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拒絕聽見孩子的「黑洞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2018)最佳真人短片《沉默的孩子》,是一部20分鐘講述聾童故事短片。

4歲的Libby是是一個有聽力障礙的兒童,來自英國郊外的一個中產家庭,住著獨棟,父母開著奔馳,吃喝不愁,衣食無憂。

但在她的家中,只有Libby自己一人處在一個無聲的世界。

她的哥哥姐姐都是健康的,而她聽力有障礙,哥哥和姐姐吸引了父母的所有注意力。

原本一個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應該是最被寵的那一個,可是Libby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這個家裡幾乎是隱形的,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她。

中產階級的爸爸終日忙於工作,媽媽也有很多事要做,哥哥姐姐要去上學……總之,大人們都很忙,沒人在乎聽不見的Libby在想些什麼。

她的媽媽,嘴上說多愛她多愛她,可是每天忙的沒有一絲時間,可以停下來,耐心和Libby一起玩。

就連距離只有5分鐘的公園,都很久沒帶她去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Libby的脾氣越來越怪,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她唯一愛做的事情就是看電視。

就連媽媽對她都一點辦法都沒有。

為了讓Libby以後能在社會立足,學會和別人溝通,Libby的父母僱傭了一個手語老師,希望讓Libby學會讀唇。

這樣她就能聽、看懂別人在說一些什麼了。

上課之前,Libby的爸爸對老師喬安說,其實對她沒有報什麼太大期望,我們只希望她能在上學的時候多點自信,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認真負責的喬安發現Libby看得懂手語,於是喬安老師便試著和她用手語交流。

孤僻冷漠的Libby在老師的陪伴下,一點點地開朗起來。

喬安老師會帶她去公園餵鴿子,去游泳,去畫畫……

Libby的臉上逐漸開始有了笑容,連曾經灰暗的眼睛都開始亮了起來。

甚至就連平時不愛和家人交流的她,都主動在餐桌上和家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意思。

當Libby已經可以熟練用手語和喬安老師開心聊天時,她的媽媽卻高興不起來。

媽媽的臉色比任何時候都要難看。

媽媽對喬安老師說:我擔心她在學一種我不懂,學校也沒人懂的語言。

喬安老師建議全家人都學手語,她用「我們很忙,哥哥很忙,姐姐也很忙……」的理由拒絕了。

最終這個不願意接受孩子是有缺陷的,固執地認為自己孩子是正常的媽媽強勢對老師說:我是Libby的媽媽,我知道什麼對她是最好的。

最終,媽媽將Libby送到了一家正常的小學去上學。

在學校,沒人和Libby打手語,老師也沒有精力去顧及這個聽不見的孩子在幹嘛,同學們更是不願意搭理這個奇怪的同學。

Libby再一次陷入了無聲的世界,像在家裡一樣,她被孤立了。

下了課,別的小孩子都在一起玩耍,只有她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牆角。

不放心的喬安老師騎著自行車來到Libby的所在學校看望,當她隔著柵欄看到Libby一個人孤單的樣子,她忍不住哭了。

而在柵欄里的Libby也看到了喬安,她用手語和喬安比劃著:我愛你。

喬安回她"我也愛你。

在這樣悲傷的氣氛中,短片結束了。

孩子為何沉默?

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的親人卻是離自己最遙遠的人,她被隔絕被疏離,無形的屏障豎在她和家人之間,溝通障礙最難逾越也最易打破, 一個人喪失了與外界交流的能力,那種與世隔絕的孤獨痛苦,絕不是一個失聰的孩子該承受的。

而缺少關愛的父母採取的錯誤方法只能把孩子推向絕望的深淵。

這個時候,愛與理解是多麼重要。

雖然短片講述的是一個聽力障礙孩子的故事,離我們的世界似乎很遠,但是我總能在影片中Libby父母的身上,隱約看到自己的影子,讓我會不由自主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我們聽力正常,說話正常,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聽不到孩子真實的聲音?跟孩子不能有效的溝通?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這樣做過:

