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中,比「說」更重要的是「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久以來,我們做家長的太善於「說」了,太著急「說」了,而沒有認真的去「聽」,當孩子向父母陳述一件事情時,父母們往往著急下結論,而沒有好好聽孩子去說。

往往孩子沒講到2句,家長就開始下結論,一副不是我不聽你說,而是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神情。

倘若父母常常這樣對待孩子。

那這個孩子肯定是孤單的,因為他甚至找不到一個人來吐露自己的心聲。

孩子:媽媽,我覺得這兒一點兒也不好玩。

媽媽:不會吧,這兒多有意思啊!

孩子:這裡都沒幾個人,好無聊啊!

媽媽:多安靜啊,讓人心裡很舒服。

孩子:你帶我來這個破地方幹什麼?

媽媽:真沒良心,花了這麼多錢來,你一點兒也不感謝?!

————————

孩子:爸爸,我不愛看這個電視節目。

爸爸:這個節目多有趣啊!你瞧那個主持人說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們看起來真傻!

爸爸:不要這麼說,這個節目很有教育意義!

孩子:換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這個看完,這對你寫作文也有啟發啊!

從上面兩段對話中父母們可以看出,爸爸和媽媽都太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當孩子說他們不喜歡那個地方、那個電視節目時,父母並沒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產生這樣的感受,而是急於表達他們的感受。

這樣的溝通開端自然不會取得好的溝通效果


01:與孩子共情

同樣,用否定、拒絕、建議、提問、過分同情、邏輯分析等態度來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可取的。

主動傾聽並接納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才是交流的良好開端。

當孩子說:「我真討厭我們的那個語文老師,她就像個巫婆。

」您的反應會是什麼?

  1. 「你怎麼能這麼說?!老師管你們是為你們好。

    」(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2. 「不是這樣吧?剛開始你不是還挺喜歡她的嗎?」(拒絕了孩子的感受)
  3. 「不可能吧?我見過你們老師,她人挺好的!她發脾氣可能是壓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師)
  4. 「你千萬不能讓老師聽見你怎麼說,不然你的語文就難過關了。

    (表示同情)
  5. 「好了,別生氣了。

    用不著小題大做的。

    趕緊做你的作業吧!」(給出不切實際的建議)
  6. 「老師做得事情讓你感到不公平,你心裡一定又委屈又氣憤。

    (試圖了解孩子的感受)

前幾種表達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會感到困惑或者憤怒,可想而知結果會是怎樣。

只有最後一種方式說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談話才可以繼續深入下去,並在交談中幫助孩子理清情緒、解決問題。

此時,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最有幫助的就是主動傾聽——全神貫注地傾聽,說出並接受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擾或問題時,敘述的過程就是幫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過程,這樣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02:共情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多去接納少問為什麼。

當孩子表達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時,父母要多去接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總是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緒的正常反應,未必能答上來為什麼。

積極回應而不是事事認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願意認真傾聽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贊同孩子的想法。

細緻表達您的回應和態度。

父母不要簡單地說「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將問題細化,告訴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寫那麼多作業很累」,他「被同學欺負一定覺得很委屈」,等等。

靜靜地陪著孩子也是共情。

當人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時,往往不想說話,也不願意聽別人在身邊喋喋不休。

這時,父母可以安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什麼也不說。

例如,當媽媽看到女兒淚眼婆娑地從學校里回來時,也許她不想馬上講述在學校里的遭遇。

媽媽可以走過去擁抱她,陪她靜靜地坐一會兒。

父母的陪伴就是給孩子的最大支持。

反應不要過於強烈或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時,父母的回應要有度,既不能反應過度,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和心理負擔,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似乎那是意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03:如何傾聽?

如何才能更好的傾聽孩子,請留意以下三要素:

1)給予孩子全部的注意力

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當我們真的放下權威,蹲下來,真誠地跟孩子交流時,我們也會收穫一個願意打開心扉、積極樂觀、注意力集中的孩子。

2)不要嫌孩子囉嗦

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有時會顯得囉嗦,作為家長不要抱怨他們話多,要學會去傾聽其中的關鍵信息,並做簡單的回應,比如:哦,這樣、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應該怎樣、你的感受是什麼……

