些動作。

大人也哈哈大笑。

他們的過度反應,強化了寶寶的行為。

寶寶覺得打人不但是合理行為,而且還能獲得家長的關注與表揚,自然就會將這個行為持續下去啦!

2、1-2歲的寶寶

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準確地表達出來,對1歲多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正因為如此,孩子還沒法獨立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感情。

有時候孩子打人,確實是出於一種自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和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

寶寶絕不會容忍自己被欺凌,他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孩子在心境欠佳的時刻也想要宣洩不爽情緒。

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境就會很糟糕,這時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的相互打鬧。

此外,1歲的孩子正出於學習各項能力的階段,當他遇到困難時可能會有挫敗的情緒,打人的舉動也有可能出現。

如果攻擊行為能夠讓他們輕易達到自己的目標,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會被保持下去。

哪怕有些媽媽一邊批評孩子,一邊做出妥協。

也就是說,只要最終結果是孩子獲得了想要的東西、實現了想要的活動,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動武」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行為被結果強化而被固定,這一行為原理可以解釋孩子問題行為的形成。

比如其他一些負面行為——寶寶生氣、情緒發作時,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一把推開水杯……

有的媽媽們覺得孩子的情緒需要被接納,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容、退讓。

也有的媽媽選擇了「以暴制暴」,「讓她知道被打有多疼,她就不敢打人了!」然而,這些處理方式都可能反而強化孩子的攻擊行為。

比如,大人的激烈反應也是一種關注,而這對於那些渴望獲得大人關注的寶寶來說,同樣能對其行為起到強化作用。

3、大孩子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部分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本身就是被家長用「武力」方式教育的。

因為大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行動力也越來越強,並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可愛,俗稱「不好管教了」。

所以,很多大人會忍不住一打了之,有時候是為了自己宣洩情緒,有時候是誤以為這種方式是「捷徑」。

對於武力懲罰,我的態度一直是很明確的。

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簡單粗暴,因為你所有對孩子的作用力,孩子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反作用出來。

孩子被打以後,可能暫時不會繼續犯錯,但是並沒有學會如何正確處理問題,反而學到了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將其發揚光大。

我們應該怎麼做?

在談具體的做法之前,我要先推薦一本書給大家。

是的,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獲獎兒童作家瑪丁妮·阿加西博士。

作為一個行為治療師,她在學區、社區、看護院以及私人診所負責過兒童和家庭事物諮詢,有著豐富的經驗。

同時,她還是相關研討會和小組的負責人,在溝通技巧、撫養下一代、制止濫用藥物、虐待兒童、離婚和自尊心等方面提供建議和諮詢。

瑪丁妮·阿加西博士在扉頁寫的這段話,深得我心。

分享給大家。

「親愛的大人們:

能夠成為孩子人生的一部分,無論是作為父母親,老師,還是朋友,都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作為照顧孩子的大人,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逐步將正確的人生觀告訴給孩子,以便引導他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其中最重要的人生觀之一就是拒絕暴力,行為舉止要平和友好。

——瑪丁妮·阿加西《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們認識到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表現出友善和關愛。

這也是《手不是用來打人的》一書的中心主題。

這些主題都與愛、友好、贊同、尊重、耐心、鼓勵、堅持、榮譽以及忠誠緊密聯繫在一起。

所有孩子都能學會用自己的雙手照顧自己,並且關愛他人。

「我希望你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與他人分享這本書,以便孩子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

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使用自己的雙手,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位。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你們要知道,如果孩子有了「動手」的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深遠的。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也不要嗤之以鼻,更不要反而暗自得意。

因為,不能用正確方式進行社交的人,會逐漸失去朋友。

這亦是一種社交障礙。

將來真正吃虧的是你自己。

為了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當看到他「動手」的時候,我們具體的做法是——

無論如何先冷靜!

1、不強化壞行為。

對於剛學會「拍打」技能的小寶寶,家長們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不要興奮誇獎,也不必如臨大敵。

我們要教會寶寶,什麼東西是可以拍打的,什麼東西是不可以拍打的。

讓孩子學拍鼓、玩拍掌遊戲,並對合適的行為予以強化。

如,當他剛舉起手時就和他做擊掌的動作,嘴裡可以有節奏地說「你拍一,我拍一」,引導孩子玩拍手遊戲!

教寶寶正確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寶寶親吻家長、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

有些爸爸媽媽喜歡在寶寶面前互相拍打調情,這樣,寶寶可能會誤認為「拍打」就是表達「高興」和「喜歡」情感的方式。

所以,我們大人應該注意言傳身教,做好表率。

對於更大一些的寶寶,我們要記住的原則也是:

不要讓孩子通過攻擊得到任何好處。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最好要明白孩子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在當下,不能讓孩子通過「動武」達到這個目的。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是為了逃避某項活動,那麼,這麼時候如果用「time out」,就反而強化了孩子的這一行為。

反言之,如果是為了獲得關注,那麼媽媽的擁抱和「長篇大論」對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亦沒有什麼幫助。

2、教孩子合適的替代行為,並強化之。

大家可能會困惑了,寶寶如果是為了獲得關注,我們為什麼不能給他關注呢?

