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四種方式,培養孩子好習慣很輕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浩瀚如海的人類物質與精神財富中,孩子可學的很多.父母可教的也很多,那麼在幼兒階段,孩子學什麼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父母教什麼是最具有科學性和遠見性的,這是身為父母要經常琢磨和思考的問題。

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同時不少父母也覺得疑惑,大人並沒有專門教孩子,他的不良習慣是怎樣形成的?研究發現,孩子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形成習慣,但是主要渠道有四個:教育、感化、模仿和薰陶。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以無目的和無意識為主,因此「薰陶」和「感化」是他們形成行為方式的主要途徑.其次是「模仿」和「教育」。

那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1.「薰陶」出來的習慣

每個父母都有自己未加刻意表現的行為習慣,尤其是職業習慣.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帶回家中,而父母又是孩子心目中的崇拜對象,在朝夕相處的日子中,孩子耳聞目染父母說話辦事的風格和肢體語言.也不知不覺地「複製」和「粘貼」了爸爸媽媽的行為習慣。

正如古代教育家顏之推所說:「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擬之。

」 麗莎的媽媽是做心理諮詢工作的,她習慣了與人平等交流的方式,並能嫻熟地駕馭自己的語言信息。

使之既能被對方接受又讓對方感覺受到尊重。

但是她並沒有像培訓新學員一樣,告訴麗莎應該怎樣說話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麗莎卻學會了,小小年紀就能特別委婉而又堅定地傳達自己的意思。

剛上幼兒園,老師還不太熟悉小朋友,常常把名字叫錯。

麗莎對老師說:「你叫錯我的名字了,我很難受,因為喜歡我的人也喜歡我的名字。

老師特別驚訝麗莎這麼小,說話卻這麼「老道」,一般孩子會用指責的語氣說:「老師叫錯我的名字了,老師不喜歡我。

」其實,麗莎完全是媽媽的「複製品」。

因為心理諮詢工作的一個規範是不直接向對方表達指責和命令。

避免用「你」式句型,即「你最好……」「你應該……」「你總是……」而用「我」式句型,即「我感覺……」通過對自己的感受承擔責任來喚醒對方的意識,避免了對方的反感。

例如,麗莎要是把玩具散落得到處都是,媽媽不會直接用「你」式句型指責麗莎:「你總是把玩具扔得亂七八糟,快收拾好。

」而是用「我」式句型說:「玩具很亂,我感覺很不舒服,因為我喜歡整潔。

」時間長了,麗莎就知道媽媽是想讓自己收拾玩具。

麗莎表達自己意願又不直接命令對方的說話習慣就是這樣被媽媽薰陶出來的。

2.「感化」出來的習慣

在習慣形成的四個渠道中,「感化」與此含義不同,它是指父母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孩子形成某種習慣,而孩子是在無意識、無目的的狀態中接受父母的教育,尤其是對於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意識發展還剛剛起步的幼兒來說,通過這種方式養成某種習慣的現象更多,父母也常常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

例如:小孩子都願意跟爸爸媽媽睡在一起,可是上幼兒園要自己睡午覺,那麼在人園之前就得鍛鍊他能夠獨立睡覺。

可是家長的這個目的是不能直接告訴孩子的,否則他肯定不配合。

怎麼辦呢? 首先明確改變行為的起點:孩子與家長是睡在一間屋的兩張床上還是一張床上。

我們姑且把改變行為的起點定在一張床上。

其次,安排行為改變的漸進程序。

家長向孩子提出,只要爸爸或媽媽一個人陪他睡在他自己的房間裡,不再睡在爸爸媽媽的房間。

等孩子適應了,家長可以接著提出讓他先在自己的床上睡覺,家長則在他的房間看書,等他睡著了,家長回自己的房間睡覺。

這一步可能孩子不願意配合,那麼家長可以與他進一步談判,孩子房間的門開著,孩子房間亮著夜間燈,一直到最後孩子能夠適應關門關燈,安心自己睡。

在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整個過程中,家長的目的一直是很明確的,但是別讓孩子洞察家長的「用心」,那麼孩子的行為習慣漸漸就被家長「感化」而成了。

