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愛打人,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寶貝的成長,家長會有意擴大孩子的社交圈,他們與外界接觸機會也越來越多。

逐步適應從家庭到小集體,再到更大集體的社交環境,在這個進程中,寶貝身上顯現出的「問題」,常常讓家長覺得困惑和焦慮。

其中,「我的寶寶愛打人愛打人,怎麼辦?」是出現頻率很高的一類問題。

類似的還有:「為什麼我家孩子會推別人?」、「會咬人?」、「會掐人?」。

總之,都是具有攻擊性的不友善的「惡劣行為」。

「慘案」過後,打人寶寶一方的家長,會深感尷尬歉意,也擔憂孩子的「蠻橫自私」,會讓他們在之後的集體生活中不受歡迎。

而 「受害者」一方的寶寶如果本身個性謹慎敏感,可能會因此有心理陰影,以後在集體環境中,會更加恐懼退縮,難和家長分離。

在解決寶寶「打人」這種問題之前,我們大致按年齡,先了解為什麼,再思考怎麼辦。

介於有些方法,是不同年齡都可以用上,所以下文也沒有像excel做表一樣,按年齡條條框框列出「解決方案一二三四五」。

如果有具體操作上的困惑,歡迎留言回復諮詢。

先從一歲多附近的寶貝開講。

他們處於嬰幼兒交界期,開始頻繁有「打」、「抓」、「敲」的動作,一不小心就對小夥伴「下黑手」。

可能幾個孩子前一秒還在家長的視線中,萌萌噠,有愛地互相觀望探索,後一秒其中一個就揮起小手「啪」地一巴掌,蓋在旁邊小夥伴頭上,瞬間把氣氛攪動得雞犬不寧。

這時候的他們,剛充實地過完人生第一年,進步巨大。

這一年裡,他們學會了抬頭、翻身、坐、爬、扶走、走等一系列大動作。

他們的精細動作也在繼續發育完善,而小手功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他們發現越來越靈活的雙手,可以去觸碰和探索更廣闊的新世界。

但是一歲半之前,他們還沒辦法很好地控制,協調自己肢體。

因此,這時候的寶寶,經常力度沒輕重地「錯手傷人」。

很可能他們的初衷只是對附近的同類好奇,想表達「真有意思,我想跟你一起玩」的小願望。

場景一:「咦,你的頭髮真好玩,我想摸一下。

咦,怎麼你頭上有這麼多頭髮?咦,摸起來好特別好軟哦,我想抓一抓呢。

咦,怎麼扯不下來?我再用力一點?咦,你為什麼哭了,還爬走了?為什麼哭的聲音那麼大?」

人家還是寶寶,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在偶爾百無聊賴地留著哈喇子的日常中,他們揮著小拳頭小巴掌,內心懷揣的是這些簡單樸素的小願望。

如果你太緊張,對他們太上綱上線過於嚴肅,他們內心很可能是懵逼而傷感的。

根據你當下的判斷,如果娃懷揣的是好奇,想跟小夥伴耍耍的心思,家長可以說:「寶寶很喜歡小朋友,想打招呼是不是?寶寶可以輕輕摸。

你可以拉著他的手,在自己身上輕柔地示範,讓他親自感受「輕輕地」應該用的是怎樣的力度。

兩歲半以前,孩子還不能精確感知語言,並且在行為上匹配。

作為家長,你既需要說,也需要孜孜不倦地親自引導示範。

你在明確告知某行為不可以做的時候,要給出一個正確的替代行為。

如果事後「受害」寶寶不排斥,家長還可以再握住寶寶的手,重新引導他/她再模擬一次剛才跟小夥伴互動的場景,既加深了對動作的記憶,也做出了一個主動社交的良好示範。

場景二:如果有可能因為某爆款玩具,兩個站都站不穩的寶寶,搶得抓耳撓腮雞飛狗跳,家長出門前可以多準備幾個小玩具,必要時亮出來,讓他們其中一個看得哈喇子橫流,分散注意力。

這時候,就不要妄想他們理解「分享」,「一起玩」這樣高級而美好概念的哈,在這個概念面前,他們真的呆萌得還處於史前未進化狀態。

兩歲半之前的寶貝,對社交行為上的因果聯繫的認知還模糊,不能準確預見自己的「不當行徑」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傷害」。

這時候,家長的干預要及時,態度要認真一致。

警惕以下 自己坑自己,後患無窮的錯誤行為:

比如,孩子打人時,家長尤其是家裡的長輩戲精上身,被打了一巴掌,繼而把發展成一種奇怪的互動,誇張地躲躲跑跑,玩貓抓老鼠似的大喊:「哎喲,好痛哦,寶寶力氣好大哦。

來多吃點飯,力氣會更大。

當孩子下手力度明顯變大,眼神還有「逗你玩」的意味時,請儘早!及時地表明你的態度,平靜堅定地抓住他/她的手,力求四目對視:「我不喜歡你這樣,我會痛,就像你上次摔倒一樣痛,你需要跟我道歉。

