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打人?再不管管你會後悔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段時間,某遊樂場因為孩子之間的推搡導致的母親咆哮事件中,引發的廣泛討論里,有一條是這樣的:

說實話,這種想法小編也曾有過。

不過,看到最近江湖上的腥風血雨:

(格鬥狂人徐曉冬PK雷公太極掌門雷雷)

所以,以後寶寶之間互相打打鬧鬧,大家是想來場「巔峰對決」嗎?嘻嘻……

寶寶打人,幾乎是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狀況。

咱們先做一個小調查吧!

咦?寶寶怎麼忽然就學會了打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寶寶開始打人了!

約了和妹妹一起玩,沒想到一見面,寶寶就打了妹妹一下;

在遊樂場,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搶不過就打人;

跟奶奶要零食,奶奶表示「不能再吃了」,寶寶氣得直捶奶奶……

有的家長擔心:寶寶的「暴力傾向」再發展下去,會變成一個欺負人、愛打架的小霸王嗎?另外,一個總愛打人的寶寶,別的家長會讓小朋友疏遠他,會不會對寶寶以後的社交產生不良影響呢?

其實,寶寶打人,有時未必意味著暴力或攻擊。

小編借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發布過的兩張「寶寶打人」的圖片,大家能看出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嗎?哪個是真正的攻擊行為?

要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寶寶在不同年齡段打人的原因和目的:

0-1歲:出現早期衝突

雖然嬰兒偶爾會打人,但是很難把這種行為看成故意攻擊。

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認為,「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最不濟也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也就是說,嬰兒之間的拍打,很可能意味著,「嗨,你好,我很喜歡你!」

1-2歲:攻擊行為萌芽

1歲的寶寶,就已經會用「武力」對待拿著他想玩的玩具的同伴了。

這種「武力」行為目的在於釋放被壓抑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在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

2歲以後:為爭奪玩具的攻擊行為下降

研究表明,到了2歲半,寶寶與同伴之間的衝突行為只有最初的20%。

因為隨著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學會了通過協商和分享的方式和平解決衝突,而非打鬥。

如果此時寶寶打人的行為仍然沒有減少,可能是家庭成員中有人在有意無意地通過「打」來表達某種訴求,寶寶只是有樣學樣;也可能是寶寶正在通過這種舉動,孤注一擲地尋求父母對他的關注……

總之,寶寶尚且缺乏體會他人感受、控制衝動、預見後果的能力,也缺少社交技巧和經驗。

打人,是寶寶在特定年齡里,因為各種客觀局限導致的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表達方式。

不過!鑒於打人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惡果,家長們絕對不能一味坐視不理!

家長該以暴制暴還是順其自然?

其實,小編把「以暴制暴」這個做法一寫出來,很多家長會意識到:這樣肯定不對!但現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這樣做:

寶寶打了鄰居家的妹妹,家長覺得很尷尬,象徵性地在寶寶屁股上打幾下,「叫你打妹妹!」也有的家長不由分說地就斥責寶寶,「你這孩子怎麼打人啊?」

那順其自然呢?不是說寶寶2歲半以後,對同伴的攻擊行為就減少了嗎?

拜託!這種減少是建立在寶寶學會了協商和分享的前提下才發生的啊!跟誰學?當然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不要忽視你的行為對寶寶的影響!

研究表明,攻擊型兒童的父母往往是這樣的:

  • 專制:對寶寶冷漠、嚴厲,要求很高,經常對寶寶體罰或責罵。

  • 縱容、溺愛:對寶寶缺少管教,甚至認為「打人」很勇猛。

  • 忽視:對寶寶缺少關心,當寶寶出現錯誤時才給予關注。

此外,父母之間的衝突(家暴)、不當處理與他人的矛盾都會導致寶寶產生更多的攻擊行為,因為訴諸暴力、惡語相向給寶寶提供了一系列不好的人際交往模板。

小編想起了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為了一個停車位,父親當著孩子的面,抱摔他人,造成他人胸椎骨折。

儘管這位父親已被刑拘,但他的行為卻引發了廣泛的批評。

眾所周知,每個照顧寶寶的人天然會成為寶寶的榜樣!因此,家庭任何成員(包括保姆)都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對寶寶造成的影響:

  • 寶寶通過打人搶奪了別人的玩具,家長不能因為一時氣急,就把玩具從寶寶手裡搶奪過來,這會無意中給寶寶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

  • 不要向寶寶灌輸不良教育。

    家長可以回憶一下,平時寶寶如果摔了一跤,磕到桌子,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打地板、打桌子?這樣的做法,也會使寶寶把「打」當成理所應當的事;

