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管教孩子?關於神奇的「Time Out」教育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龍網綜合報導 在記憶中,如果小朋友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一通或挨一頓打,這也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國式教育傳統。

但在美國,這種方法不但不可取,而且很多時候,家長還會因此而被貫上「虐童」的罪名,情節嚴重的可能還會觸犯相關法律。

看過美國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的家長,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脾氣,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回你的房間去!」美國的小孩,為什麼聽到「回你的房間去」這句話,不管多生氣,都會乖乖照做?這就是美國家長「計時隔離」(Time Out)教育方式的獨到之處。

你還在奉行「打是親 罵是愛」嗎

專制家庭制度的殘餘打罵方法教育孩子這一觀念深藏於中國傳統思想,「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許多家庭的教子經驗。

在傳統家庭觀念中,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

奉行打罵方法教育孩子的家長,其實是中了傳統糟粕的毒。

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

有些家長追求完美,不允許孩子犯錯,認為這是在為孩子負責。

如果孩子沒能達到設定的標準就會被打罵,其實可能是家長制定的某些標準超過了孩子的能力。

即使有時孩子已經做得相當好,但家長眼光看來,未能十全十美,便對孩子加以斥責。

家長不負責任,簡單粗暴

有家長認為打罵能立竿見影,使孩子馬上改正錯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打罵孩子。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或是不知道正確的教育方法。

表面上看,家長這樣做是望子成龍心切,恨鐵不成鋼,而實際上卻是一種不負責任、教育無能的表現。

家長自我情緒管理不佳,拿孩子出氣

有的父母因為自己心智不夠成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會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

還有的是當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得到滿足,就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就會將情緒折射在孩子身上,對其進行打罵。

自身成長過程中有類似經歷,全盤複製

如果父母自己從小缺乏長輩關愛,為人父母后就可能對自己的孩子缺少關愛,不能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而很多自己小時侯就有挨打經歷的人為人父母后,當孩子犯錯時直接反應就是模仿自己父母當年的管教模式,又打又罵。

在現代西方幼兒教育中,當幼兒(特指學齡前的低齡兒童)情緒失控行為乖張,給周圍的人---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小朋友們,造成困擾,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會普遍使用「time out」,有比賽中「暫停」的意思。

意思是告訴孩子,你現在的狀態需要一定時間安定下來,否則無法好好參與其他人的活動。

等你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把情緒安靜下來,能夠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就可以重新加入其他人的活動。

關於神奇的「Time Out」教育法

對待已經可以用語言來溝通,但不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低齡幼兒,監護人表現出的態度應該是和藹,肯定並且充滿關懷的。

在孩子完全失控的情況下,「暫停」其正在參與的活動,給予一定時間來平復混亂的思路,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由此引起的情緒衝突和孩子不得不去「安靜下來」的事實,只是一種手段,絕對不是一種懲罰。

而年齡在兩歲以下,對語言掌握有限的嬰幼兒,是不適宜用這種方法的。

怎樣讓孩子感受到這種強制進行的「暫時與他人隔離」,只是一種平復心情的手段,而不僅僅是成人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轉嫁到孩子頭上的懲罰呢?

1,事前足夠的解釋。

如果孩子被不明所以地被「time out」,就失去了整個操作的意義。

成人一定要在孩子情緒失控大鬧時,保持平靜溫和的態度,不能因為幼兒的行為而變得焦躁,還沒對孩子解釋清楚就直接懲罰孩子。

例如:用餐時故意推倒餐具,把食物故意扔到地上,成人首先要合理地勸說和安撫。

只有在勸說無效,孩子仍一味吵鬧哭叫時,才能考慮「暫停休息」。

此時,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你可以選擇安靜下來,告訴我你想要什麼。

或者,你需要自己去安靜一下,等情緒好了再回來,好嗎?」如果溝通的工作做好了,此時很有可能孩子已經開始平靜下來,知道自己失控的行為是不好的,轉而希望合作。

而很有可能,引發孩子鬧脾氣的原因,僅僅是一些小事---比如孩子想喝水而杯子裡沒有了,或者剛吃到了一塊不喜歡的蔬菜。

2,一旦決定,就不要遲疑。

如果確定已經把所有道理都溫和地解釋清楚了,包括無理吵鬧的後果--即「time out--暫時休息」,而孩子仍然無法平靜,尖叫哭鬧亂扔東西等。

那麼,當時的成年監護人(家長或者幼兒教師)需要馬上執行。

把孩子抱到特定的區域---可以是一張特定的沙發,或者是客廳地毯上的一角,對學齡前幼兒不要選擇密閉的空間(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恐懼)。

