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都在跟你學,尤其是你的不良言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沒有孩子,你活到四五十歲都是父母跟前的老小孩,只要父母不生你的氣,你盡可在家任性胡來。

有了孩子,做父母的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任性胡鬧了。

孩子什麼都在跟你學,你的不良言行,孩子會變著花樣,加倍償還給你,令你又恨又氣悔不該……

很多家長都納悶:別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爭氣那麼有出息,自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那麼沒出息?!他們沒有追根溯源,看看人家家長是怎麼做、怎麼教育孩子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怎樣的孩子,是因為有著怎樣的父母。

父母沒有自律自強管好自己的一貫作風,孩子跟在父母身邊,就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得出和父母一樣,甚至比父母更差的孩子。

所以,父母犯錯,只能由父母去承擔、去修正,不能延續給自己的孩子。

父母意識到了自己不止關乎自己,更關乎下一代,就應起好表率帶頭作用。

這樣不失自身的優秀,就會使孩子更好更優秀。

  • 「你不是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嗎」(孩子不和媽媽剛認識的長輩打招呼)

  • 「你不是說,生了妹妹你也會像以前那樣愛我嗎」(兄妹倆爭搶東西,幾乎都是哥哥挨批評)

  • 「你不是說,男子漢要勇敢果斷一些,不要優柔寡斷嗎」(朋友受欺負,男孩出頭,衝動打了對方同學)

  • ……

很多時候,家長們會採用大人們的思維方式來教育孩子,殊不知你的「懶省事」、你不經意間的敷衍、糊弄都會帶給孩子錯誤的行為示範,從而增加孩子做出問題行為的可能性。

你的「隨心而育」必定會被孩子的行為「啪啪打臉」。

家長錯誤的行為示範、思維示範都有可能讓孩子來買單。

多數孩子可能會以不良的行為來「回應」家長的教育。

1961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做了心理學史上非常著名的實驗——「波比娃娃」研究,該實驗主要闡述的是兒童是如何習得攻擊行為的。

班杜拉及其助手隨機選取兩組兒童:一組兒童觀看成人對充氣塑料娃娃進行攻擊(拳打、腳踢、口罵等)的情景,另一組兒童則觀看成人平靜地玩(毫無攻擊行為)充氣娃娃的情景。

然後分別把他們帶到類似的房間,裡邊有同樣的充氣娃娃,實驗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兒童的行為。

結果發現,觀看成人攻擊的兒童比觀看成人平靜地玩娃娃的兒童表現出的攻擊行為要多得多:如果加以量化的話,前者的行為攻擊比後者多11倍之多,語言攻擊(辱罵)更是多了23倍。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成人不良行為榜樣的巨大副作用。

作為孩子的主要模仿學習對象,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大可能被孩子來模仿。

家長長期的不良行為榜樣會使孩子學習養成不健全的、錯誤的或者不良的處事行為習慣。

其次,她的父母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專制、權威型的溝通教育方式(我是你爸、你媽,你就該聽我過的;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必定會遭到孩子的反抗,更何況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家長不平等的、專制的溝通方式,一方面使孩子被迫承受著這樣的強迫教育,另一方面也會使孩子模仿學習父母這種強迫專制型的人際溝通方式,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行為示範。

孩子不僅會學習模仿家長對待他人、事物的行為習慣,同樣也會模仿學習家長對待自己的行為方式。

因此,家長在對待他人、對待事物、對待孩子的過程中都要對孩子有著良好的行為示範。

美國教育學家克萊爾也有著類似的觀點,他曾經說過: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麼。

而「成就」在此處的第一要義是成為孩子敬仰、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事業和生活方面的其他成就。


更多教育相關資訊,請關注「掌心家教」微信公眾號,有疑問請加白老師❤掌心家教(微信號:zxjj89)或撥打熱線400 900 7050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長想又當老師又當爹媽,但是自己與學校知識已經脫節十幾年甚至更久了,怎麼能給孩子好的指導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提高、不偏科、潛能最大限度的開發,你需要為他找到專業的合適的老師!

掌心家教,匯聚您身邊優質家教老師!助孩子成長成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犯錯,孩子承擔

「你不是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嗎」(孩子不和媽媽剛認識的長輩打招呼)「你不是說,生了妹妹你也會像以前那樣愛我嗎」(兄妹倆爭搶東西,幾乎都是哥哥挨批評)「你不是說,男子漢要勇敢果斷一些,不要優柔寡斷...

你家寶寶有沒有出現攻擊性的行為

攻擊行為是一種內在生理的驅動,有先天遺傳和內分泌的原因。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大腦發育,這種行為在二、三歲會頻繁出現在兒童身上,到五、六歲形成第一次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現在青春期。同時,男孩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