孩子一直哭唧唧,哭得你心煩,你說不要哭了,這有什麼好哭的,卻連孩子為什麼哭都不問一句。

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

大人說那怎麼行,必須去幼兒園,至於孩子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孩子能有什麼原因,無非就是想在家裡玩,問了也沒用。

孩子說隔壁的王爺爺很討厭,我再也不要跟到他家玩了。

大人說小孩子家家哪兒來得這麼多事情,絲毫不會想去問孩子為什麼會討厭德高望重的王爺爺。

孩子哭鬧著說不想洗澡/不想吃飯,你卻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逃避洗澡/吃飯才找的理由,而不願意去想是不是水太燙了,飯太咸了。

明知道孩子不想去奶奶家,因為奶奶更喜歡叔叔家的小弟弟,但因為家裡沒人看孩子,還是哄著孩子說「奶奶最喜歡你了,給你做好吃的呢」。

總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孩子,覺得孩子還小,就懶得去探究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是,孩子一天中會哭鬧無數次,會有很多次挑戰你的耐性的事情發生,所以你會不耐煩,會選擇性忽略掉一些你認為不重要的事情。

你可能還會安慰自己:我已經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了,他要什麼基本上我都會滿足他,我只是偶爾忽略他真實的想法而已。

但是被你選擇性忽略的這些事,真的不重要嗎?

很多時候你只是不想給自己添麻煩而已。

很多時候,父母聽到了孩子說話,卻沒聽進去——你沒有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或者說你想要糾正或者抹掉孩子的情緒。

你有做到理解與尊重,順應天性嗎?有些問題不是你視而不見就不存在。

親密關係的重點在於花時間去溝通,同理心。

其實很多父母都不了解他們的孩子。

很多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孩子的需要,可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更需要父母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而傾聽孩子的心聲,正是從精神和感情上關懷孩子、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方式。

還記得那個被幼兒園老師燙到血肉模糊的4歲男孩嗎?事發前孩子曾經連3天跟媽媽說不想去幼兒園,媽媽卻以為孩子是無理取鬧,依然強行送園,結果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

半自傳體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里寫:

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種天真的口吻對媽媽說:「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

」「誰?」「不認識。

」「這麼小年紀就這麼騷。

」思琪不說話了,她一瞬間決定從此一輩子不說話了。

跟小說有相似經歷的作者林奕含說「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

」,2017年林奕含上吊自殺了,父母再後悔也挽不回愛女的生命。

這些悲劇,本來不應該發生的。

如果當時父母能夠對孩子多點耐心,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情關愛地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許能夠挽回很多遺憾。

不被傾聽和理解的孩子,一個人孤獨的看著這個喧囂的世界,這種感受,誰能體會?

面對孩子,有時候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麼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他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

你不可能一邊傾聽別人說話,一邊去忙活別的事情。

父母應該把別的事放到一邊,真正全心關注孩子說的內容。

傾聽,尤其是積極傾聽,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愛,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充分的尊重孩子,才能讓他們懂得自尊自愛。

對孩子傾聽的越多,就越是能夠意識到,在無數的停頓,重複,結巴乃至嘮叨中,孩子的確能說出有價值的東西。

真正傾聽孩子講話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裡,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

積極傾聽要求父母不對孩子的話發表任何意見和判斷,既不要批評也不需要讚美,既不去分析,也不嘗試給出解決方案,只需要理解並且共情孩子。

因為積極傾聽的作用就是讓孩子知道他說的話被人聽見了,和父母的談話可以讓他將情緒釋放出去,而父母願意接受他這些情緒。

總是選擇性忽視孩子的父母,會像一個黑洞,會漸漸吞噬掉孩子。

所以媽媽們,孩子雖小,但請用心聆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

人與人之間需要平等,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平等。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都渴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在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平等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父母不能平等對待孩子,就意味著居高臨...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孩子不聽話?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開始不聽話了,是怎麼回事?我說東,孩子偏往西,越說道理他越不聽!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的孩子到底還能打嗎?在百度搜尋引擎輸入「怎樣教育熊孩子」,顯示出的結果有7,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