你喜歡我可以抱抱我。

」冰釋前嫌之後,你可以建議玩一個新的遊戲。

家人對待同一種不良行為的態度要一致:溫和、嚴肅、堅定、堅持。

說到這想插個話。

曾經,同事看過一本書後分享內容:爸爸陪伴多的孩子,更不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對於養男孩的家庭來說,尤其如此。

因為爸爸的陪伴活動,會有更多「放電耗能」的體能活動,也有更多刺激的探索活動。

大運動中跑跑停停跳跳,需要經常在「運動—靜止」地循環,有很多練習肢體控制的機會。

體現在和同伴交往玩樂中,他們能更熟練靈活地控制自己身體不衝撞冒犯到別人。

還有一點是基於工作和生活中觀察的補充。

爸爸在養育中參與得多,會給孩子在集體社交中,更多安全感和自信。

當小朋友內心需求充足的時候,他們會更願意一邊放心大膽地嘗試,一邊接受引導,適應規則。

(此段重點加粗標色,方便媽媽們@爸爸時一目了然)

短時間之內,寶貝很可能不會如你所期。

最怕家長嘗試幾次後,用一句「還那麼小,長大了肯定就不會了嘛」作為輕視和輕易放棄的藉口。

很喜歡聽過的一句話: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家長對人對事對孩子的態度,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並且,幼小個體對外部行為邊界的探索判斷,並不是長大後的某一天,就忽然明白的,它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在他們的世界倚仗我們的光線照亮時,如何解釋對錯,給出正確引導,是作為父母,不間斷的修行。

兩歲以後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常見的一是爭搶玩具,二是玩耍時的身體碰觸。

在這些表象後面,涉及的相關因素有:語言發展狀況、情緒控制、接觸電子設備時長、物權意識、空間敏感期等。

大家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包括手機、平板、電視在內的電子設備,是育兒公敵。

它們共同培養了一大批「因為長期接受過多單向聲光電信息刺激,缺乏人際互動而有交流障礙」的孩子。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他們語言發展滯後,交流中不易與人對視,互動困難,注意力很不集中。

關於看電視時間年齡和時長,可以參考這份國際知名早教中心提供的研究材料:

相對來說,語言表達滯後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更大,他們直接的行動,會先於語言,表達憤怒激動的情緒。

他們發現直接動手更有效,又沒有人限制時,更容易把這種行為模式固化下來形成習慣。

場景一:兩周三的寶寶,明明已經移情別戀去玩車,不玩小皮球了。

這時一個小朋友好奇過來摸皮球。

兜兜炸毛了,立馬激動地叫嚷著沖回來,一把把人推倒在地搶過車。

家長尷尬絕望又上火,「又來了,說了多少次都沒用。

」脾氣急的家長,當場就抓住孩子小手,狠狠抽幾下,抽得哇哇大哭。

想讓孩子因為受罰而害怕,也讓對方看到,自己是有盡教育義務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越來越強烈的物權意識,在生活玩耍的各個角度,探索「你我他」的意義。

先理解,這是他們思維認知上的巨大進步。

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東西,或在公共場合中,自己曾經玩過的玩具,別人是不能動的。

當家長力圖改正孩子攻擊性行為前,自己先戒除在教育上暴力懲罰的習慣。

如果孩子因為你的暴揍一頓而害怕不敢再犯,那麼你也就是在親自示範給他看,暴力是一種多麼有效的處理手段。

更別提尊重了,像朋友一樣。

你會脾氣一上來,把你朋友抓來揍不?

如果出現爭執,兩歲半以上寶寶的家長可以嘗試參考以下引導方式:

1

先客觀地肯定物品的所有權,如果是你們家的玩具,可以說:「我知道這是寶寶的,那寶寶願意借給小朋友玩一下嗎?」

這時候首先尊重他們。

如果大人出於面子,強迫自家寶寶分享,會激發他們產生更強的警惕心保護自己的物品,更缺失安全感,容易有過激反應。

2

如果是公共的,可以藉機給他灌輸「公共物品」的概念:「這個玩具是遊樂場的,可以大家一起玩」。

(操作時候的態度請一定做到:溫柔而堅定。

你一激動一暴躁,你們之間氛圍就變了。

可以參照回憶一下青春期的時候,你媽兇猛不耐煩地教訓你的場面。

即使客觀上來說,你知道這是全宇宙最正確的大道理,你還是不想聽。

處在情緒對峙中,被訓一方的內心是封閉、抵制、MMP的)

3

如果是對方小朋友的玩具,跟自家娃溫和耐心地解釋「這是別人的」。

很可能他依舊哭鬧不撒手,let it go吧,教育中怎麼可能沒有眼淚?這也是讓他們探索「物權」的邊界,感知原則的很好機會。

別期待會有什麼驚喜,一二三種狀況,你家娃在這個階段的第一反應,一般都會是拒絕!

