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更趨理想的親子相處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困擾我很久、很令我頭疼的問題,無論怎麼苦口婆心都沒有太大改善。

但是,改變一下觀念,換個方式方法,結果就會很驚喜。



原本我是沒打算去了解《正面管教》的,比較排斥「管教」的提法。

因為參加三課導讀師培訓,必須要參加基礎讀書會,而且要讀的第一本書就是《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還是看英語更舒服些)。

從前幾頁的耐著性子,到還是有些可取之處,再到現在的應用於實踐,偏見慢慢消失了。

任何一本書或者一種理論,我們都不需要也不應該盲目的全盤接受。

我們不能被知識禁錮,取其精華,為己所用,足矣。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孩子那些令人煩惱甚至抓狂的不良行為,其背後很可能對應著一個錯誤觀念和行為目的。

而每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其實只是想說:「我想有所歸屬。

」並且不知道該如何有所歸屬,所以選擇了一些拙劣的惱人的方式來獲取歸屬感。

識別出不同的錯位目的,採取一些有效的鼓勵措施,就能幫助孩子以正確的方式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不要硬套,否則就像貼標籤了。

有些時候,不妨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度量不夠,太苛刻了,甚至剝奪了孩子說出真相的機會!

不良行為及錯誤目的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

煩惱的事情:好多次,在我接電話時,經常被干擾,果果非要我聽他說話,他的確是在跟我說一件事,而不是故意製造噪音,但我那時關注的是電話里的信息,希望他能稍後再說,果果非不聽,我大聲制止,他也更大音量的反抗,經常搞到哭鬧。

我的感受:心煩,惱怒

一般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有兩條線索,對應錯誤目的表的第2列和第4列(見下圖):

(1)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2)當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如果孩子行為背後真的存在錯誤目的,那麼這兩條線索就足夠幫助父母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了。

但是,如果由於溝通不充分,我們會不會誤解孩子呢?這個家長應該多少心裡有數,孩子的成長狀態我們最了解了。

既然孩子的行為對我們造成了困擾,那就把它加入議程,放到家庭會議上討論解決,通過互相尊重、真誠的交流,向孩子求證來澄清事實真相。

也就是目的揭示法,但是一定注意措辭,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有所企圖的,保護孩子的自尊。

關於果果乾擾我接電話這個案例,按照錯誤目的表(見下圖),我自己分析很可能是尋求關注,其實我內心裡認為果果應該不需要尋求過度關注。

但是,學了錯誤目的相關內容,我覺得挺像,當我把這個案例用文字描述出來時:再次想到當我有些惱怒的制止果果繼續跟我說話,而他也聲音更大的反抗時,感覺又有點權力之爭的意味了。

並且錯誤目的的確是會升級的。

我還是更傾向於尋求關注,這就靠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了。

所以,在家庭會議上,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果果說讓我先想,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我就問果果:「寶貝兒,你為什麼非要在媽媽接電話的時候跟媽媽說話呢?為什麼不能等我打完電話再說呢?你是想讓媽媽陪你還是想讓媽媽聽你的,別打電話了?」果然都不是,果果說:「我就是個『話多娃』嘛,愛說話,刷牙的時候嘴裡有泡泡都要說話。

我就是要說嘛,不然一會兒我又忘了要說啥了。

」聽了兒子的解釋我感覺好慚愧,好內疚。

我們達成一致,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果果提醒媽媽他要先說,不然一會兒會忘,媽媽就不會生氣了,先聽果果說完再接電話。

有時會覺察到自己煩惱的根本原因是自身接受度的局限,孩子其實並不存在真正的不良行為以及錯誤目的。

我們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心中有疑問的話,不妨多做溝通。

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充滿溫情的氛圍,用啟發式提問,幫助、引導孩子說出他的真實想法。

否則孩子可能根本沒機會表達,就被我們打壓了,然後不了了之,不快和委屈重複上演;甚至還在自己心中給孩子確立了「問題小孩」或者「不良行為」的標籤。

無論如何,我們的生活可以更美好。

下面分享幾個我自己正在實踐的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

我家的「P」(積極的「暫停」)

親子關係中,遇到衝突應該在所難免,從來一片和氣、風平浪靜才比較少見吧。

作為一個人,我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而失去正常的理智(倒退到「爬行動物大腦」的控制)。

此時,唯一的選擇是「戰」(全力爭奪)或者是「逃」(放棄努力,無法溝通)。

我們會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而不是深思熟慮的行為。

所以,我們需要用「積極的暫停」讓自己的感覺好起來,並且在親密和信任(而不是疏遠和敵意)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要讓感覺好起來,可以做點什麼呢?深呼吸、活動筋骨、離開現場或者喝杯水澆滅怒火,看了正面管教之後,通過實踐對比,效果最好、而且長期有效的當屬打造「積極暫停區」。

