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響應維度,即父母對待孩子的情感態度,另一個是要求維度,即父母對兒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
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即低響應+高要求的獨裁型父母 , 高響應+低要求的溺愛型父母,低響應+低要求的忽略型父母 ,以及高響應+高要求的權威型父母 。
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最好的教養方式應該是高響應+高要求的權威型父母,這類父母他們既對孩子的需求高響應,又對孩子的行為高要求。
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怎麼樣才能成為這樣一個對孩子的需求高回應,又能讓孩子愉悅的接受我們的高要求呢?美國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指南》中就如何成為這樣的父母,給予了我們75條黃金法則,手把手的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既有愛又有優質教育能力的父母。
艾麗卡·雷斯切爾,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的博士,也是麥肯錫公司的前諮詢顧問,她曾在加州大學,哈比托特兒童博物館等學校和機構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也撰寫了大量關於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並且這些文章都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大西洋月刊》等諸多雜誌。
在《優質父母教養指南》這本書中艾麗卡·雷斯切爾博士幫助我們走出了父母焦慮的教育困境。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在與孩子的相處關係上,艾麗卡·雷斯切爾主要給予了我們以下三個建議,即接納——有方法的要求——和孩子一同成長。
一、接納是愛的開始
所謂接納,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也就是你否能讓你的孩子感覺溫暖,感覺安全,感覺被愛。
首先,接納意味著接納孩子的優缺點,並儘可能的以欣賞的眼光去看他
心理學裡有一個很有名的現象叫羅森塔爾現象,又稱期望效應,說的是遠古時候,有個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非常的喜愛雕塑。
有一天,他塑造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美女,然後愛上這個美女,因此他每天都會對這個美女塑像說一些深情的讚美的話語,沒想到到最後這個塑像美女在國王一天天的深情讚美殷切期盼下居然活了。
這個現象用在生活中,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是有啟發意義的,那就是要欣賞孩子的優點,不斷地鼓勵讚美孩子的優點,這樣的孩子將來就會越來越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曾用這個心理學研究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他從一所學校的每班隨意抽出3名學生,一共18人,然後把這些人的名字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了校長,並非常認真的對校長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的測定全部都是智商型人才,你要好好的培養啊!」過了半年後,羅森塔爾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果不其然,超過了一般學生,進步非常大,後來,這18名學生在不同的崗位上也都干出了非凡的成績。
由此可以得出期望效應對人一生的影響。
其次,接納意味著允許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你和你家的寶貝一起到朋友家去玩,到了朋友家你的寶貝一直很興奮,還不停的追著朋友家的哥哥搶他的東西,這個時候,怎麼辦?是不是直接斥責他呢?
那其實辦法是先搞清楚孩子這樣做的心理是什麼?他是因為來到新的環境感覺很新奇,所以要一直以這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這種新奇的環境的一種喜歡?還是他是希望朋友家的孩子關注他能和他一起玩?
通過觀察弄明白了孩子的心理之後,然後以同理心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寶貝,我知道你來到阿姨家很開心,也很想和哥哥一起玩,所以才會一直去搶哥哥的東西,那我們先問問哥哥願不願意和你一起玩,如果哥哥願意的話,我們就選擇一種可以你們兩個人一起玩的玩具,然後兩個小朋友一起玩,好嗎?這樣就能讓兩個小孩子都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當然,這種情況只是針對大一點的能理解爸爸媽媽語言的孩子,對於一歲多,甚至更小的孩子,這種情況還是直接告訴他行為是不對的,如果他哭鬧不干,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的注意力。
最後,接納意味著給予孩子做決定的權力,允許孩子犯錯或受挫
比如,在下雨天,你們準備出去吃飯時,你的孩子堅持要穿自己喜歡的一雙布面的鞋。
這個時候,你可以說,寶貝,我知道你很喜歡這雙鞋,希望今天也能穿著它,與此同時,外面下了大雨,如果你穿著雙鞋,你的腳會淋濕,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會感覺非常的不舒服,媽媽覺得你穿著雙鞋會比較好,雨水不會打濕你的鞋,如果你還是要堅持的話,媽媽也尊重你的選擇。
孩子最後執意穿自己喜歡的鞋,結果自然腳被淋濕了,這個時候他會理解自己做出的錯誤決定會有什麼後果,當然這樣的體驗,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必要的。
二、有要求的愛才是高級的愛
你會對你的孩子作出要求嗎?又是如何提要求的呢?要想你的要求被孩子接受,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你需要明白,提要求時要使用恰當的語言
當孩子把你最喜歡的沙發靠墊用剪刀剪成碎片時,你可能會大吼,你在做什麼?