我們當然要給孩子真正的關愛與高質量的陪伴。

但是,在孩子發生問題行為的當下,我們如果採用了不恰當的方式,反而助長了問題行為,反而是一種傷害。

那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平時多關注孩子,關注孩子好的行為,並予以強化。

另外,在問題行為發生以後,除了要及時阻止,比講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合適的替代行為,並予以強化。

比如說,正確的情感表達模式、正確的社交溝通方式。

例如,先對問題行為本身進行處理。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注。

然後,教您的孩子重新以合適的方式與同伴溝通,包括正確地使用語言。

最好能重新進行一次「場景回放」,讓孩子感受到兩種溝通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

當孩子知道,打人沒有用,而另一種方式可以輕鬆地達到目的,而且這個方式還能得到大人的認可與誇獎,他當然會選擇這種方式!

對此,家長應做好「橋樑」作用,包括取得其他家長的支持、讓其他孩子配合幫忙等。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有「打人」的習慣,最好主動和老師、其他家長充分溝通,制定個性化成長方案,共同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社交模式,並及時予以相應的強化。

逃避和粉飾太平,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

例如,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憤怒」,並表達出來。

對此,家人應充分肯定、及時回應。

例如,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他使勁跺腳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例如,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懂得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也可以出其不意地送他一個更好玩的玩具等等。

……

有智慧的爸爸媽媽們應該還能想出很多合適的替代行為。

3、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講道理」

可以讀一些關於認識情緒、正向行為支持的繪本、歌曲、動畫片、舞台劇等。

例如上文提到的《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系列。

這套繪本關注2-6歲孩子身心發展,包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尾巴不是用來扯的》《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以切實有用的方式,引導兒童,正確使用手與語言與外界交流、釋放善意。

學會控制情緒,以獲取友誼,避免衝突。

書中設有特別寫給大人的話,裡面有眾多和孩子一起討論的話題和相關活動的建議。

4、家長也需要情緒管理

不要隨意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另外,我還觀察到,有些家長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不高興的時候,孩子拉過來一頓揍。

過後又覺得對不起孩子,抱著孩子又是道歉,又是流淚,還親個不停。

平時對孩子的管理也很隨心所欲,覺得自己應該要愛孩子的時候,孩子的什麼要求都可以滿足。

這種激情型家長,對孩子的傷害真的是最大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還在為「小朋友打人」煩惱?

胖總管說當孩子走出家門,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分享、愛告狀、打人、被欺負、沒有主見等等讓父母擔心的問題,而孩子...

家長須知:解析寶寶咬人打人的背後真相及對策

寶寶老是喜歡咬人,比如吃飽了奶會咬媽媽一口,玩的開心了會狠狠地咬奶奶一口,煩躁的時候也會咬爸爸一口。如果任由她咬夠為止,她會沖你笑一笑。如果你大聲地喊疼,寶寶就會哇哇大哭。看網上有人說,3歲以內...

孩子喜歡打人是何原因 孩子打人怎麼辦

孩子喜歡打人,千萬別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孩子喜歡打人是什麼原因?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孩子喜歡打人的原因1、不甘受冷落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

寶寶學會打人了!你的管教方式很可能是錯的

寶寶動不動就「打人」,是讓很多爸媽都頭疼的事情。很多家長都覺得寶寶的這種行為必須要儘早遏止在搖籃里,然而選擇大多數家長都選擇了暴力大制止,可是這樣做,孩子們未必順從!久而久之,老這樣打人,養成習...

寶寶打人,怎麼辦?

調皮、搗蛋、充滿活力用來形容小孩特別貼切的,特別是小男孩。不過一看到他使出功夫舉起拳頭向著別人,爸爸媽媽都急了,要是不制止他,將來說不定就有暴力傾向。為什麼他想打人,這如何是好?

孩子總愛打人,這樣管他最有效!

孩子愛打人,常常讓父母們感覺無奈和不安。爸爸媽媽總是不自覺地擔心: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傷到別人家孩子怎麼辦、孩子會不會因為打人被孤立、其他家長會不會指責自己沒教好孩子……其實,每個孩子小時候基...

育兒即育已|孩子喜歡動手打人怎麼辦?

我兒子2歲5個月,有時候特別興奮的時候總喜歡打我或者他奶奶,而且很用力,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在打,我們應該怎麼引導他才好?有時候幫他穿衣服,他很興奮抱著我的手就開始咬,我頭疼死了!今天在媽媽互...

孩子喜歡打人的原因你知道嗎

天天3歲了,是小區的小霸王,經常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動手打人,搞的小區的家長都不願意帶著小朋友跟天天玩,天天的媽媽甚是煩惱。其實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