使用「積極暫停區」的前提是:我們一切的決定和行動都要事先跟孩子溝通並且儘可能的讓孩子參與進來。

(1)告知孩子「積極暫停區」的意義,並且做個約定:如果有人情緒失控或即將爆發,就聲明一句:「暫停,我需要冷靜」。

然後,立刻去暫停區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休息、看書、玩玩具、聽音樂,或者任何能讓自己感覺好起來的事情。

把那些令人惱火的問題留到情緒平復之後,或者加入議程,在家庭會議上用頭腦風暴討論出解決方案。

(2)讓孩子自己布置他的「暫停」區或者至少參與布置,讓孩子給它起個美妙的名字,一提起來就會神采飛揚,滿心快樂。

父母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更需要「暫停」的是自己,哪怕僅僅是幾次深呼吸。

我覺得「積極暫停區」對我也許更有意義,我比孩子更需要暫停區。

以聖誕節為契機,我們家的「積極暫停區」終於布置完成。

我和果果都非常滿意。

我問果果:「咱的暫停區叫什麼名字呢?」比如「精靈城堡」什麼的,我提了幾個建議,果果說:「叫『P』吧!」每每忍不住傻笑。

我就繼續追問:「是『狗屁的屁』還是『Parking(P)』的『P』」?果果說:「是『Parking(P)』的『P』」。

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我說好吧,那就叫「P」吧。

後來突然想明白,這個名字多貼切啊,停車場→暫停,讓情緒的洪流去停車場歇歇腳吧!

好多次,在看繪本的過程中,果果時不時衍生出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我的情緒瞬間就被激發了,無法繼續聲情並茂的讀繪本了,有時就會被迫哭鬧暫停。

現在,果果一看我長呼一口氣,就說:「媽媽,你去喝杯水吧,把怒氣變成尿尿排出去。

」最近一次,當果果建議我去喝水時,我朝「P」看過去,那麼多小彩燈交替閃爍,多麼歡快的節奏,幾秒鐘心情就恢復了!繼續講繪本!

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

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不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

當我們犯了一個錯誤,通常會是什麼反應呢?我們會否定自己,感到灰心,或者為自己辯解、推託。

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有可能急於評判,不由分說的批評、責備。

這些感覺都是負面的,因為我們把犯錯誤看成一件壞事。

試想一下,如果用積極地視角看待犯錯誤,把它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對個人成長也更具鼓舞性。

以前,在孩子犯了錯誤時,當然大多都是無意的,我也知道不應該怪罪於孩子,但是有些超出我的承受範疇,比如玻璃杯或酸奶瓶碎了一地(我最討厭收拾玻璃渣了),我實在無法平靜,免不了呵斥孩子,導致孩子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還沒等我發作,自己就嚇得大哭起來了,說怕我會罵他。

那一刻,心裡的滋味難以形容!

現在,如果聽到果果有些膽怯或者內疚的陳述自己的錯誤時,我先承認先前的錯誤:「乖,媽媽知道你每次都不是故意犯錯誤的,媽媽不會怪你的。

因為我們知道了,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接著鼓勵說:「所以呢,你應該高興的告訴媽媽:『媽媽,我又犯了一個錯誤!』我們看看應該怎麼處理呢?可以總結出什麼經驗呢?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對於易碎品這件事,我們的經驗是:防患於未然,用完及時放回安全的地方。

很喜歡書中的這個例子,與大家分享:

通過觀察幼兒學走路,大人們能對這一原則有更多的理解。

小寶寶每次摔倒時,從來不浪費時間感覺自己的無能。

他們只是爬起來繼續走。

如果他們摔疼了,可能會在繼續走之前哭幾分鐘,但他們不會給自己的體驗加上責備、批評或其他自拆牆腳的想法。

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們通過重新發現錯誤對我們的價值,保持這種體驗生活的簡單方式。

認為我們必須很完美,是一條最容易使我們偏離生活中的愛與歡樂的歧途。

「矯正錯誤的三個R」能使我們回到正軌。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首先,承認自己犯錯並自我原諒;然後,與對方和好,營造一種積極的氛圍;接著,需要一起來解決問題。

在充滿敵意的氛圍中解決問題一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化錯誤為學習的大好時機,既可以彌補之前的過失,又可以不失時機的鼓勵孩子,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更好的掌握生活技能,減輕挫敗感,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家庭會議

也許每個人界定不良行為的標準會有差異。

無論是孩子真的存在錯誤觀念及錯無目的,還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接受度較低,小題大做。

那些很令人煩惱的問題還是需要解決的。

要讓孩子按你期待的方式的做事,家庭會議是最好的途徑了。

許多問題都能在家庭會議上得到解決,因為孩子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逐漸產生歸屬感很價值感。

