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做對了,每天少發火NNNNNN次,有娃兒的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火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今後少發同樣的火,少犯同樣的錯誤,少走重複的彎路。


媽媽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跳出這種「惹你生氣——沖他發火」的死循環。

我大概總結了幾個讓媽媽們發火頻率最高的情況。

一起來看看,你家是哪種吧?

NO.1

孩子的行為不符合你的期待,與你目前的身體或情緒狀態衝突

比如,某天你身體不適,想早點休息,但是孩子各種折騰就是不睡覺

或者,正好你負責的工作出現了某些閃失,急需你處理,孩子「不識趣」的磨著你陪她玩。

應對方法:跟孩子認真的做出解釋。

如果你不解釋,有的時候孩子就不能明白,為什麼昨天不想睡覺的時候你就能跟她玩遊戲,今天還是一樣的情況你就發火了。

或者剛才還跟你玩的好好的,為什麼接完一個電話回來,還要繼續跟你玩,你就發脾氣了。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明白,對於特別小的寶寶,即便他明白不了事件本身,他也能看懂你的表情和語氣。

最初的時候,我也不願跟小d解釋那麼多。

後來我發現越是不解釋直接疏離,小d的反抗和糾纏就越強烈,好似非得拼個魚死網破才能證明她沒被忽視和冷落。

後來我就試著解釋,「媽媽突然有個著急的事要做,不能陪你玩,需要離開你一會,這件事情媽媽必須現在做,你可以玩積木或是看書等我一下好麼?媽媽會很快處理完。

她小一些的時候自然也是要鬧得,但是她知道我不能陪她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即便哭也能很快平復,不似之前那般歇斯底里。

再大一些,就有了默契,當我說,我需要工作一下的時候,她還是會表示一下被打斷的不滿,但卻會自己看書或是玩玩具。

跟孩子真誠的解釋,讓她知道你發脾氣的原因不是她,她會釋懷並感到被尊重,自然也就願意去理解你。

NO.2

孩子的行為觸碰到了你的雷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和雷區:

有的媽媽很討厭孩子在公共場合喊叫;

有的媽媽受不了孩子拖拖拉拉;

有的媽媽不能忍受孩子對外人沒禮貌;

有的媽媽看不慣孩子丟三落四….

每當出現類似情況,就跟踩了雷一樣,不得不炸。

應對方法:想清楚以下三件事。

1.你的標準真的適合孩子麼?

比如,如果一個外向型的媽媽跟一個內向的孩子,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往你身後躲,而不能如你期望的一般大方打招呼的時候,你就會因為他的無禮而失望。

當不管你如何引導勸說,孩子都改變不了時,你就會怒其不爭,這就成了一個跨不過的雷區。

這種情況,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修正自己的標準,尊重孩子的本性。

我們總是願意拿自身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殊不知每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

我們提出的要求,要以尊重孩子的本性為前提。

所以那個急脾氣的父母不妨等一等你的小蝸牛,那個學霸的父母在輔導自家「笨孩子」的時候不妨再有點耐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體,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他們不該,也不必參照我們的標準。

2、你不能接受的,真的不被允許麼?

小d爸有潔癖,因為潔癖他曾忍不住想限制小d的很多行為。

比如不想讓她在草地上打滾,不想她把在外面撿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帶回家,偶爾跟他去醫院什麼都不許她碰不許她摸…

如果小d也是個內秀的淑女就罷了,偏偏她活潑好動的心性最喜歡搞「探索」,走到哪裡都搞得烏煙瘴氣,穩穩的踩中了她爹的雷區,常常惹得小d不快。

後來我跟小d爸深聊過一次,結果就是彼此都能認同:孩子的天性沒理由屈服於家長所謂的「原則」。

在不傷害自己,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她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

所以小d爸最終還是接受了小d大部分的「不夠乾淨」行為,儘管他還是一直追在她屁股後天喊她洗手,但不會在限制她的行為並為此發怒。

有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你就會發現,大人的很多限制都是反孩子天性的。

所以,在你能接受的範圍內,給他們多一點自由吧。

3、確定不能妥協的,找到解決的辦法。

如果確定有些規則不能妥協,或者就是不願妥協,不可以麼?

比如有的安靜型父母就是不喜歡孩子大喊大叫,潔癖型的媽媽就是受不了孩子亂丟東西,等等。

當然也可以。

尊重孩子,給他們儘量大的自由,是一方面;但尊重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對於父母來說,妥協確實更艱難,你覺得不願意為孩子改變原則的時候,那堅持自然也是可以的。

孩子既然投身於這個家庭,就有義務尊重這個家庭的規則。

前提是你要始終如一,不左右搖擺,他自會調整自己去適應你,對孩子也不會有太大傷害,具體方法可以參照下一條。

NO.3

孩子屢教不改、舊錯重犯帶給你挫敗感

對於一些屢教不改的錯誤,也很容易讓媽媽們暴跳如雷。

因為這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教子無能的挫敗感。

你最開始跟孩子說「不」的時候,他一定也是聽的。

但他可能很快發現了,大人的不可以,有的時候只是虛張聲勢,只要他堅持一會、耍賴一下,「不可以」就能變成「可以」。

而如果你「不可以」變「可以」的機率太大,就別怪孩子每次都忍不住想要賭一把的心啦。

所有屢教不改的問題都有背後的故事,要去源頭解決,而不是在事故現場發脾氣。

應對方法:規則要明確,堅持要徹底

說「不」之前,先考慮一下自己反悔的幾率有多大,而「不」一旦說了,就堅持到底。

要麼就別干涉,要干涉就堅持到底。

只有你的堅定,才是減少孩子哭鬧最簡單的方式。

因為只要明確了規則,清晰了底線,久而久之就內化成了孩子自動遵守的規則。

反之呢,你這次動搖了,孩子看到了有機可乘,下次就會用加倍的哭鬧來動搖你。

惡性循環下去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而且,你說出口的話顯得特別沒用,孩子還顯得特別熊!!