在時間上不要過長,一般在五分鐘之內。

英國的「super nanny」是遵循幾歲即幾分鐘的原則,三歲三分鐘,五歲五分鐘這個規律。

把定時器定好時間,讓孩子坐在那個區域,講清楚這個時間是讓你自己安靜一下,考慮好是否能在不吵鬧的狀態下參與大家的活動。

講好以後馬上離開。

如果成人已經做好事前的解釋,仍然猶豫不決,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我還沒想好,還不知道該怎樣做的」信息,不利於建立與孩子的互相信任。

把孩子抱過去後,講好原則「現在是你自己獨處的時間,等時間到了,才可以回到我們中間來。

」,然後離開。

如果孩子哭鬧拉扯不讓你離開,一定不能猶豫,要表明「我們剛才已經講好,這是你自己的選擇」的明確態度,這樣孩子才會尊重你說的話。

3,堅持原則。

計時器開始計時,就是「安靜思考」的時間。

如果孩子擅自離開特定區域,成人一定要告知「時間未到,不能離開」,把孩子抱回到自己座位上。

在這個特定時間段,家長或者老師一定要在確保孩子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原則。

不能因為孩子不斷跑開,懶得一次次抱回去就任由孩子離開;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心軟,提前結束;不能中途自己改變主意,在計時器響鈴之間把孩子帶走。

其實對於學齡前幼兒來說,短短几分鐘安靜坐在一個地方,並不是太難。

但因為情緒上的巨大波動,哪怕只是一小會兒的時間也變得好似很長。

只要我們成人合理地監督和協助,孩子是可以在這幾分鐘好好平復心情的。

切記,不能因為自己心情煩躁而過度懲罰孩子。

比如,孩子在「time out」期間跑開就以延長計時器時間作為懲罰。

該是幾分鐘就是幾分鐘,一定說到做到。

4,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愛。

這是幼兒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任何的方法也好原則也好,都是以此為中心的。

要讓孩子明白,情緒失常並不是重大錯誤,但是需要時間自我調整。

吵鬧哭叫是不好的行為,並不是因為我們成人只喜歡不哭不鬧一心討好大人的孩子,是因為吵鬧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只有情緒平復下來,能正常和別人溝通了,才有可能愉快地和其他人一起遊戲、活動。

要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都是有相應後果的。

為了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愛,一定要在「time out」結束後和孩子進行情緒修復的互動。

當定時器鈴響,時間已到,一定要第一時間到孩子面前,問詢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感覺好些了嗎?」「現在考慮好了嗎?」「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大家一起活動了嗎?」

一般來說,幼兒經過幾分鐘的時間,都會安定下來,停止之前失控的行為。

極少有幼兒能夠在一個相對隔離的空間持續幾分鐘的吵鬧,因為周圍沒有對吵鬧產生反應的對象,他們也就失去繼續吵鬧的理由和動力。

當我們確定,孩子已經情緒正常,能好好用語言溝通了,一定要再一次重複「time out」的原因和目的。

例如,「知道為什麼你在這裡坐了四分鐘嗎?是因為吃飯的時候你發脾氣把飯菜都扔在地上,還大叫大嚷。

」這是再次讓孩子明白「暫停活動」的原因。

當孩子表示明白了,就要給孩子機會來改變。

「你是不是覺得應該道歉say sorry呢?」。

當孩子說了sorry,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大大的擁抱,告訴孩子「沒關係,我愛你」。

這是給孩子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沒關係,沒有人是完美的。

我是一直愛你的」。

一定不能忽略這個重要的環節,否則這個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的輔助手段,就會變成沒有正面效果,只能讓孩子自尊心收到傷害的冷酷懲罰。

要記住,擁抱和親吻,一成不變的關愛,對孩子來說,尤其是情緒容易失控的孩子,永遠比指責和打罵更有效。

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鬧情緒是有原因的。

一味驕縱孩子,任由孩子頤指氣使,固然是不好,但只要孩子有負面情緒不好好合作,就馬上變臉懲罰,只能讓孩子學到更多負面的行為和習慣,而不能達到良好溝通,理智控制情緒的目的。

作為家長要時時事事以身作則,用事實說話比講一萬句大道理都更有效。

6條行為是懲罰教育的禁忌

當孩子犯錯了,教育孩子是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長責罰孩子的方法不對,導致孩子越教越難教。

懲罰教育也有自己的規則,遵循規則,才更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懲罰孩子時,有6條行為是懲罰教育的禁忌,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是哪些:

禁忌一:當眾懲罰。

這是最毀孩子的行為。

自尊心強的孩子一旦被家長在大庭廣眾之下懲罰,會感到很丟臉,抬不起頭做人,於是引發了一連串的心理問題。

無論家長想怎麼教育孩子,必須記住一點,尊嚴是底線。

禁忌二:補刀。

當孩子已經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開始恐懼,開始哭泣時,很多家長還是剎不住閘,喜歡用更嚴酷的行為來懲罰孩子。

好像孩子跟家長有天大的仇一樣,不把孩子傷透家長就是不滿足。

禁忌三:晚上算總帳。

有個詞兒叫秋後算帳,而很多家長喜歡晚上算帳。

家長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本身就因為工作的壓力導致情緒不穩定了,這個時候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只會把小事鬧的更大。

同時,晚上責難孩子,只會影響他們的休息,影響孩子第二天的學習。

禁忌四:飲食變成說教。

鴻門宴大概是形容這種教學方式的最佳形容詞。

如果家長喜歡在三餐時指責孩子,各種數落孩子的不是,這與鴻門宴有什麼差別嗎?每一次進食都意味著一場說教,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厭食的習慣,久而久之胃病也隨之而來。

禁忌五:潑冷水。

我們非常討厭不識時務的人,但是,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總是喜歡充當那個令人討厭的人。

當孩子很高興時,比如被讚美了,收到禮物了,家長就開始說教,指責孩子的不是。

這無異於一盆冷水破了下來,直接澆滅了孩子的熱情。

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禁忌六:雪上加霜。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這句話常用來感慨人性涼薄。

而當孩子生病,或者精神狀態不佳時,仍舊有家長不管不顧,只想著怎麼去指責孩子。

當身體狀態不佳的情況下,人的本能就是會比平常更脆弱,更喜歡有人來呵護。

假如家長反其道而行之,只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教育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所謂的對與錯,錯的僅在於方法。

懲罰教育中的禁忌不要去觸犯它,相信孩子會變得更好。

看看各國父母如何懲罰孩子

紐西蘭父母

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紐西蘭人Bernny 兒子2歲半,女兒半歲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

如果兒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Bernny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

如果影響到別人,Bernny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

Bernny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有段時間,老大總喜歡往花園的魚池裡扔鵝卵石,並且屢教不改。

Bernny會對兒子說:「你看看,你把小魚砸痛了,把水池弄亂了。

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後Bernny會要求兒子把水池裡的石頭撿出來。

有的時候,兒子可能也會耍賴,不肯去撿石頭。

如果兒子耍賴,Bernny一般不會強迫他去,他會自己下去把石頭撿出來給兒子看。

如果正好碰上兒子鬧著要跟爸爸玩,Bernny就會藉機對兒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頭扔進水池了,現在我要去撿石頭,沒有時間陪你玩。

」這時候,兒子會體驗到他不良行為的後果。

於是,他會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頭扔進水池。

Bernny認為,孩子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Bernny主張父母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日本父母

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自尊心

日本TsukuBa 兒子2歲半

對日本家庭來說,父親是絕對的權威。

正是因為習慣了服從,所以日本人才成為最守紀律、最富於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

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數的日本父母一樣,她認為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

因此,她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

韓國父母

懲罰有新招:沒收孩子的手機!

對於那些任性不聽話的孩子們,作為懲罰,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體罰或者把他們和活章魚一起關進衣櫥的話,可以考慮沒收孩子們的手機。

韓國一家廣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機現在已成為韓國青少年最鍾愛的私人用品,沒收他們的手機無異於讓他們抬不起頭來。

CheilCommunication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於13到15歲的青少年,有77.5%認為手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裝備,對16到18歲的年齡階段,這一數字是76.7%。

調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機,青少年會感到孤獨無助。

沒收他們的手機,將是一種很有效的懲罰。

(內容綜合心貝親、環球網、搜狐教育、教子有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覺不到「這是教育」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在孩子懵懂無知的幼兒階段時,就開始張羅五花八門的教材,讓孩子學習英語、音樂,以及各種技藝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無...

拒絕打罵,科學教育孩子

關於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如何對待,正確教導,成為持久以來父母的一個心病。一旦懲罰方式出了問題,很容易適得其反,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深的陰影。那麼究竟哪些方式才算是孩子犯錯以後科學的懲罰方式呢?

學習一下:美國父母如何有效地管教孩子

在美國家庭管教中,法律明令禁止任何人,包括父母對兒童進行體罰。當小孩子情緒失控、胡攪蠻纏或蠻橫哭鬧時,美國家長經常釆取二種方式:「Time Out」和「Time Limit」。孩子犯錯該懲罰嗎?...

為人父母到底該不該打罵孩子?

中國自古對孩子的教育就信奉「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類似的老說法還有 「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老子打兒子不犯法」、「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樹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