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你改掉寶寶的不良行為(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寶寶的難以改掉的行為習慣,本篇文章繼續闡述此類問題,希望在承峻的努力下,各位寶爸寶媽們能學到一些內容,寶寶們也可以儘快改掉些許不良行為,謝謝大家。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行為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唯有透過互助合作,種族才得以存活。
專家認為,寶寶從出生~六個月,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
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
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
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
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專家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
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
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
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
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
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罵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
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專家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
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
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難搞行為Seven: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
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
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
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發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
為了讓您了解事情的嚴重性,承峻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
破解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承峻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不敢說最專業的育兒內容,只願做最用心的育兒頻道,謝謝大家關注。
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如何不吼不鬧,輕鬆幫寶寶糾正過來?
豆豆1歲多,最近媽媽發現小傢伙,總是揮著小手要打人。即使對方小朋友是想和他玩,豆豆仍舊揮著小手,同時說「打」。媽媽很擔憂,小豆豆總是亂發脾氣要打人,媽媽都不知道怎麼應對了。
這樣應對「問題」兒童,比你吼100遍都管用!
有許多家長反映,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難管」各種「頑皮搗蛋」的現象開始逐漸增多,扔東西、搶玩具、插嘴、甚至說髒話……而且幾次大聲制止之後,孩子會乖很多,但時間一久,便會發現怎麼說都沒用了。...
孩子有強烈的攻擊性該如何處理?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攻擊性,為此擔心不已。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更是緊張兮兮。生怕孩子突然發起攻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拉德.哈特普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工具性攻擊...
為什麼2-3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你其實搞錯了重點!
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其實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
打人咬人不是罪,14條方法讓孩子變小乖
,一鍵關注。西爾斯博士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育兒百科》作者譯| 媽寶幫幫幫隨著出牙期到來和大動作不斷發展,很多寶寶都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多數情況下,他們沒有經過思考就這樣做了。有時候他們會對家人這...
2-3歲幼兒咬人、抓人、打人的現象分析以及採取措施
現象分析:孩子年齡在2—3歲之間,處在一個似懂非懂的時期,經常會有抓、咬、打現象發生,孩子痛苦,家長心疼,老師也心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上講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幼兒在生理...
寶寶突然學會「打人」了!你真的知道該怎麼管教嗎?
文|小玖窩媽咪年前,有媽媽留言,自家寶寶不僅愛摔東西,還開始打人了,內心焦慮。其實打人和咬人這件事,幾乎伴隨著寶寶整個幼兒期,小至5、6個月,大至5、6歲。
你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嗎?十二招幫您化解
原標題:【育兒】你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嗎?十二招幫您化解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家長的嬌寵放縱、缺乏嚴肅態度,是滋生攻擊性行為的溫床。如果放任自流,到孩子成年後,這種攻擊性行為就可能轉...
寶寶打人該怎麼辦?寶寶打人原因大探究!
常有爸爸媽媽給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留言問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其實0—3歲的寶寶打人是沒有任何惡意的,由於寶寶的語言功能發育得還不完善,不用能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寶寶會打人,有攻擊性行為?要怎麼處理和解決?
或許大部分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孩子打人的問題,攻擊性行為和親社會行為是什麼?小孩子要是有攻擊性行為的話,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孩子總是咬人和打人怎麼辦?是有暴力傾向?試試這個方法吧!
大多數玩笑性質的咬人和打人,雖然看起來有些討厭,但這只是寶寶正常的交流方式,不是什麼生氣或者攻擊性的行為。寶寶的很多行為都集中在嘴和手進行,把這兩者作為社交工具也是很自然的。寶寶喜歡咬和打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