但是要記住孩子的行為幾乎總是在試圖,滿足短淺的慾望和需求,比如吸引你的注意,獲得知識——如果我這麼做會發生什麼,或者創造某種參與行為,這麼做肯定很好玩。
那你需要做的是,稍微冷靜一下,深呼吸,然後對孩子所說的話,一定要專注在其行為上,而不是人格上。
你可以這樣說——剪壞一件不屬於你的東西,你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你這麼做讓我真的很生氣(父母的感受),我知道剪刀很好玩(同理心)。
與此同時,那些靠墊是我的,現在他沒法修好了(理由),為什麼你要剪我的靠墊呢?
然後,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目的,或感知需求。
一旦你了解了他們的目的,下一次你就可以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
當然如果運用得當,你還可以就行為的後果,向孩子提出嚴正的警告,如果下次再這樣做,媽媽就會把你的剪刀收起來,你就不可以再玩剪刀了。
最後一點,除了要讓你的話語尊重孩子的行為,還要注意你的非語言溝通行為,肢體語言,說話的語氣,姿勢等等。
這些非語言的線索也是很有力量的,可以改變你話語的含義。
其次,要幫助孩子區分目標和方法,錯誤的方法是達成不了目標的
當我們在忙著一邊做飯,一邊把飯菜端上桌時,我們三歲的孩子在一旁吵著要喝一杯牛奶,於是,我們就可以這樣子對孩子說,寶貝,我明白,你很想喝牛奶(理解孩子的目標,同理心),但是當你又吵又鬧時,我的耳朵受不了,又讓我分心,沒法好好做飯了(理由)。
如果你想喝牛奶,請說一句,媽媽,請問我可以喝牛奶嗎?(指導 ,正確的方法)
在孩子做錯事後,不要對他說,你有病吧,這種不聚焦於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本身的話,試著這樣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或者說某某行為是不對的。
對於行為的完整討論,還包括同理心,行為不正當的理由,他可以接受的行為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還要對孩子提出嚴正的警告。
最後,提要求時,要注意一些小細節
1、你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和成人是不一樣的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分心了,記住孩子的大腦總是處於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好。
尤其是對幼兒來說,他們真的無法做到專注,格布里克曾經打過一個比方,成人的大腦,就像手電筒,能夠有意識地聚焦在自己選擇的某個領域,而忽視其他領域,但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燈籠,照亮了每一個孩子感興趣和想要關注的事物。
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
剛問孩子一個問題時,孩子可能完全沒有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會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孩子的尊重,因此會感到憤怒和沮喪,但實際上孩子很可能正在經歷,非注意性盲視,對於他正在關注的事情之外的事物,他缺乏意識。
因此當孩子分心或是忽視你的存在時,父母要學會無罪推定,按以下步驟來做。
走到孩子身邊,柔和的施以肢體接觸,比如用手輕拍孩子的胳膊,在跟孩子說話之前,眼睛要盯著他,當然也可以蹲下來,跟孩子的眼睛平視,然後再跟孩子說話。
2、你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對很多孩子而言,特別在意他們的同伴對他們的評價,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特別在意自身的社會形象,在公共場合管教孩子,會讓孩子覺得尷尬,受的侮辱,這強烈的情緒可以壓過他們的專注力,從而忽視你要教導他們的內容。
類似的,當孩子處於疲乏的狀態時,他們無法專注於你正在教導他們的內容。
最好的做法是在單獨的場合,在孩子吃好睡好,在每個人都冷靜下來之後,再來處理孩子錯誤的行為,為此你可以這樣說,我注意到你破壞了某個規矩,但是我們現在又累又餓或是我們現在不方便,因此先把肚子填飽休息會兒或是回到家後,然後我們再來討論你的問題。
三、父母和孩子共成長
維持一段關係,就像是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這個比喻尤其適用於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因此,今後當你希望你的孩子少一些吵鬧多一些傾聽時,記住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你必須先從改變自己做起。
這就需要你:
首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為孩子做出表率
孩子不知道如何認知情緒,他就無法學會管理情緒。
當我們掩飾自己的情緒時,也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息,有些情緒是很糟糕的,因此我們要把它們隱藏起來。
當你帶著一種很糟糕的心情回到家裡時,不要讓你的孩子主動來問你的狀況,他們很可能已經覺察到了你的情緒,只不過沒有說出來而已,但如果他們主動問起了你,就一定要承認你的感受,哪怕你不說出是什麼形成這些感受的具體細節。
比如一個媽媽對她兩歲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現在覺得很生氣很傷心,因為今天在工作中發生了些事情,有同事針對我就讓我很心煩,所以如果我現在對你態度有些不好的話,這就是原因所在。