  • 如果家長平時打過寶寶,那麼寶寶自然會認為這樣的動作是可以做的。

    在特定情況下,比如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為了釋放被壓抑的憤怒,寶寶也會學著「打人」……

因此,正如《美國兒科學會》所言,「預防攻擊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寶寶幼兒期和學前期,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儘早為寶寶建立社交原則。

崔玉濤醫生髮現,「有些家長和寶寶親近,會拍拍他的小屁股、胡擼胡擼腦袋,而寶寶學著做的時候,卻被當成『打』。

也就是說,寶寶從家長的行為中,無形地學習到:「哦!原來拍打是一種親近和示好的方式啊!」而當寶寶用同樣的行為對待別人,家長卻在驚呼,「寶寶,你怎麼能打人呢?」

天吶!寶寶心裡苦,寶寶說不出啊!

如果寶寶認為「打人」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家長需要儘早教會寶寶一些簡單的問候方式來替代「打人」,比如「飛吻」、「抱抱」、「拉手」……

針對寶寶一些並不友好的、帶有明顯攻擊性的打人,家長必須要堅定而平靜地告訴寶寶,「不可以打人」。

家長可以首先通過共情的方式,幫助寶寶把不良情緒表達和發泄出來,然後告訴寶寶怎麼做,為他提供一種另外的做法,比如:

「你很想玩小妹妹手裡的玩具,對嗎?」

「可是我們要排隊啊!」

「你願意先去玩小汽車嗎?」

「等小妹妹玩完了我們再過來,好嗎?」

「你願意和小妹妹交換玩具嗎?」

……

這種社交規則的建立,需要家長保持十足的耐心,因為寶寶必須積累足夠的經驗才能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他們也需要到達一定的年齡段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

儘量營造非暴力的環境。

有時,儘管家長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避免地,寶寶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

因此,為了減少寶寶的攻擊行為,你可以:

  • 避免寶寶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 避免寶寶玩暴力型遊戲;

  • 提供足夠多的玩具,避免孩子們為了有限的資源而競爭……

但是!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還可能會遇到另外一種狀況: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在一些家長的眼裡:

寶寶打人?哎呀,小朋友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

寶寶被打?絕對不行!受不了!

喂喂喂,這是什麼雙重標準啊!

各位家長在寶寶打人時是怎麼處理的?

自家寶寶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您又是怎麼做的呢?

歡迎留言給小編,下次我們探討如何應對寶寶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也許您的心得會給別的家長一些指導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脾氣爆愛動粗?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家裡有個淘氣包,動不動就欺負幼兒園的小朋友,打人家還咬人家,我真是三天兩頭跑學校道歉。小本本的同事為了孩子又請假了。這並不是個例!從2歲開始,特別是進入幼兒園後,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有打人、咬人...

育兒即育已|孩子喜歡動手打人怎麼辦?

我兒子2歲5個月,有時候特別興奮的時候總喜歡打我或者他奶奶,而且很用力,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在打,我們應該怎麼引導他才好?有時候幫他穿衣服,他很興奮抱著我的手就開始咬,我頭疼死了!今天在媽媽互...

2歲孩子為什麼喜歡爭搶玩具?

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會出現爭搶玩具的行為,TA的搶奪行為是沒有惡意的,恰恰是在集體生活中學習與同伴交往和相處,積累經驗。家長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寶寶為什麼總喜歡與同伴爭搶玩具?2歲寶寶...

孩子被欺負?打回去嗎?父母看完沉默了……

「爸爸,今天,某某又打我了!」「啊,怎麼又打你了?!那她為什麼打你呢?」「我玩積木,她也要玩,我不給她,她就打我。」「誰先拿到積木的?」「我先拿到的。我已經拿在手上玩了,她來搶,我不給她,她就打...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懂得這些,寶寶愛打人小毛病,輕鬆解決?

寶寶愛打人的原因?1. 來自環境 寶寶具有此方法模仿的天性,父母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周圍環境給予他的一切。寶寶模仿的對象來自小夥伴,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也來自他周圍的成人。...

減減孩子的攻擊行為

欺負和被欺負,一直是父母間討論很火的一個話題。不同的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解、感受和底線也都不同。孩子們常常嘻嘻哈哈玩著,突然又哭鬧起來,出現搶玩具、推人、打人等不友善的舉動。孩子的社會性正在逐漸發...

矯治寶寶攻擊行為的攻略集

寶寶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寶寶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寶寶的情緒,耐心教導寶寶,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寶寶。寶寶攻擊行為是什麼寶...

你家寶寶也是暴力小分子嗎

許多家庭的寶寶都喜歡在和別人互動的時候開啟「暴力」模式,不管是高興還是生氣,也不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都會動手打人。家長們看到這樣的情況往往十分擔憂:如果從小養成這種壞習慣,將來怎麼和朋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