你也別覺得受挫,你親媽不經你允許,隨口把你剛買不久的雕牌、馬牌、驢牌的包包,允諾給其他人使用甚至贈送,你樂意不?

既然說好了要互相尊重,你就忽略對方家長會怎麼想像你。

如果東西是你家的,禮貌地跟對方孩子解釋:「哎呀,不好意思小朋友,這是哥哥/姐姐的玩具,他現在還沒玩夠。

當然你會碰到三觀不合按聖母要求鄙視你的其他家長,hold住你對孩子的尊重,設定的原則。

記得有一次在動車站等車,一陌生小女孩想來一起玩玩具,我們家孩子表示不願意。

對方家長特地音量不小地用一種古怪的口氣喊她女兒,也更像是說給我們聽的:"快回來,人家姐姐又不願意跟玩。

陌生人反正這輩子不會再見,我們表現得皮糙肉厚,就當沒聽到。

真實生活中,面對的是熟人,家長遇到類似情況,會礙於情面,更容易動搖為難。

如果玩具是公共的,並且自己娃也玩了比較久,可以跟他解釋: 「公共玩具,大家都可以玩,別的小朋友也很想玩哦,我們可不可也讓別人玩一下呢?」

這一波操作,儘管經常會是無效、自討沒趣、不能立竿見影。

但你每一次表達的態度,做出的行為,孩子是能清晰接受到的。

他們的原則,邊界、行為模式就是這樣一點點建立在我們的言行選擇之上。

兩歲左右的很多寶寶,開始對身體接觸敏感。

一起玩的時候,有人離得太近或者不小心碰撞到,都可能會讓他們惱火,刺激他們「動手」。

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制止」和「引導」。

你最了解自己孩子,通常可以預見自家娃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動手,及時提前抓住手制止,時間長了,形成肢體記憶。

以小家庭結構為主的居住模式,讓很多孩子擠在一起玩耍的機會很少,因此他們對擁擠空間不適應很正常。

養孩子的過程中,你很容易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小朋友對於自己剛get到的新技能,會不厭其煩地練習,自己跳幾十遍,平衡木來回走幾十遍。

剛學會走的,即使摔得磕磕絆絆也要自己走。

因為寶寶容易攻擊別人,家長有時候會出於顧慮,減少甚至隔離孩子的同伴交流機會。

其實,社交技能上,也需要家長更多地創設合適的場景,讓寶貝在真實環境中練習,改善。

不管什麼年齡,傷害到別人了,家長應該帶著孩子,先跟對方家長和寶寶道歉,態度真誠關切。

平緩對方情緒,也讓自家寶寶目睹怎麼處理問題。

自家寶寶實在不願說「對不起」,也不要當眾呵斥逼迫,可以事後帶一邊,私下處理好情緒達成一致,再道歉。

解決這類行為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和一針見血的處理方式。

試著觀察、理解、尊重孩子。

其中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也包括尊重規則。

聽著很簡單,所有人都能理解,但要儘量做到,需要一路上不斷地學習,踐行,磨練。

(如果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麼麼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家孩子為什麼最近總愛打人,該怎麼辦呀?

很多父母都關心孩子被打時,該不該打回去,卻忽略了自家孩子打人時,該怎樣理解寶貝打人背後的行為意義,又該如何和孩子溝通。今天,星兒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寶貝「打人」的那些事。我們先來聊聊對孩子打人存在...

孩子被「欺負」,家長可以這麼做!

對於孩子被「欺負」,媽媽們的問題大多類似:我應不應該干預?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打回去?我應不應該和對方的家長聊聊?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換一個玩伴?如果不干預,孩子會不會總是「吃虧」,永遠不知道反抗?我要...

寶寶學會打人了!你的管教方式很可能是錯的

寶寶動不動就「打人」,是讓很多爸媽都頭疼的事情。很多家長都覺得寶寶的這種行為必須要儘早遏止在搖籃里,然而選擇大多數家長都選擇了暴力大制止,可是這樣做,孩子們未必順從!久而久之,老這樣打人,養成習...

寶寶和別的孩子搶東西,搶不過就打人怎麼辦?

朋友小靜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她剛上幼兒園幾個月的兒子最近連著好幾天被幼兒園的老師告狀了,說他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搶不過就打人,弄得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很有意見。小靜一面忙不迭地向老師道歉,...

寶寶打人咬人太恐怖,這兒有幾招教你輕鬆應對

「寶寶之前是個可愛的寶寶,可是最近他像個小野獸,動不動就打人,不高興打人,高興也打人……」「過年期間,帶著寶寶去走親戚,寶寶和其他的小夥伴本來玩得好好的,一轉眼寶寶就抬手打了人家」很多家長認為,...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寶寶打人該怎麼辦?寶寶打人原因大探究!

常有爸爸媽媽給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留言問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其實0—3歲的寶寶打人是沒有任何惡意的,由於寶寶的語言功能發育得還不完善,不用能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