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父母自我感受的表達是無價的,它除了能夠作為孩子培養自我意識和情商技能的榜樣,還可以幫助完善孩子的心智狀態。
他們能理解人的思想和感受,能夠影響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而這種理解對於發展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以及選擇自己的行為都是有益的。
其次,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你想要孩子聽你的話,學會聆聽,首先你要學會聆聽孩子的需求。
比如,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堅持彈琴,當她對你說,媽媽我希望今天晚上八點半的時候,我練琴,你能來陪著我。
那麼,當你答應了你的孩子,你就要在八點半的時候準時陪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練琴。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
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
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而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指南》這本書中,就用大量的案例和實用的操作技能一步步的教我們怎樣科學的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都說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點,而教育孩子的王道,其實就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當父母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你才能更好的成為一個高響應+高要求的權威型父母 。
為什麼最好別讓孩子懼怕你?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孩子在家裡得有個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說,如果沒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某個威懾或者顧忌,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毫無規矩。所以,家人都會有意識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嚴厲的爸爸或...
教給孩子一生珍貴的同理心,很值得!
所謂的同理心是要理解他人情緒並產生共鳴,其中最大的關鍵是要先對自己的情緒能夠接納、理解與表達。情緒教育可以說是培養同理心最重要的根基,當爸媽跟孩子情緒不同調時,很難教「同理」,家長平日除了以身作...
這4種父母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一生,看看你是哪一種
自從有了寶寶之後,我對心理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為此還自考了二級心理諮詢師——這大概是育兒帶給我的福利之一。學習過程中,我對發展心理學付出了尤其多的精力。這是因為一方面我想搞懂寶寶是怎麼回事,另一...
你以為語氣和善就能讓孩子感受愛嗎?也許只是換個高級方式去控制
老話說:「一樣話百樣說。」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語言語氣,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是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懂得的道理。家長如果總是對孩子發脾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讓孩子變得叛逆、暴...
佐心家長課程實錄|媽媽決定了孩子90%以上的素質!
媽媽優秀很重要!媽媽是什麼樣的角色呢?媽媽是孩子親密的夥伴,是孩子行為的規範者,是孩子成長環境的締造者,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宋娜老師說,美國有教育機構的數據顯示,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
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你是哪一類?
父母對孩子高度控制好,還是很少限制孩子讓他們感到自由自在好呢?不同的父母在教養兒童的具體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父母經常會糾結於到底是應該溫和點還...
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研究證明這三點至關重要,你也可以做到!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進行過一場大規模調研,他們發現有一類孩子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他們身上有著一些共性:1. 善於調控情緒,能迅速讓自己平靜下來2. 學習成績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