3.「模仿」出來的習慣

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孩子模仿的結果,孩子既有可能模仿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有可能模仿不適宜的行為習慣,所以,孩子模仿出來的習慣就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周圍人物的行為習慣。

成人要特別留神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孩子面前展示正面行為,減少負面行為的影響。

凡凡馬上就要上小學了。

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闖過禍,讓爸爸媽媽比較放心.但是凡凡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

他雖然沒有什麼大毛病,但是小毛病不斷。

這些小毛病都是凡凡愛模仿別人行為方式造成的。

有一天,家裡來了一個客人,這個客人說話有眨巴眼睛的習慣,凡凡一直看著客人說話,一副很好奇的樣子,等客人走了,爸爸媽媽就發現他說話也使勁、故意地眨巴眼睛,批評教育他也不奏效,這樣形成習慣多不好啊!爸爸媽媽下了很大功夫、花了一個月才矯正了孩子的這個毛病。

他們採用的辦法是,跟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必須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說話,不許眨巴眼睛,否則就得重新說一遍;一個月雖然不長,但是在爸爸媽媽的焦急等待中卻是那麼漫長。

後來還有一些小毛病都是發現了就趕緊矯正才沒有形成不良習慣,例如模仿爺爺哈腰走路,模仿同伴吸嘴唇等等。

4.「教育」出來的習慣

孩子獲得某種行為習慣的機會可謂無處不在.其中「教育」與其他三種方式顯著的不同之處在於: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有意識的.具有明顯的指導與學習過程,孩子獲得某種行為習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歲以後的孩子通過教育形成的習慣越來越多。

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們自己學會吃飯,就設計了一張表格.哪個小朋友不讓老師喂,就在他的衣服上粘一張貼畫。

一個多月過去了,彬彬看見越來越多的小朋友衣服上有漂亮的貼畫,而自己沒有,就委屈地哭了,媽媽

餵他也不吃.想自己吃又吃不好。

於是媽媽問老師在幼兒園是怎麼教小朋友自己吃飯的,老師教她一首兒歌:「小手像把槍,握住小勺把,右手拿小勺,左手扶小碗,米飯全吃掉。

」媽媽就按這個方法一點一點地訓練彬彬,彬彬一點一點地學習,一個星期就學會了獨立吃飯,不再讓父母餵了。

各位家長,這四種培養習慣的方式你學會了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被打!我們要不要打回去?

最近一直想現身說法談下如果孩子被踩家長有哪些事不能做,首先對於那個孩子被踩以暴制暴的媽媽表示理解,畢竟孩子曾經開過刀,而且誰家孩子不是媽媽的心頭肉呢?

韓國幼兒園最重視培養三大好習慣

若想讓孩子從小擁有好習慣,作為家長,我們要首先改變自己!金子謙:中國專業人才庫少兒考評專家,著有家庭教育暢銷書《孩子,你的天賦媽媽懂》。近幾個月,我在韓國的幼兒園裡做調研,發現韓國小朋友們有許多...

爸爸媽媽:愛孩子,我們要用對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懷有很深的感情,並把它全部表達出來,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就足夠了。但是,當人們談到「愛」這個字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深思對孩子的愛是否與其他的「愛」是一樣的。常常聽大人們討論說「要愛孩子...

林州:文昌讓好習慣引領孩子成長

原創: 申正2017年4月14日林州市文昌幼兒園開展了3月份習慣養成教育總結表彰會,對3月份幼兒習慣表現進行了總結點評,對表現優異的幼兒和家長給予表彰,並在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提出...

2歲的孩子經常動手打人,該怎麼治?

「朵媽,我家寶寶23個月了,最近突然變得愛動手打人。我嚴厲制止,可是不管用。很怕他以後變成小霸王,去了學校也天天打人,怎麼辦?」最近我收到了好幾條類似的留言,媽媽們表示一聽說自家的娃闖禍打了人,...

為什麼孩子愛咬人?家長怎么正確引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經常「闖禍」—咬人,鄰居和老師紛紛上門告狀,致使父母煩惱不已。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只要採取積極的教育方式是完成可以矯正的。首先,應認識到孩子愛咬人的原因是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