自然就不需要行為不良了。

開始家庭會議之後,每覺察到一個問題,孩子就會興奮的要求將其加入議程,無論是關於誰的。

家庭會議就像茶話會,甜點配茶歇,所以果果參加家庭會議很積極,頭腦風暴時,想辦法也很積極,而且很樂意接受別人的建議,還督促我記筆記。

最終解決方案是大家一致通過的,所以,後期履行過程中就會減少無謂的爭議,只需提醒一句「家庭會議上是怎麼決定的」即可。

果果沒有去幼兒園上學,從一歲九個月開始到現在,我已經全職帶他整整三年了。

果果酷愛閱讀,語言表達能力很強。

我一直是很開放的態度跟孩子相處,保持一貫的相互平等、尊重的基調。

發脾氣了什麼的,事後都會真誠的溝通、道歉,修復親子關係。

果果經常會這樣說:「媽媽,我知道你說的是氣話。

…… 媽媽,你現在情緒已經恢復了,那你後悔生氣了沒?」

我們可以把任何令人煩惱的日常頑疾放入議程,然後在家庭會議上討論,最終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的解決方案;一些日常慣例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上慢慢明晰並確立下來。

比如下面兩個例子:困擾我很久、很令我頭疼,怎麼說都沒有太大改善。

但是,改變一下觀念,換個方式方法,結果就會很驚喜。

玩具亂扔,不願意收拾:

我家做了一個大書架,以前上面兩層放書,下面分類放玩具。

後來玩具老是混在一起,遍地都是,實在沒精力收拾,就一股腦的塞進書架了事。

這都沒法保持,總是滿地躺的玩具,拖地都成了問題。

我實在忍無可忍,為這件事發了好幾次火。

我意識到,一地狼藉讓孩子搞定,有點不現實。

玩具亂放,找不到東西還老是煩我,急需重新分類、規整。

我們在家庭會議上討論了這個問題,約定重新分類整理以後,果果每次玩完玩具,當天睡前必須送玩具回家。

聖誕前夕,我們收拾了大半天,終於把書架整理好了,積極暫停區「P」也布置妥當了。

雖然疲憊,但心裡一下舒坦了。

一天晚上,果果正在自己洗襪子,我看到地上扔著各種積木,我說:「果果,媽媽幫你把積木收了吧?」果果回答:「嗯,不用了,那是我自己的責任,我一會兒自己收吧。

」我說:「好吧,寶貝兒,真棒!你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後來,果果問我說:「媽媽,我現在有點累了,可不可以明天再收拾積木啊?」我說:「當然可以。

」第二天上午,果果主動把地上收拾的乾乾淨淨。

所以,只要孩子態度積極,人性化的通融可以有!

這是書架現在的面貌,之前都不好意思拍照了!

現在,不用提醒,果果自己就主動把玩具歸位了,還一邊很滿意的旁白:「看,我已經學會對自己百分百負責了!」

吃飯不專心,不停的跑開玩別的或者看書:

果果從來就沒有主動高效的吃完一頓飯,熱乎乎的飯菜吃到後來都冰冷了。

有時煩,有時火,有時隨遇而安!幸好,「家庭會議」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還不會傷感情,實施起來阻力也是輕推即倒。

我們提出兩個方案:

1、吃飯時不准亂跑、看書、玩,只干一件事—吃飯,直到吃完;

2、限時吃飯(30min),到時間飯就倒了,只能等到下一頓。

果果想不出來,這兩個建議都是我提的,果果不願意把飯倒掉,說選第一個。

我說:「那你要是坐那兒坐一天,也吃不完呢?你要是吃得很慢飯又變得冰涼。

還是需要限時的。

」果果說:「那好吧,那就選第二個。

」雖然不是那麼滿意,但是他也沒有更好的提議。

接下來,吃飯的時候,果果總會說:「我不想把飯倒掉,別計時了……。

那我在這兒不亂跑,你別計時了?」我會和善而堅定地說:「只要你不亂跑,好好吃,時間是夠用的。

看你這麼乖,沒亂跑,可以獎勵你十分鐘。

」後來,果果覺得自己吃的慢,讓我餵他,我說:「你先自己吃十口,我再餵你。

」中途我去廚房,他就說:「我再自己吃幾口吧,充分利用時間。

」最後,獎勵的時間只用了3分鐘就吃完了。

後來就全自助,規定時間內吃完飯。

所以,只要孩子態度積極,人性化的靈活變通可以有!

所有這些變化,都是近一個月之內發生的,邊學邊實踐。

還有一篇關於「邏輯後果」的實踐分享「一個偶然的小事件,對孩子的影響能夠多麼深遠!」,回複數字136可以查看!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隨行親子教育」即時分享小規模實踐的教育心得及精選富有教育借鑑意義的文章。

以自助助人和閱讀推廣為光榮使命,希望帶動更多關注自我成長和親子教育的父母及教師。

不定期分享各個年齡段中文以及英文原版的經典童書以及父母成長書籍。

只有我們自己成長了,孩子的成長才能無往不勝!

公眾號:隨行親子教育(suixingqinzijiaoyu)

果媽微信:boyang_032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和善與堅定並行

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

我所理解的正面管教中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書籍也許很多爸爸媽媽都已經讀過。書中有很多的好方法好工具。在運用這些工具的時候,切記要更多的理解和重視幾個基本概念。一旦偏離了基本概念,可能我們還是在控制孩子,用工具贏了孩子。我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