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表達、評論的慾望。

3)閉上嘴巴聽

即便一個字不說,也能說出很多。

當孩子跟你說什麼事情時,你可以閉上嘴巴聽,以避免說教或主導和孩子的交談。

你可以不時地回應「嗯」、「啊」之類的詞,你會驚訝地發現,當你少說時,孩子會有多少話要說。

04:要這樣和孩子說

  • 衝突一:爭分奪秒的早晨

眼看就要遲到了,3歲的洋洋不肯起床,媽媽強硬將洋洋從被窩拉出來,結果洋洋大哭,媽媽責怪洋洋不懂事……

試試這麼做:

1.儘量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簡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繼續這麼做的後果。

2.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不懂事等標籤,也不要在結尾處加上「我不喜歡你了」這類威脅的話語。

3.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嘗試將語句的「你」都替代成「我」。

如「我希望你能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願意上幼兒園遲到。

4.功夫用在平時。

晚上讓孩子早點睡,儘早讓孩子習慣用鬧鐘叫醒自己而不是媽媽,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遲到了,更難過的是自己而不是媽媽。

以上四條也許能在忙碌的早晨幫你降低衝突發生的機率。

  • 衝突二:吃晚飯前,媽媽說什麼都沒聽見

到了吃晚飯時間,4歲的苗苗為看動畫片不吃飯,於是媽媽「啪」地把電視關掉,並責罵苗苗不聽話,苗苗感到十分委屈,放聲大哭……

試試這麼做:

在提示無效後,可以用強硬執行的方式結束衝突。

看著孩子的眼睛平靜地說:

「我需要你馬上關掉電視,洗手吃飯。

不然,你未來三天都不可以再看電視了。

也可以選擇和孩子商量,例如:

「你再看10分鐘電視,關掉電視洗手吃飯,吃完飯後再繼續看。

在強制執行之後,事後還要和孩子講講道理。

不妨選擇晚上陪伴孩子睡覺的溫馨時光,跟他說說之前的事,兩個人一起商量一下解決的辦法。

當然不要忘記告訴孩子,雖然媽媽批評了他,但他還是媽媽最愛的寶貝!

  • 衝突三:在公共場所,孩子不上檯面

爸爸帶6歲的咚咚去學游泳。

第一次游泳課上,咚咚有點害怕,結果最後一個下水。

下了課,爸爸立刻跑過去,批評咚咚膽子小。

咚咚很不服氣,覺得自己第一次當然做不好……

試試這麼做:

用鼓勵的語言而不是消極的指責來讓孩子逐步提高。

對於咚咚,爸爸可以說:

「你今天第一次來,能帶著板子游已經很棒了,要是再勇敢一點會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希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

相信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 總結:跟孩子說話的4個要點

1.謹記對事不對人,一事一議,不要過多聯想,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2.講道理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果彼此都快情緒失控時,講道理會演變成「到底應該聽誰」的權威性的爭執。

3.語言要明確,便於執行,例如孩子沒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時,家長不要籠統地說:「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

」而要說:「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裡面去。

4.不要將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對比,也不應在大庭廣眾下批評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孩子,您真的做對了嗎?

教子無憂隆重推出《家庭教育指標安全測評》6重維度全面分析您孩子的教育狀況,協助了解孩子成長的現有狀態與節奏,發現家庭教育存在的隱患與弊端,幫助家長更全面通透的了解孩子,為孩子的成長與學習加油助力。

我們的專家會為您做一對一專業的解讀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立即參與測評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一個會情緒管理的寶寶?

對於各位寶爸寶媽來說,肯定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一起逛商場,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要,拒絕了Ta的要求之後,孩子就會哭哭啼啼,甚至滿地打滾。面對這樣失控的場面,一些家長會「以暴制暴」,打罵孩子。好一些的家...

當孩子睜著眼睛說瞎話......

前幾天,一位學習過P.E.T.父母效能訓練的爸爸和我說,孩子會睜著眼睛說瞎話。我問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這位爸爸告訴我,孩子玩了玩具不收拾,他用面質性我信息和孩子說:「我看見你把玩具放在箱子上了。...

怎麼樣培養父母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在育兒方法裡面是最常被提及到的,卻又是最容易操作走樣的一個育兒技巧,共情能在大部分日常親子活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共情的孩子,在未來的人家關係...

孩子被「欺負」了,父母可以做什麼?

有媽媽給我留言說,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時候經常遇到不明原因被小朋友打了,哭的很委屈,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最近的比較火的校園欺凌事件,我也有所關注,但角度更多的是思考作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