另外一些偏要撞南牆的孩子,不妨就讓他撞一撞,還是上篇提到的,讓他自己承擔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

  • 非要摸開水,可以試試,但是會燙手哦,(準備點微熱的),被燙了,就不會再想摸了。

  • 非要不扶把手上樓梯,可是試試,但媽媽覺得不扶會站不穩可能摔倒,摔到了,自然知道要扶了。

  • 就是愛拖拉,那就遲到一次,被老師批評一下,下次就會因為羞恥心更積極一點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犯錯的機會,也給他們自己承擔後果的機會。

在他受挫之後,不諷刺嘲笑,不落井下石,而是真心的理解他,安慰他,他自會從後果中學習,也會更加聽取你的建議。

妥協永遠比堅持要簡單,但該立的規矩如果能立的堅定清楚,以後會省去很多麻煩。

NO.4

純屬個人情緒,需要尋找發泄突破口

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作為媽媽的角色,永遠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

我們不能隨時隨時的保持好心情、強耐心。

而且生活的雞毛蒜皮,職場的明爭暗鬥,婆媳的家長里短,很容易添油加醋的給生活蒙上一層煩躁和焦慮。

當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需要爆發的時候,不會察言觀色的孩子就很容易淪為出氣筒。

應對方法:示弱和認慫

當你覺得某段時間心情特別壓抑的時候,不妨把孩子交給孩兒他爹,或是奶奶、姥姥,出去放個風,約朋友喝個茶逛個街。

但是更建議,平時的時候,就能留有自己的一點獨立空間,全心全意養育孩子的同時,也留一點點自我。

這並不會很難,每天讓孩子爸爸陪玩一段時間,哪怕只是晚飯後的一個小時,這段時間你不必去管孩子,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或是每個周末有一天的時間把孩子交給爸爸或老人,自己隨意放鬆做點什麼。

沒有人能做真正的永動機,偶爾的抽離是為了更加元氣滿滿的回歸。

此外,跟孩子示弱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果我特別焦慮或煩躁的時候小d來煩我,我就會很火大。

後來發現,對孩子,示弱比逞強更好使。

比如我常用的句式,「嗚嗚~~我的工作好難啊,我一直都做不完,我又累又煩,小d還不讓我工作,還要讓我陪她玩,嗚~我真的太難了,嗚嗚~~」

小d就會說「別哭了,別哭了,你工作吧。

其實孩子還是很懂事, 只要不是趕在她情緒也很崩潰的時候。

你趕在她崩潰之前先崩潰,她其實是會體諒你的。

人類生來就有憐憫之心,對比自己更慘的人,通常都會表示同情。

所以裝可憐這事兒,用小品里「好賤」那話,「這玩意兒,誰先占上算誰的啊。

沒人規定,大人不能跟孩子比慘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該怎麼辦?

很多媽媽反應說:其實我也知道孩子的要求有時是挺過分的,不能答應。可是你不答應,他就耍脾氣,又哭又鬧的,一直停不下來,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第一,保持冷靜 相信全世界父母都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都會非...

孩子亂發脾氣該如何應對?六大方法幫你解決

孩子會亂發脾氣是常有的事,但是父母應對方法卻是各有不同。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用講道理的方式讓他們停止發脾氣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孩子亂發脾氣是他們常見的心理反應,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是有關...

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管理能力

近日朋友發給我一個視頻,標題是《這是我看過最可怕的孩子,居然毆打育兒師》。這個孩子真的非常「暴力」,扔東西打人大叫哭鬧,而在孩子歇斯底里發脾氣的整個過程中,母親竟然在玩手機。我同意育兒師所說的,...

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到底該怎麼辦?

三歲的叮噹在經歷了一整天繁忙又興奮的聚會後,到家已經半夜11點,疲累的媽媽催著叮噹快點換上睡衣躺下睡覺,叮噹卻突然指著床的另一邊,指令媽媽站在她指定的位置。媽媽反覆勸著叮噹明天要起早,今天不能講...

寶寶愛發脾氣的原因:

原因一:他們畢竟太小,還不會長篇大論,更不會用言語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傷害表達出來;但同時,他們卻很明白自己的喜惡。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有了很強大的「自我」觀念,卻苦於無法表達。這讓他們像一顆隨時都...

給不同年齡孩子立規矩妙招

孩子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學習守規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規範也應隨著其年齡增長有所改變。

父母做對這件事,每天少發火100次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常常陷入「惹你生氣——沖他發火」的死循環。為了少發同樣的火,少犯同樣的錯誤,少走重複的彎路,家長需要了解發火的原因,理解自己和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並採取相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